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你这个人生赢家所屏蔽的世界

03/08/2014 posted in  青年之声

编者按: 社会分层研究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学研究的热点。虽然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很多,依据不同理论观点提出的分层结构也不少,但大多数涌入市场经济不久的中国人,对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社会分层仍然比较陌生。这种情况正在改变。下文是一篇人人网上的热门日志。这篇文章能够获得极高的点击率,说明阶层分化和生活机会极化等问题,已经成为青年们迫切关注的对象。需要提醒出身社会中下层读者,尽管“负能量”信息也许会让你的个人发展的前景显得暗淡,但对于无数与你处于同一阶层的人们,认识到黑暗,就意味着跨出了改造世界第一步。另外,文中数据取自西财的报告。网上有不少人指出西财的报告存在问题,但这并不影响作者的结论——即便根据统计局的数据,家庭年收入17万左右已经是中国最富裕1.5亿人口的平均数了。

——————————————————

我先问你一个问题:你觉得中国有多少家庭的年收入在一万元及以下?

于是你的脑细胞开始活动: 呃,不多吧。。10%?15%?爸妈两人加起来一个月才能赚八百软妹币的家庭在中国算是社会最底层了吧。。我高中同学都比这有钱得多。。

正确答案是23%,接近四分之一了都。惊讶吗?事实上,如果你爸妈两人的平均月收入加起来能有8333元,你们家庭已经超越了中国88%的家庭。看到数据你可能不会惊叹于自己的富有,而是中国人的贫穷。其实我们身边的土豪没那么多,如果以家庭年收入一百万元作为土豪家庭的门槛,这样的家庭在中国还占不到1%呢。

扯点别的,为什么富二代很容易找到漂亮的女朋友?美女都很拜金?非也。这是因为和富二代这种资源和美女相比实在是稀缺得多了,按照上面的计算只有不到1%的男生。即使我们假设每十个女生出一个美女,高富帅还是比美女要稀缺十倍啊。

以上的数据出自西财11年所做的大规模调查,考虑到数据是3年前的以及有家庭隐瞒收入等因素,真实的情况可能会好一点,但是不会有太大的差池的。

看完收入再看学历。作为财大的学生经常能听到身边同学对学校的抱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是个屌丝学校吗?

我想问你的第二个问题是:你在高考中成功考上中南大, 你觉得你在成绩上战胜了多少同龄人?

正确答案是你战胜了99%以上的同龄人,惊讶吗?由我慢慢道来。

近几年每年的高考录取率在70%左右,但是请注意:适龄青年只有一半左右参加了高考。也就是说只有30~35%的适龄青年在大学读书,也就是所谓的毛入学率,在2012年中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是30%。在30%的大学生里,有超过一半是专科生;而在占适龄人口总数不到15%的本科生绝大多数在二本或者三本,再排除掉一本里的非211大学,进入211高校的学生已经跻身适龄人口的前2.5%。

众所周知财大的录取分数在211高校里居于前列,根据人大的生源排名甚至超过了一半的985大学,所以说财大的本科生平均来说位于成绩最好的1%没有任何问题。如果你是在热门的经管类专业,你可能PK掉了99.7%的人了。

扯点别的,如果你见到一个来自美国前30大学的老外或者港大的香港学生,你会觉得自卑吗?大可不必。美国的人口只有中国的四分之一却有一堆世界名校,而香港更是弹丸之地坐拥三所名校,换句话说,美国或者香港的学生他们要进入那些所谓世界名校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难。

怎么样?是不是突然觉得财大的同学们更加帅气美丽迷人了。。。

大过年的,肯定没少被亲戚朋友盘问情感状况吧。准备接招。

第三个问题:如果你在谈恋爱,你觉得自己击败了多少单身狗?

看起来全世界都在秀恩爱是不是?其实75%的大学狗都陪着你单着呢哈哈。这个数据来自中山大学校内的大规模调查。调查还显示,单身的同学中有三分之二没有感情经历,也就是总人数的50%;事实上,如果你没能成功早恋,你能在大学期间脱单的行情并不看好,只有三分之一。中大的同学在入校时就有近一半拍过拖,而到了毕业还有近40%的同学没谈过恋爱呢。

我觉得财大的情况和中大其实没有很大的差别哈哈哈。

这个调查对我们的传统观念颠覆最大的就是,它证明了大学并不是什么爱情催化剂,绝大多数人其实都是在沿袭高中的自己,在大学里拍拖的人绝大多数其实从中学就开始了。。。

WHY?

