坚持奋斗的乌克兰共产党

03/25/2010 posted in  共运信息

乌克兰共产党(以下简称“乌共”)成立于1918年,是现今乌克兰建党时间最长的政党。最高峰时,党员人数多达300余万人。苏联解体之后,乌共的活动遭非法禁止,党的财产和资金被剥夺。

1993年6月19日,一部分共产党员在顿涅茨克举行重建代表大会,宣布成立新的乌克兰共产党。重建至今的17年里,乌共既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的左翼复兴,又经历了自2002以来特别是“橙色革命”之后的选民流失、颓败趋势突显的局面。面对严峻的国际、国内局势,乌共主动提出各种应对危机的建议,倡议并成功地组建乌克兰左翼力量同盟,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党的建设,积极应对即将到来的2010年大选。

比较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尽管在夺取政权的方式上,当前的乌共明确地选择了“和平民主途径”即议会斗争道路,但从乌共的纲领和实践活动中,可以看出乌共还是一个比较传统的共产党。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乌共宣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学说是乌克兰共产党的思想和理论基础,这一学说随着新的任务、新的条件和实际情况的变化不断地与时俱进”。在此指导下,乌共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乌共在决议中指出,社会主义国家本身的存在及其在社会经济和精神发展中取得的成绩,对资本主义世界的国家、对人民争取自身解放的斗争产生了绝对性的影响。社会主义的成就、工人运动积累的压力迫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对劳动人民作出实质性让步。现在,全球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显示,资本主义体制的历史局限性和毫无前途更是显而易见。

坚信社会主义必胜。乌共认为,十月革命开启了乌克兰人民当家作主、摆脱帝国主义剥削和奴役的道路。“社会主义在苏联的失败是暂时的”,“一系列欧亚国家社会主义的暂时失败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的崩溃。两种体制历史上的原则性角逐并没有结束,它只是在质上过渡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失败的是过时的社会主义形式,而不是社会主义本身。社会主义必将取得最后的胜利,因为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把人类文明的所有成果用于为劳动人民造福,用于真正的进步,保证社会发挥最佳功能。

明确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重建之初,乌共把自己的阶级基础定位为“一切劳动者”,认为乌共“代表赞成社会主义发展思想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军人、青年学生、失业者、退休人员等乌克兰一切劳动者的利益……”2008年12月召开的第42次代表大会上,乌共重新把党的阶级基础定位为工人阶级,指出工人阶级是乌共的社会支撑力量,不论是现在还是任何时候,工人阶级都是乌共的社会基础,是主要支柱。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普及给工人阶级并让工人阶级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争取自身权利的斗争,是乌共当前最主要的任务之一。

注重加强党的建设,扩大党的影响。乌共非常重视自身的思想理论建设,拥有自己的党报——《共产党人》和自己的理论期刊——《乌克兰共产党人》。乌共关注当前条件下的宣传工作,2009年召开的七月全会和第43届非常代表大会,专门通过了一个加强宣传工作的决议,提出要把党的活动着力点定在宣传上,并采取了一系列相应措施。

发展壮大新生力量

乌共在组织建设上主要沿袭苏联共产党的组织建设经验,但并不是完全照抄、照搬,而是在肯定中有否定、继承中有发展。

乌共的中央法定机构有代表大会、全乌克兰党代表会议、中央委员会、中央委员会主席团、书记处、中央监察委员会。乌共的领导人包括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党中央委员会第二书记、党中央委员会全体书记。现任第一书记是彼得·尼古拉耶维奇·西蒙年科。基层党组织是乌共的基础,现有基层党组织近9000个。基层党组织的建立由上一级党的机关批准,其主要功能是联系本地区居民点、街区、小区或社区居住和工作的党员。

