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

05/26/2015 posted in  革命文艺

按: 该影评讨论了爱情、女权主义和阶级,虽然行文略显稚气,却也不乏可讨论之处。影评全文摘自复旦大学少年中国学社的公共号,不代表本公共平台观点。

————————————

上周5月20日,是潘金莲毒死武大的日子。为了和全中国万千情侣一同纪念这一天,复旦大学少年中国学社下属武装组织FFF团(以下简称“我团”),组织了一场对苏联电影《第四十一》的观影实践。

《第四十一》讲述了一个苏联国内战争时期,一个红军女战士与白军青年军官相爱相杀的故事。红军的女神枪手玛柳特卡曾射杀40个敌人,但第41发子弹却落了空,这个敌人是白军方面的一位年轻英俊的少尉指挥,他向玛柳特卡投降。在押解途中,两人被海浪冲到一处荒无人烟的孤岛,两人日夜相对,日久生情,但在政治立场上又经常争论,彼此都想用自己的方式来影响对方。一天一条帆船驶经孤岛,中尉看到是白军的船时,急忙迎船奔去,玛柳特卡在呼叫无效之下用枪打死了她的爱人——第四十一个敌人。

我团一向认为,将出身不同、身份等级不同的男女双方置于与世隔绝的荒岛(船)上,从而满足使他们摆脱社会环境影响得以热烈相爱的艺术需要,这一在各种电影、戏剧中司空见惯的桥段,其实是艺术创作者无力面对社会现实的一种表现。而本片匠心独运的地方在于试图将这样一个思想实验置于具体的社会现实面前去考察,“杰克活着下了船又将何去何从?”当男军官决绝地向白军的船奔去,当女战士苦呼无用举起枪口,影片在结局处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我团对此给予高度的评价。

而另一方面,正是由于要对使两人爱情发生剧变的当时社会现实进行描摹,本片不仅仅将戏剧矛盾聚焦于男女双方,更是将相当部分的笔墨用在了对“被劈成两半的地球”——被阶级对立撕裂的社会的速写。因此我团认为,影片前半部分对于红军、白军行为的大量描述不仅不会显得冗长,反而为影片结局戏剧矛盾冲突的集中爆发做足了铺垫。

同时,我团相信,红军女战士这一追求自我,散发着独立魅力的形象在女权主义日益高涨的今天,有着崭新的内涵与意义。毫无疑问,在荒岛上,这对青年男女是深深地爱着对方的,但他们对彼此的爱是完全不同的。

女战士曾经是渔家女,男军官海蓝色的眼睛和对她诗歌的理解使她无比迷恋。她对于这份感情投入极其彻底,恰恰是由于这份彻底地投入,恰恰是由于爱着对方作为整体的全部,女战士清醒地认识到对方正站在敌对的阵营。这反过来又加强了红军的身份赋予她的警惕,以及警惕所带来的在这份感情中的独立自我,使她绝不肯让自己的感情沦落成为“鸭绒被下沾满鲜血的糖果”。当男军官辱骂她为“贱货”,她立刻冲上去给男军官一个响亮的耳光,这是红军战士与独立女性双重身份赋予她的权力,而独立女性的身份又是由她红军战士的身份所保卫的,是她不肯成为高加索别墅笼中金丝雀的奖赏,从这个意义上,妇女解放作为社会革命的一部分被诠释得淋漓尽致。

如果说女战士爱着的是男军官的全部,那么男军官爱着的只是女红军战士作为红军战士之外的那一部分,是可以被奴役被控制的那部分。当红军女战士问他被用来称呼自己的名字——“星期五”是什么时,白军男军官回答说“是我的一个朋友”。这难道不是一个天大的讽刺吗?说到底,白军男军官需要的伴侣还是“星期五”一样可以写作朋友读作仆人的女人,资产阶级平等自由的虚伪本性在此刻暴露无遗。白军男军官不敢不能接受红军女战士作为红军战士身份,使他坚定了“我不能把未来交给你们”的想法,当他决绝地奔向白军小船,他背叛的不仅仅是自己的爱情,也是自己曾经对于未来各种玫瑰色的、充满人道主义跨越阶级情怀的、也是不切实际的想象。

影片结局中,红军女战士抱着被自己击毙的白军男军官的尸首痛哭流涕。这不仅仅是两个人爱情的悲剧,更是一切来自不同阶级的青年男女(男男女女)爱情的悲剧,是需要超越阶级而又无法超越阶级的爱情的悲剧。我团不肯接受这样一种悲剧,因此我团一向主张:我们自由的爱情需要一整个新世界,保卫这个新世界的可能就是保卫我们的爱情。

团结起来,你手中的火把就是我手中的火把!!

  • 本文转载自复旦少年中国学社微信号“少年中国学社”
  • 作者:苏子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