我相信你的心头已经被这三个英文字母占据了吧,哈哈

相信大家都知道二八定律,也就是所谓20%的人占据了80%的财富。在这里提出一个陈氏二八定律:在任何领域,占人口20%的赢家吸引了80%的公众注意力。事实上,把二八定律重复使用两次,我们就会得到,1%的赢家吸引了一半的公众注意力。大家都知道,只有情侣才能秀恩爱,被名校录取的学生更喜欢在网上晒录取结果,富二代更热衷于展示生活品质,再加上现在我们的社交活动主要在社交网络上进行,就更容易受到这个现象的影响而觉得这个世界到处都是“土豪秀成绩、学霸秀恩爱、情侣在炫富”了。

另外还有一个孕妇效应,说白了就是如果你自己是孕妇你就会觉得满大街都是孕妇。如果你去做一个实验,让比较贫困的同学和比较富裕的同学去估计现在中国人的收入水平,你会发现富裕的同学会给出一个更高的估计值。

最后还有一个东西叫做选择性偏差。通俗地讲,如果你经常逛篮球论坛,就会发现哇中国怎么有这么多篮球高手啊,如果你去逛知乎就会发现哇怎么大神这么多。真相是,其实中国没多少篮球高手,但是他们很大一部分都在逛虎扑,所以虎扑上到处都是高手;知乎上之所以大神多是因为知乎本来就是一个逼格很高的论坛。同理,你在网上或是生活里看到的很多人群其实都是通过了某种筛选的,并不是随机的人群。

回到题目,为什么我们都把这个世界屏蔽了?

我们每个人的世界观都是取决于我们接收的信息。如果我们可以把把外部世界看成是一个信息的展示台,而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接受信息的终端,我们就可以从信息的来源和信息的接收两方面来分析这个问题。

首先是信息的源头,我们接触的信息从哪里来?拿我们大学生来说,首先,由于二八定律,那些在网上以及生活中我们能接触到的信息绝大多数都是由少数的赢家发布的。

然后我们再分析我们会怎样去接收信息。主观上,由于孕妇效应以及人类上进的本能,我们一般只会主动选择去接触和我们差不多或者更好的那些人;客观上,由于选择性偏差,我们的生活环境,身边的这些人并不是什么随机的人群,而是和你多多少少有共同的兴趣爱好或者背景相似的。

我生长在一个并不富裕的城市。很多时候,走在市区的街上,或者是去到下面的县里、村里,我都会想,这个世界上有如此各色各样的人,我和绝大多数人的相处时间恐怕都不会比在街上擦肩而过长一分一秒,我对绝大多数人的所有了解恐怕都不会比从他们的外表和衣着得到的多一丝一毫。大家都走在同一条路上,挤在同一部电梯里,但是事实上却过着毫无交集的生活,仔细想想,真是一个滑稽的景象。

我辛辛苦苦扯了那么久,那些有对象的财大土豪能不请我吃饭嘛?>_>

——————————————————————华丽的分割线——————————————————————————

9号晚上写下这篇日志的时候我确实预想到很多人会对这篇文章感兴趣,但是真的没有想到会发展成现在这个情况。那天凌晨两点我睡前这篇小文只被转发26次,现在却变成人人分享热门日志的第10名了,有点受宠若惊。

对于那些正面的评论我表示真心的感谢。但是也有很多负面的评论,对于那些人身攻击或者没有任何有效论据论证的评论我不会回复,对于那些有理有据的反驳以及理性的质疑我都尽量回复了。现在在这里我统一对所有读过这篇文章的人做个回应吧。

但是先说明,本人真的很渣,所以无论如何都会错漏连篇不能让你满意,但是我会做最大努力。

最多的质疑恐怕是我所列举数据的来源以及在本文中的作用。在这里我把山东科大赵伟同学的质疑以及我对他的回答贴出来(真的很感谢他的理解和鼓励):

