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读马列,深入工农

06/22/2009 posted in  中流击水

作者:打靶归来

本文是在2007年04月一次座谈会的讲话记录,有增补和引申。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认为知识分子转入无产阶级革命立场之前,可能会经历同情者、空想革命者、现实革命者等几个阶段。知识分子改造世界观,必须苦读马列、深入工农,别无其他捷径。

一、革命者,从空想走向现实

1、革命者的第一阶段--同情者

我们知识分子最初常常是工农的同情者。看到他们艰难的生活深感同情,并可能为此掉眼泪,可能把身边的钱物捐出来给他们;我们为此打抱不平,不能接纳如此不公的社会现实,不时像愤青一样发一通牢骚,猛烈批判这个社会制度。这个时候我们还认识不到事物的真面目,找不到改造社会的道路,于是,更多的是道德的批判,表现的是我们知识分子的愤世嫉俗。当我们决定深入工农,实践回来之后心绪难静,可没过几天便忘记了当时的誓言,退回到小资的主流生活中,该贪图享受还是贪图享受,该出国还是出国。在这一阶段,我们对现实不满,但感觉无力改变,只能在牢骚里表达自己的无奈。我们彷徨,找不到改造世界的道路,看不到可以依靠的力量。我们本来想有所作为,可眼下却无所作为,内心是苦闷的。路在何方?不能仅仅当一个杞人忧天的同情者吧?

2、革命者的第二阶段--救世主

通过学习理论,上升到民族责任感和阶级责任感的高度,看清了全球化的本质,认识到工人的悲惨根源于资本主义制度。在这种全球化潮流下,资产阶级在中国拿了金条就走人,而工农只能更多地出卖自己的血汗,工农去不了美国。

经历了一段同情者之后,我们中的一部分人终于决定行动了。我们决心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社会现实,拯救一部分工厂和工人。于是一些人放弃了部分专业学习时间,担负起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工作,参与到实践和理论学习中去;一部分人创立了电子期刊,甚至假期到血汗工厂打工,真正和工人吃在一起,住在一起;还有一些人放弃了个人发展升迁的机会,全身心地投入到革命事业中去。

思索如何改造社会,走下去与工农同吃同住同劳动,愿意一定程度上放弃原有的小资生活,自我感觉也像个革命者了,从而产生了救工农于水深火热之中的使命感。这是一个不小的进步,但也可能是犯错误的时候,这就是拿着设计好的改造社会的蓝图要群众来接受!实际上,这时候与一个真正的革命者还有一段不小的距离。因为这时还没有掌握真正的群众路线,往往会以救世主的姿态强迫别人达到自己的所谓“革命”的标准,甚至于企图“运动群众”。我十多年前在四平的一次经历基本上就反映了这样一种状态。当时四平一家工厂的工人正在斗争,工厂里的工人被厂方分裂为两块,在职工人和退休工人始终无法坐下来谈拢问题。当时我起到的唯一作用,就是使这两部分人坐到一起谈解决办法。工人琢磨着,北京来人了,也许能给工人帮上忙,在外人面前我们不能表现得太分散,“家丑不可外扬”吧,所以双方第一次坐在了一起,并最终达成了一致协议。这里我算是一个外部因素,一个促使他们坐在一起的因素,但我当时却夸大了自己的作用。

当时我刚同全总的一位老革命交流过“生产自救”的概念,觉得这一想法应该成为全国国有集体企业工人奋斗的共同目标。于是我在会上跟工人们提出来了,我描述得很美好,工人们把工厂都夺下来,然后开展生产自救、集体管理,不光工人自己,连工人的下一代都可以继续在厂子里有工作可做,这是一个多么美好的图景啊!我谈完后,工人们没怎么说话,我觉得他们一定被我的思想和逻辑所震撼、所吸引。晚上吃饭时,几杯酒下肚,一个职工代表私下跟我说:“你觉得我们怎么看你?我们都觉得你是一个书呆子。”我当时吃惊不小,我懂马列理论、又深入工人搞调查,哪里书呆子了?现在就理解了,当时改制先从东北开刀,在工人组织程度很低的形势下,任何人都抗不过这一形势,工人们看得很清楚,工厂夺不回来,所以通过斗争能多拿一点就多拿一点,这样就已经不错了。后来像造纸厂等例子,也证实了这一点:尽管能够夺回工厂,但直到现在也拿不到营业许可,不能正常开展生产。事实上,私有化分子不允许出现一个集体自救成功的工厂,这就是他们讲政治的地方。

