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生活水平统计

01/04/2011 posted in  国际观察

在过往的很多年中,苏联官方一直以“赶超美国”作为宣传口号。因此不足为怪的是,拿苏联对比“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比较方式也就深入人心了。进而,某些人往往以苏联“落后的事实”为理由,宣布放弃社会主义和进行“市场化改革”是有益的。事实上,要“客观”地对比美苏两国的生活水平相当有难度。仅仅按统计数字来简单对比人均收入–不考虑人们对于自身福利的态度,不考虑人们期待怎样分配财富,也不考虑消费结构和国民收入结构–显然是不正确的。

人的满足感取决于那些被珍视的事物。比如,新时代的中国已不再象鱼儿咬钩一样吞进英国廉价的消费品,不再被迫向英国出卖茶叶以换取白银,而当年英国人为了要征服中国市场就悍然发动了鸦片战争。所以当我们拿苏联人民所享受的福利去与美国人所有的东西做比较时,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一部分俄罗斯公民会反对我们提出的类比数据,因为对于他们来讲,牛仔裤比牛奶更重要。也有不少俄罗斯公民认为,如今不用早起去排队买牛奶了,远比全民牛奶消费量的降低要好得多。(这是不可理解的,难道为了不排队就要毁灭能产出许许多多牛奶的经济基础?)

哪样更重要些呢?——是给富人们机会去加拿大还是为全民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根据消费偏好的不同,金钱所带来的满足感也会有差异。有的人愿意多耍多玩多休假,并不在乎收入比那些“小职员”少,对于这些人来讲,生活不意味着更坏。是啊,有不少俄罗斯公民认为,苏联时期的生活相比于当时美国人的生活要坏上十倍,但应当明白,这是人们的主观评价。至少从统计数据上来看,美苏两国在人均收入水平的差距还没有达到十倍那么大。我们想指出的是,俄罗斯的消费体系或其它国家的消费体系都应符合其国家本身的特点,不能违背国家的长远发展利益。倘若全俄罗斯都认为富豪跑去加拿大并非社会富足的表现,那么这类消费就不应当被列入统计数据中。

当收入水平上升到一定程度时,奢侈品在消费统计中就开始占有很大比重,而对基本商品(价值)的主观评价便强烈地下降。让我们回想下80年代苏联的状况:人们吃饱穿暖,有房住,也就是说基本生活福利得到了完全的保障。这意味着人们对于奢侈品的消费需求一下就上升到了首要位置。那时候,有许多苏联人开始追求昂贵的牛仔裤、最新款的录音机和诸如此类的东西,这也证明了与名牌产品相比,他们已不太在意生活上的温饱。然而随着名牌产品价格的抬升,对于这类产品的消费需求就明显地得不到满足了。我们想想吧,假定一个国家的居民只进行生活品消费,而另一个国家的居民花在名牌产品上的钱和花在生活必需品上的钱同样多,那么在此情形下,消费统计数字会显示出两倍的差额。不过,这并不能代表两个国家的经济力量就相差两倍。在相对富裕的国家,假设全部依靠市场价格来推动的话,那么随着经济进一步增长,相对贫穷的国家也会抽出一部分劳动力来生产奢侈品 以满足人们对奢侈品需求的增长,而此时,奢侈品消费给人带来的满足会被给予很高的评价。而苏联当时也出现了这样的情形,只不过不同之处在于:在有能力完全保障每一个人的基本生活之前,苏维埃政权有意识地选择了延缓发展奢侈品经济。

若排除了那些关于生活的主观评价后,又仅凭人均收入数字去判断一个国家的经济成就,那么就会察觉不到在统计过程中遗漏掉的许多符合苏联社会主义经济状况的关键消费基金数据(译者注,消费基金就是社会主义国家国民收入中用于个人和社会公共消费的基金)。

首先,苏联的交换、分配结构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假定“免费”消费是通过社会基金运作来完成的,那么即便是以某种方式记入到了对比统计中,其产生的实际影响也会因计划经济商品的不同定价原则而难以追踪。总体上讲,日本人比德国人要穷,但日本的人均GDP用货币指数表现时,就高于德国了,原因——在于GDP的核算方式:在自然资源消耗量同等的条件下,哪个国家在经济活动中“流动”的资金越多,哪个国家按照人均收入计算出来的所谓生活水品就越高。这种情况下,两种要素相互交织着:

1.在国家内部,不能用于出口或进口的商品和服务因较高的土地租金而变得异常昂贵。比如,重型建材,交通工具,理发服务和酒店的共有住宿服务,又或者是国家消耗掉的商品和服务。这些不能用于出口——进口的商品和服务通常构成了GDP的绝大部分。

2.在同一时期,这个国家的货币长远预期汇率主要由商品出口价格和商品进口价格的比值来确定。它近期的其它商品价格要比那些土地租金较低的国家的物价便宜。(在这里我们不考虑关税,因为它会使货币汇率产生额外的偏差)所以在日本,可以以相对便宜的价格买到电视,但酒店小房间一天的住宿价格顶得上德国酒店小房间几天的住宿费用。

其次,苏联人为地压低能载体(译者注,能载体包括煤炭、石油和天然气)价格,导致了其可见GDP的缩减,而西方国家在这个经济指标上的表现是“自然”的。人为排除商品流通环节中的价格增量效应带来了这样的影响:价格控制降低了按市场价评估商业服务的可能性,而在西方国家却相反,那些服务所产生的GDP都可被记入统计数据中。

最后,在统计苏联GDP时,常常排除了那些官方数据外作为补充的,以半合法形式运作的影子经济成分,比如未注册的音乐家教服务,维修住宅的私活外快,与医生进行服务交换(比方说,送孩子进高等院校)等等。也时常不记录苏联GDP中的自然经济成分——比如郊外的别墅和宅院中种植的粮食。综上所述,苏联自身的种种经济特性导致了GDP指数不能真实地反映它事实上的经济成就。

于是我们想提醒读者,在查看任何对比苏联——西方生活水平的统计数据时,都要小心对待。勃列日涅夫时代的政治局委员眼中,苏联人民的生活水平已十分接近西方国家的水平,因为在比较生活水平时,他们参考的是对苏联人民更有意义的数据:如蔬菜,牛奶,肉类的消费量,住房,教育水平,休闲娱乐以及文化发展程度。不过在有些苏联居民眼中,他们的消费量怎么样都要比美国乞丐少上100倍:尽管美国乞丐没有苏联人民那样的基本生活保障,他却有牛仔裤,有些苏联人就认为牛仔裤要比生活福利珍贵100倍。用统计西方国家人均收入的一般方法去统计苏联的人均收入,那么结果就是它的人均收入比美国少两倍。再加上没有相应方法去统计“免费”消费,这一差距便扩大到了二点五倍。而根据勃列日涅夫时代领导层收到的生活水平数据来看,差距是很小的。按照80年代的人均收入统计,无论怎样看,苏联的数字都会比美国少两倍,但它绝不会比意大利要差。在与意大利比较消费水平时,是存在着差别,特别是在城市商店橱窗的美观丰富程度上差别最大,但绝大部分苏联人的生活水平并不低于意大利人的生活水平。而“社会主义”的捷克那是肯定比“资本主义”的意大利过得更好。

为了证明苏联时期的供应水平能在世界上排到前十,我们在这里列举出三张(译者注,为了让大家更直观地进行对比,我们在下文中还额外加插了一张09年俄罗斯官方统计农产品数量的表格,详见表格.3——俄罗斯历年主要农产品产量)对比俄罗斯与其他国家的数据表格。

表.1 主要国家GNP领先指数(Селищев А.С著,宏观经济学,422页)
2637.1
表.2 以美元计的年度人均收入比较(按照购买力平价),1988年。(Селищев А.С著,宏观经济学,423页)
2637.2
表.3 俄罗斯历年主要农产品产量(单位:千吨)(俄罗斯联邦国家统计局,俄罗斯统计年鉴2009,458页)(译者注,此表中1970年,1980年和1990年的数字仅代表当时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Р.С.Ф.С.Р)的粮食产量,并非全苏联的粮食总产量)
2637.3
表.4 1987年苏美经济数据比较 (数据出自美国手册:Soviet Economic Structura and Performance。请注意,要将此表中的数据与上面表格中的数据进行对比后,才能得出相关的结果)
2637.4

统计数据在客观上指出,若与西方国家在同一基础上进行比较,那么苏联的总体生活水平还是很高的。为了商店橱窗上的表面差距,和奢侈品消费服务方面的不足(这符合苏联领导层制订的政策:只有在苏联经济可以保证所有人的基本生活后,才可以加大这类消费),难道就必须要毁掉已取得如此成就的经济基础?

  • 作者:М.库德里亚采夫;С.米罗宁;Р.斯科雷宁
  • 发表日期:2007年7月28日
  • 翻译:KGB1986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