他说:“我没有查到你文中说的数据,觉得数据站不住脚。对于思维严谨的人来说,这篇文章其实没什么说服力。文章中心思想很简单,事实也就是那样,对很多人来讲没什么新东西也没什么可说的。我不知道你给这篇文章如何定位的,是就仅仅定性按照经验和逻辑分析讲道理还是像写论文那样引出数据出处?鉴于无脑喷子太多,无论你怎么定位怎么修改总会有人来喷。本人才疏学浅,只是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我回复如下:

“收入数据是西财中国家庭金融研究中心2011出品的,貌似他们2013版本的结果快出来了;高考那部分并没有单一的出处而是结合了很多地方的数据,不过高考录取的数据非常透明,在各个省招办或者各大门户网站都可以查到的;中大的恋爱率数据引用自中大青年出品的中山大学单身率调查,这个调查的样本有600+,而且囊括了四个校区,我感觉还是很有代表性的。

我承认中心思想很简单,其实我犹豫该不该写这篇文章花了几天,因为一开始我觉得我要讲的道理很多人应该早就清楚,不过事实证明很多人之前并没有把一些浅显的道理结合起来所以会觉得这些东西很新奇吧。

至于引用数据一是引起读者兴趣,二是引出本文主要论点“我们把世界屏蔽了”,基本上就是这两个功能。至于后半部分我结合三大原理的阐述我并没有引用任何数据,完全是一种根据事实经验的说理,至于他们的具体效应并没有特别量化的数据,这些数据还需要研究人员去研究的。”

还有一些人质疑我套用老二八定律所下的那个结论是否科学准确。我想说这个真的只是我从经验得出的结论,并没有做过学术研究并进行量化分析,事实上我非常期待社科大牛们对这个话题进行深挖的。

但是这个结论靠谱吗?个人认为是蛮靠谱的。刚才我做个小实验,我去查看了人人热门日志前50名的作者的名片,有33人在名片中提供了自己的母校,这33人之中竟然有25人在国内名牌大学或者海外比较好的大学读书,另外的几个人也大都在比较优质的本科院校就读。这难道不是少数人发出大多数声音活生生的例子吗?

究竟是名校的同学更有表达欲,还是我们更喜欢转名校同学的文章,或是两者都有?又或者这两者都是伪命题但是却可以借由依赖对方而在表面上成立?也就是说名校的同学其实是因为觉得自己的文章会被更多转发而产生更多表达欲,我们也不是更喜欢转名校同学的文章,而是因为大部分的文章都是他们写的所以才造成这个表象?我已经头晕了,还是读者你自己去想吧。

第三种质疑更像是长者对年轻人的训诫。他们的评论归纳如下:1、中国人口基数大,1%也有1000多万人,你哪来的自信?;2、考上大学又如何,出到社会一样是领几千块工资,那些高中毕业出来打拼的会比你成功得多,你就不能有点上进心?。

我想说,首先我这个人不但不自恋反而经常缺乏自信,我也会感叹那些大牛怎么这么厉害并自嘲自己很渣,完全没觉得自己有任何可以秀的东西。另外,我写那些社会底层的状况并不代表我只会“往下看”,我也是一个正常的生活在朋友圈中的人,每天看的基本也是朋友们的新鲜事,现在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我也明白,我还是有上进心的。

那我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与其让别人揣测我的目的,还不如开天窗说亮话。其实很简单,我很喜欢看统计数据,前阵子我了解到中国家庭收入、中大的情感调查等一些数据,觉得很吃惊,很想和大家分享,帮助更多人了解到自己所看到的世界只是小小的冰山一角。后文引用一些理论的分析也只是我尝试去建构一个对此现象的模型而已,远远称不上严谨,但相信是一个不坏的小小科普。另外,也希望能让更多的人产生阅读统计数据的兴趣。

昨天看到校友李海冉对我这篇文章写的一个回应,他说即使我们看过再多数据,还是逃避不了自己所处的小小朋友圈子和阶层局限,羡慕嫉妒恨的情感也可以看作是上进心的反映,坦然接纳吧。

我认同他的看法,然而,上进心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这个世界,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的位置,也许会形成一颗更加健康的上进心。

这个世界很残酷,我们都需要上进心,但是,我们需要一颗健康的上进心。

  • 作者:陈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