这一阶段最热衷的就是要“救工人于水火之中”,当一个工人的“救世主”。但面对现实中遇到重重障碍,我们就会感到自身行动虽然有些成效,但是要取得预期的目标好像遥不可及。当我调查国企、提出工人应“夺回工厂”的目标的时候,工人并不能按照我的设想去行动。我开始产生疑问,马列原著上所说的工人阶级的革命性究竟体现在哪里?我似乎看不到工人阶级是可以依靠的力量了,于是感觉苦闷孤独,找不到阶级归属,向上已经不可能回到知识分子当中了,因为对那种生活痛恨至极,向下获得不了工人的信任。旁人就更不理解我们了,在这个崇尚个人奋斗的时代,我们好像都是怪人。我们感到彷徨,常常自问,付出了这么多牺牲,究竟又换来了什么?我们有时候意志消沉,精神颓丧,真有回到那种小资式的生活方式中的念头,接着为出国或者仕途而奋斗。这时其实我们仍然是精英思想作祟,只不过自己是一个左派精英罢了,左派精英同右派精英一样,毕竟都是精英,都是自认为位居工农之上、优越于工农的人。工农在精英的眼里只是实现“宏伟蓝图”的铺路石罢了。

3、回到旧的生活中去是空想革命者的出路吗?

对于那些没有工农阶级感情的人来说,遇到上述挫折后也许会责骂一番工农素质低之类的话,好让自己心安理得地回到原来的生活;但是对于很多像我们这样的人来说,这并不是出路。当我们决定去过小资生活的时候,我们已经不能适应了,内心也并不舒服。我们远离了同志,在职场中角逐,我们要努力表现出很有团队精神的样子,可是谁会相信在这种竞争的劳资关系中能建立起真正的友谊呢?

我们接受了高等教育,家人自然对我们寄托着很大的希望。我们的父母、女友、妻子可能潜意识里充满了小资情调,他们可能会愿意为韩剧中动人的爱情而落泪,而不愿我们舍弃仕途为无产者奔走。他们可能埋怨我们不升迁,没出息,比人家年纪轻轻当上教授的人差远了。我们往往需要偷偷“干革命”。

当个小资也不容易。那里,周围的人都会用金钱和地位来衡量我们的成就。工作压力大,身心紧张疲倦。车要按揭,房有按揭,回家还得加班,没多少休息时间,在老板面前既不能被当成白痴,也不能抢了风头,因为压力太大难免有时情绪失控,和老板顶几句嘴便惹下大麻烦。

我们本科的时候为了推研艰苦奋斗,研究生时为了按期毕业艰苦奋斗,毕业之后为了“发展”“升职”继续奋斗;也许三十岁以后开始还多了一个目标,望子成龙,为了有脸面在邻居同事面前提起孩子而奋斗再奋斗……我们的一生难道就是要这样度过么?

有人说这太悲观了,说人生完全可以超然一些,洒脱一些。可说这话的人也未必能做到,只不过常常故作清高罢了。当我们回到旧的生活方式中的时候,我们身边就没有了原先一起战斗的同志,周围的人都在以金钱、地位、学历来作为评价人生的标准。房产,汽车,升迁,品位,学历这时成了我们很现实、很必要的需求。我们总想获得别人的认同,今天为了推研按期毕业尚且不能超然,难道在未来的小资圈子里我们就能做到洒脱了吗?之所以不能超脱,是因为我们不是资产阶级,但却身陷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之中。

4、做现实的革命者

我们的幸福与工农紧密相联。这话不免会引起许多人的质疑,但稍加解释其实也很自然。

既然我们为了共同的理想走到一起,既然我们是或者曾是同情者、救世主,那么物质上的丰裕就不能代表我们的幸福。物欲不能满足我们的需要,我们有精神上和社会正义的需要。回到旧的生活方式中,这时候,其实是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本身已经不能接纳我们,我们的生活便会处在无法自拔的矛盾中;但是在同志们中间,在参与无产阶级斗争的过程中,我们的价值才有可能得到体现,生活才能充实起来。道理很简单,我们已经建立起完全不同的人生价值体系——抵制和反对剥削享乐,崇尚劳动创造!这时的我们已经突破了个人奋斗的小圈子,亦即以金钱物质地位衡量自身价值的资产阶级生活圈子,我们渴望自己的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最主要的是无产阶级劳动人民的认可。由于这个社会是分为对立的阶级的,一般来说,资产阶级所崇尚的正是无产阶级所没有的和需要摒弃的,资产阶级憎恨我们的正是无产阶级所可能赞赏的。归根结底,我们所希望建设的理想社会只有到无产阶级那里,去同无产阶级一起去寻找,因此说,我们的幸福与无产阶级是联系在一起的。