由于历史原因,尽管乌共基层党组织遍布乌克兰,但是发展党员非常艰难。同时,党组织在居民中小资产阶级阶层的工作力不够。乌共现有的10万党员大多数是老党员,年轻党员所占的比例非常小。在此情况下,乌共很难影响公民的情绪和国家的局势。在认识到党的这些弱点之后,乌共积极在这一问题上寻求突破。自2007年议会提前选举开始,乌共就致力于改变自己推荐的被选举人的总体社会形象,推荐出的被选举人的年龄限定在30—55岁之间,而且被选举人都具有高等学历。这一举措,无疑改变了乌共的形象,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组建左翼力量同盟

乌共在重建之后很快就把自己的立场设定为:当局的反对派力量、强硬的反寡头政治力量。2000—2001年,乌共积极举行了“没有库奇马的乌克兰”抗议活动,并因此与右翼反对派、社会民主党分道扬镳,乌共开始进行自己的“左翼力量抗议活动”。

组建“乌克兰左翼阵线联盟”的想法和倡议,对乌共而言由来已久。乌克兰政党林立,由于很多乌克兰左翼政党的纲领主张与乌共趋同,同乌共竞争选民和选票,很多政党由于得票率不能超过3%而不能进入最高拉达(议会)。由此造成的局面是:选票分散,社会主义拥护者队伍变得十分衰弱,乌共丧失了那些支持其他没有机会进入最高拉达的左翼政党的众多选票。乌共决心同这种状况进行不妥协的斗争。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2009年9月14日乌共、乌克兰社会民主党(联合派)、公正党和左翼力量联盟签署了协议和宣言,共同组建了一个左翼、中左翼力量的总统大选竞选同盟。联合起来的乌克兰左翼、中左翼力量支持提名乌共领导人西蒙年科为总统候选人。但是,乌克兰社会主义党和进步社会主义党都没有参加左翼力量同盟,乌克兰左翼运动依然是分裂的,左翼力量的联合依然任重道远。

进攻的时刻到了

乌共在开展议会外斗争的同时,积极参加政府和议会的选举、立法等各项活动,并在乌克兰最高拉达拥有自己的议会党团。

20世纪90年代,乌共在政坛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1993—1999年在整个世界左翼运动遭受重创之际,乌共却呈现复兴局面。1993年乌克兰共产党身份合法化之后,参加了历次乌克兰最高拉达选举。为参加1994年选举,乌共在乌克兰的各个区深入民众进行积极的宣传。基于此,乌共在1994年最高拉达选举中,获得338个议席中的90个议席,并组建了乌克兰最高拉达的第一大党团。1998年乌共在最高拉达选举中同样表现出色,获得的选票率为24.65%,夺得124个议席,保持了乌克兰议会中第一大党团的地位。

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世界共产主义处于低潮,特别是乌克兰国内自1999年以来政治、经济状况趋于稳定,资本主义势力日渐巩固;同时,也由于乌共的宣传不到位、党内生活的消极方面显现、缺少新的对广大民众富有吸引力的纲领性方针、党的领导和党的积极分子缺乏鲜明的个人魅力等,乌共在选民中的威望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支持率大幅跌落。2002年最高拉达选举中,乌共的得票率是19.98%,由议会第一大党降到第三位。2004年,乌克兰发生“橙色革命”之后,乌共在最高拉达的地位更是每况愈下。2006年最高拉达选举中,乌共的得票率仅为3.66%。

身处逆境的乌共,不气馁,大量发放阐释其理论思想的传单,积极地在选民中间进行宣传;同时,积极改变党的形象,更加注意青年党员的吸收和培养,通过青年党员的活动让党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让乌共看到了马克思主义再度复兴、左翼力量在乌克兰振兴和崛起的希望。在将此次危机评价为资本主义自身不可避免的体制性危机的同时,乌共寄希望于左翼力量同盟可以在2010年乌克兰大选中有突出的表现,认为左翼力量同盟参加议会和总统选举是“一条通过和平民主的途径进行社会主义改革的道路”。在评价自身的参政经验时,乌共指出:“我们长期进行退却并遭受了重大的损失。现在进攻的时刻到了。”

  • 来源:《党建》201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