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没有谈到产业升级吗?

10/24/2015 posted in  理论视野

作者:邵钟萍
本文为少年中国评论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12236.1

产业升级和劳动生产率

产业升级这个概念解释很多,伸缩性很强。一般是指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高价值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转换的过程。产业升级本质上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用机器代替人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快有慢,有正常的改进,也有突然的革命。劳动生产力突然性的大提升,就是所谓的产业革命或工业革命。缓慢的进步,就是所谓产业改良。这几年吵得比较热的“机器换人”,就是当前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关键举措。

12236.2

马克思没有使用产业升级这么时髦的词。在《资本论》里,马克思用“工业进步”这一概念来表示现代人所说的所谓“产业升级”:

“缩短生产时间的主要方法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工业进步。”(《资本论》第三卷 第一章 成本价格和利润)

产业升级意味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那么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又意味着什么呢?

西方经济学里的劳动生产率(labor productivity)是指每一小时劳动所创造的产品和服务的数量。

劳动生产率在《资本论》中也是一个基础性的概念。马克思所要表现的也还是单位时间劳动所推动的生产资料的数量(同时也就意味着产品的数量):

“如果撇开土壤肥力等等自然条件,撇开分散劳动的独立生产者的技能(这种技能更多地表现在质量即制品的优劣上,而不是表现在数量即制品的多寡上),那末,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就表现为一个工人在一定时间内,以同样的劳动力强度使之转化为产品的生产资料的相对量。工人用来进行劳动的生产资料的量,随着工人的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而增长。

“只要生产资料的量比并入生产资料的劳动力相对增长,这就表示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因而,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表现为劳动的量比它所推动的生产资料的量相对减少,或者说,表现为劳动过程的主观因素的量比它的客观因素的量相对减少…由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增进,花费越来越少的人力可以推动越来越多的生产资料。”(《资本论》第一卷 第二十三章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12236.3

资本有机构成

《资本论》里有一个与劳动生产率相关的概念,叫资本的有机构成。

“资本的构成要从双重的意义上来理解。从价值方面来看,资本的构成是由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率,或者说,分为生产资料的价值和劳动力的价值即工资总额的比率来决定的。从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物质方面来看,每一个资本都分为生产资料和活的劳动力;这种构成是由所使用的生产资料量和为使用这些生产资料而必需的劳动量之间的比率来决定的。我把前一种构成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把后一种构成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二者之间有密切的相互关系。为了表达这种关系,我把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凡是简单地说资本构成的地方,始终应当理解为资本的有机构成。”(《资本论》第一卷 第二十三章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资本有机构成由什么决定呢?

“资本的有机构成,在任何时候都取决于两种情况:第一,所使用的劳动力和所使用的生产资料量的技术比率;第二,这些生产资料的价格。”(《资本论》第三卷 第九章 一般利润率(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和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技术进步会带来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资本技术构成的这一变化,即生产资料的量比推动它的劳动力的量相对增长,又反映在资本的价值构成上,即资本价值的不变组成部分靠减少它的可变组成部分而增加。”(《资本论》第一卷 第二十三章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产业升级,即工业进步,可以理解为资本有机构成提高。马克思不仅谈到了产业升级,还谈到了产业升级对一般利润率的影响。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里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同时又争议不断的观点,即“一般利润率下降趋势”: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可变资本同不变资本相比,从而同被推动的总资本相比,会相对减少,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规律…资本主义生产,随着可变资本同不变资本相比的愈益相对减少,使总资本的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由此产生的直接结果是:在劳动剥削程度不变甚至提高时,剩余价值率会表现为一个不断下降的一般利润率。”(《资本论》第一卷 第二十三章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12236.4

产业升级导致现有不变资本贬值

有些人认为,马克思谈的扩大再生产只是“横向扩张”,而“产业升级是加速生产资料折旧”,是”现有生产资料贬值”。扩大再生产不是本文的主题,暂不谈。就“产业升级是加速生产资料折旧”或“现有生产资料贬值”这一论点而言,可以说在资本论里,随处可见。

所谓贬值,就是指这些生产资料的价值降低了。生产资料的价值降低,既可能是由于生产这种机器的技术革新了,生产一定生产资料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了,也可能是因为出现了更好的机器,造成原有机器贬值。如果这种更好的机器相对于现有机器具有所谓“代差”级别的优势,自然可以让现有机器剧烈贬值,甚至变得毫无价值。马克思在《资本论》里谈到了这两种方式。