讲到这里,有些人不免耻笑我们。有人“教导”我们要改造自我,适应现实的社会。这个“现实的社会”是什么呢?这些人貌似现实、理性,其实不然。吃喝性行为固然重要,但我们没有理由把这些动物的需要抽象出来,再把它作为我们全部的需要,反过来要求我们去与它符合。右派的声音不过是让我们回到物欲横流的旧生活中去。这种把人的社会性需要几乎降低到动物性需求的思维(所谓丛林法则),与其说是纯粹的理性,还不如说是纯粹的非理性。

还有人劝戒我们,说从事这些活动要伤害到自身利益的。其实,在现在形势下,我们既没抛头颅也没洒热血,我们只是做些现实的工作,既是为了别人,也是出于自身的需要,无非是多了些无产阶级的少了些资产阶级的,多了些精神的而少了些物欲的东西罢了。

好了,我们决定要做一个革命者了。革命者嘛,就要“高大全”,没有一点私心杂念,否则就别干了。这话固然不错,但我们的生活中,如果共产主义只是一种纯粹的信仰,那也就是个人的了,跟宗教差不多,而且也未必能够持久。在此,我想用爱情打个极端的比方。现在追求纯粹爱情的人不多,因为不多而被奉为崇高。在这不多的人的逻辑里,爱情就是爱情,容不得一点别物,否则就是不纯洁和不可持续的。可是,纯粹抽象的爱情我们更多见之于小说诗歌中,而且其作者本人一般都是被现实爱情所伤害并拒绝现实爱情生活的人,也许我们可以叫他们爱情原教旨主义吧。也许他们对自己的爱情是纯粹的,但未必对其他异性有公正和尊重。据说柏拉图还用鞭子抽过别的女性!之所以举爱情的例子,是想说明我们不应该用绝对崇高来为革命者定位,让人们无法企及,让人敬畏,以这种标准来指责别人不革命。我们每个人选择马克思主义都不是无理由的,我们应该正视我们现实选择的理由,何以一定要把马克思主义当作纯粹的信仰来要求自己和别人呢?

革命者首先能够真切地意识到自己与工农是利益的共同体。一个现实的革命者,他的心态是平和的(唯物辨证的),他不像空想革命者,处于交替的压力、消沉或亢奋之中,他理解现实的工人,理解他们的现实的斗争方式和思想状况,他同工人一同面对困难,工作务实而不求名利。他可能仍然从事本专业的工作,但是他也坚持革命的工作,比如调查、宣传、为上访工人写材料等等。他现实而平和地看待人生,而不做人生企划的春梦,因为他意识到革命是艰难曲折的,也需要更多的人的觉醒、更多人的参与,革命不是一两代人就能完成的,甚至中途还有可能需要自己付出生命。对现实的革命者来说,生存一向是困难的,他也能正视这种困难,因为他知道不进行革命,财富总是被有产阶级所占有的。选择了革命也便意味着选择了革命的生活方式。他也用不着“狠批私字一闪念”,因为在觉悟的无产阶级的头脑中,“公”、“私”不是单纯存在于自己的头脑中,而是根源于社会经济的现实中。我们应该正视“私”的存在,放任让它冒出来,甚至发掘自己不断闪念的“私”字,以便能让自己清楚地认识到自己、他人和社会现实。你一旦决定革命了,就把自己“变得”那样高尚起来,群众如何接近你?!

所以还是做个低调的、平和的、坚定的和务实的革命者吧!让我们以这样的态度和那些没有退路的无产阶级一道,去寻找劳动解放的道路吧。

同志,如果你打算做一个革命者,却又对自己的表现不满意,请你不要为此烦恼。一方面,这证明你已经开始对自己进行革命了,这其实是一件好事。香醇的美酒酿造出来之前总会有个发酸的过程。另一方面,别把革命者“高大全”了,为人民服务不分智商高低、贡献大小,对个人而言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革命化过程。无产阶级的阶级感情就是我们现实的感情,现实的思想的源泉,而不是非理性的异物,当我们开始正视我们现实思想和现实社会的时候,我们就开始从空想走向现实。

