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什么? ——从电影《搜索》说起

08/22/2012 posted in  中流击水

作者:名门正派

冲着高圆圆大美人,冲着陈凯歌大导演,下载了《搜索》来看,本是为了娱乐身心——娱乐电影本就不该抱着要受教育的期待去看,娱乐以后大约就该结束了。

今天吃完火锅回来,网上闲逛,看着豆瓣文青们对电影《搜索》的影评和评论,哼着高晓松的《一叶知秋》,喝着可乐,过着典型的青年无产阶级生活,忽然想到子曾经曰过:“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大约很适合评价这些文青调调。于是,生出一个念头:既然可以让文青鸣放,为什么不许无产阶级说话呢?虽然,我是不会写影评的,也是从来没写过的,可是,看了电影说两句闲话总是可以的,遂不惮以文笔之与文青调调差距太大,果断写道:

如果要对电影情节说些什么的话,估计很难超出:欺骗、背叛、利用等等范畴,索性干脆不说了,将那些要看这篇文字的人,都默认为看过这部电影,甚至没看也完全不要紧。

这部电影并不比其他的电影新鲜:都市生活背景下,一大帮各受各罪的人之间,发生的各种各样的伤害,最终以主人公死掉为结局。还是《智取威虎山》杨子荣唱的好啊:“普天下被压迫的人民,都有一本血泪账。

很多影评也好,评论也罢,不痛不痒,抓不住要害。他们的所谓言说,永远都是沉溺在故事当中,然后,再根据某个情节、某句台词阐发一堆教育的人道理。这些可爱的文青们,似乎从来没有想过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这帮都市男女,每个人都遭受着不同程度的这样那样的痛苦(文青们爱用:“纠结”),却又都选择在生活中去伤害别人?甚至这种伤害隐而不显,他们都麻木到毫无知觉,甚至认为这是理所当然。整个的故事展示出来,根本不是一连串有趣的或悲或喜、或庄严或搞怪的情节,而充分展示出来在这个时代的都市,人们通通都不幸福,而正是这帮不幸的人,还乐于在这样一种勾心斗角的状态中,宣泄扭曲的欲望。

难道我是在表扬陈凯歌吗?他的电影太深刻了?太有批判精神了?是吗?完全搞错了。**他不过是在展示或者无意中展示出了这个时代的扭曲,而不是自觉的有意识的批判。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最后主人公自杀了。这不就是千百部所谓都市“纠结”电影的最后结局吗?要么通过主人公的死,要么通过什么人的良心发现,展示出一副“人间自有真情在”的楚楚可怜,以此来证明之前所有的一切荒谬、一切麻木、一切卑鄙、一切无耻……通通都有了合理性,通通都得到化解——人都死了,还说什么呢?哪怕我们的时代再怎么混账,你看:当谁死了之后、当谁改过自新之后……之后、之后,人们流露出来了人性的可贵与光辉。这不就是这一系列电影的通用逻辑吗?**以毁灭的方式获得资产阶级人性理论的坚固。陈凯歌所要做的,是要安排一个有趣的情节来赚取票房,并且更要安排一个大家都可以接受的结局来安顿人们的躁动,因此,女主人公非死不可!既然要死,那一定要安排一个佳人,佳人的死效果更明显嘛。

为什么今天的这类电影只能达到这样一个层面呢?不能再深刻一点吗?显然不能。因为,再深刻下去,那就一定是对资本主义所造就的资产阶级市民社会的彻底批判。这种批判显然还是不被人倾听的。甚至可以说,一切走出资本主义逻辑的批判,都是不被接受的,这恰恰证明了资本主义逻辑的强大。哪怕人们在这样一种逻辑中生活的很不好,生活的很不舒服,然而,他们所要寻找的不是这种逻辑的打破,而是在这种逻辑中寻求各种可以获得“审美”快感的毒药,为此,才获得有“勇气”继续“幸福”的生活下去。

今天的人们,不就是这样活着的吗:不断的从资本逻辑规定的异化劳动中,获取报酬,再拖着疲惫的身躯去购买廉价的娱乐,此时的娱乐不再是什么精神的享受,更不是什么精神生命的展露,而成为抚慰疲惫身躯的物质条件,通过这种“物质能量”的补充,以便能够继续更好的参与到异化劳动中去。对艺术的感觉与吃饭的感觉并无二至,精神的活动成为一种生理现象与生理需求,并且永无止境的重复重复。包括电影工业在内的整个所谓文化产业,不断地为这种无休止的重复生产着所谓文化产品,这就是今天我们得到的所谓“娱乐”的真相。

“搜索”什么?能是什么呢?其实什么也没有。“娱乐”电影,以“娱乐”之心情观之,并无不可,只是面对一些言不及义的文青调调,难免要发出些呐喊或尖叫,打破文青们温情的和谐。

实在太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