二、苦读马列,深入工农

1、必须学习马列毛原著

第一,没有理论和逻辑指导,实践是盲目的;第二,多读历史,学习共产主义运动史,可以总结经验教训,在工人工作中不重犯前人犯过的错误;第三,学习原著,也是对思维方法的训练。我们读原著,不是寻章摘句、用死人来吓唬活人,而是应用基本原理解决现实问题。列宁就曾说过,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是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

2、必须站对立场

在实践当中,我们经常会产生对被艰难生活所困的工人的同情,但如果仅仅停留于同情是远不能解决问题的,你会发现,当你回到自己原有生活环境之后,一个月就会把这些工人的悲惨状况抛到一边了。

实践的关键是认识客观规律,了解工人阶级生存和思想状况,并进而改造自身立场,为工人阶级服务。我们需要通过实践去验证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并应用科学逻辑指导进一步的实践。从阶级的立场上来看,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思想斗争和理论论争不是谁说服谁的问题,而是看哪一方能压倒另一方的问题。我们的实践不是脱离阶级立场的所谓纯客观的活动,不能像动物学家观察猴群一样观察工人阶级。我们必须立场鲜明,以无产阶级的立场去做调研、实践的工作,正所谓“用胶粘合的友谊不如一棍棒的仇恨”。

3、掌握认识-实践的辩证关系

几次实践后,我们可能会感觉迷茫,怎么感受不到无产阶级的力量呢?马恩在原著中概括了无产阶级的四大特征:革命性、大公无私、组织纪律性、远大理想和前途。在实践之后,很多人仍会站在原来小资的立场上,对工人产生疑问:他们整天都在忙着养家糊口,哪里有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觉悟呢?

抱怨工人无觉悟、缺少组织、不反抗剥削,这恰好表明的是自己本身很少主动去做群众工作的一个特征。事实上,只进行一两次接触,就想在工人个体身上找到整个阶级的特征是走马观花,妄下结论的行为。工人受市场伤害太大,受统治阶级,包括知识分子欺骗忽悠太多,他们必须学会保护自己,因此也具有社会人自我保护的特性,不会因为你想了解他马上就对你敞开心扉。例如我有几次访谈时,就遇到工人第一天说的好好的,答应明天接受访谈,第二天就不来了。这是正常现象。我们做实际工作的同志,必须注意的是,与工人交流,不能一上来就给工人“灌输”马列主义,强求他们在意识上与你保持一致。又例如,工人对法律可能存在幻想,这也不表明他的觉悟就比你差。通过大量的感性认识后,回来继续研究思考,把遇到的鲜活材料进行理性加工整理,再回到工人中进行求证,做到实践-认识-再实践。当你能从一位工人的身上考察到整个工人阶级的品质的时候,就说明你的认识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深度。这就是说,你能够从特殊性中抽象出普遍性了。

4、马列毛主义与无产阶级的结合也就是精神力量与物质力量的结合

单纯能从理论上解释工人阶级的特征还不够,工人阶级是否有力量也不是几个抽象概念和统计数字能够正确说明的,尤其是在今天工人阶级的状况被严重歪曲和掩盖了的情况下,过多使用主流的材料去考察,更可能会得出错误的结论。一个阶级的力量需要科学的考察和比较,同时也是需要感受的,因为阶级是由人组成的。你没有与这些人经常地打交道,你很难知道他们有什么样的力量,你所谓的对工人阶级有信心就是空洞的,这一结论可能连你自己都觉得不那么踏实。

一些左派看不到、更不要说感受到工人阶级的力量的时候,就开始怀疑马列毛主义是否正确的问题。他们要么醉心于“发展马克思主义”,创造“新体系”;要么把眼光盯在了工人的数量上,企图在未来同资产阶级争夺工人手中的选票。我们说,学习研究马列毛主义,最终是要为无产阶级的解放斗争服务的,而与资产阶级的斗争是需要力量的。做了不少的学习研究,却没有重视研究工人阶级的力量,或者对工人阶级的力量失去了信心,这种学习研究就需要商榷了。

空气被严重压缩的时候,体积变小了,但却是力量巨大之时。一个有科学知识的人懂得这个道理,一个有相关生产经验的人也会懂得这个道理,从事阶级斗争的人也应该懂得这个道理。

**本文来源:**全国青年“聚焦工农”征文活动评审稿2009年5月号
**全国青年“聚焦工农”征文活动网站:**http://www.zggr.cn/zhengwen/?action-channel-name-a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