“同原料的价值一样,已经用在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资料即机器等等的价值,也可以发生变化,因此它们转移到产品上去的那部分价值也会发生变化。例如,由于一种新发明,同种机器可由较少的劳动再生产出来,那末旧机器就要或多或少地贬值,因而转移到产品上去的价值也要相应地减少。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价值变动也是在机器作为生产资料执行职能的生产过程以外发生的。机器在这个过程中转移的价值决不会大于它在这个过程之外所具有的价值。”(《资本论》第一卷第六章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机器除了有形损耗以外,还有所谓无形损耗。只要同样结构的机器能够更便宜地再生产出来,或者出现更好的机器同原有的机器相竞争,原有机器的交换价值就会受到损失。在这两种情况下,即使原有的机器还十分年轻和富有生命力,它的价值也不再由实际物化在其中的劳动时间来决定,而由它本身的再生产或更好的机器的再生产的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了。因此,它或多或少地贬值了。

“机器结构的不断变化和机器的日益便宜,使旧机器也不断地贬值,以致只有那些以极低的价格大批收买这种机器的大资本家,才能从使用机器中获利。”(《资本论》第一卷 第十三章 机器和大工业)

“撇开一切偶然的干扰不说,现有资本的一大部分,会不断在再生产过程的进行中或多或少地贬值,因为商品的价值不是由生产商品原来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再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并且这种时间由于劳动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减少。因此,在社会生产率的较高的发展阶段上,一切现有的资本不是表现为资本积累的长期过程的结果,而是表现为相对地说非常短的再生产时间的结果。”(《资本论》第三卷 第二十四章 资本关系在生息资本形式上的外表化)

其实,这都是非常平常的知识。马克思时期的资本家们都已经认识到这一点了。

“波特尔这位棉纺织厂主选中的喉舌,把‘机器’分为两类,这两类都属于资本家。一类在资本家的工厂里,另一类在夜间和星期日住在厂外的小屋中。一类是死机器,另一类是活机器。死机器不仅逐日损坏和贬值,而且由于技术不断进步,它的现有数量中的大部分也变得陈旧了,以致在几个月之内可以用新机起来替换而获得利益。活机器则相反,它延续的时间越久,历代的技能积累得越多,就越好。”(资本论第一卷 第七篇资本的积累过程 第二十一章 简单再生产)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专门有一章来讨论资本贬值的问题。马克思在这里表述了不变资本贬值的一般原理:

“至于不变资本的另一部分,即机器和一般固定资本,那末,这方面发生的增值,特别是和建筑物、土地等等有关的增值,离开地租学说是无法阐明的,因而不是这里应当讨论的问题。但是,关于贬值,以下所说却具有普遍的意义。

“首先是不断实行的改良,这会相对地减低现有机器、工厂设备等等的使用价值,从而减低它们的价值。这个过程,特别是在采用新机器的初期,具有强烈的作用,那时机器尚未达到一定的成熟程度,因而在它还没有来得及把它的价值再生产出来以前,就不断变得陈旧了。这就是为什么在这样的时期盛行无限延长劳动时间、日夜换班工作的原因之一,这样做的目的是要在较短期间内再生产出机器的价值,而又不使机器的损耗算得过高。反之,如果机器的短暂的作用期间(在可以预见的改良面前,机器的寿命总是短暂的)不能用这种办法得到补偿,它就会把过大的价值部分作为无形损耗转移到产品中去,这样它甚至连手工劳动也竞争不过。

“当机器、建筑设备、一般固定资本达到一定成熟程度,至少它们的基本结构可以在较长时期内保持不变时,由于这些固定资本再生产方法上的改进,类似的贬值现象也会出现。这时,机器等等的价值的降低,不是因为有更新的、生产效率更高的机器等等迅速把它们排挤掉,或在一定程度上使它们贬值,而是因为现在能够用比较便宜的方法把它们再生产出来。这就是为什么大企业往往要到第一个所有者破产之后,在第二个所有者手里才繁荣起来的原因之一。这第二个所有者因为用便宜的价钱把企业买过来,所以一开头就用较少的投资来开始他的生产。在农业中可以特别明显地看到,那些会提高或降低产品价格的原因,也会提高或降低资本的价值,因为资本本身有很大一部分就是由谷物、牲畜等这类产品构成的。”(马克思 《资本论》第三卷 第六章 《价格变动的影响》Ⅱ资本的增值和贬值、游离和束缚)

“无知者无耻”

12236.5

一位朋友了解到“马克思不懂产业升级”的观点后,深感怀疑。于是把这个观点发给国内某知名马克思主义学者鉴定。这位学者看完后这样答复:“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就是产业升级。你回一句:无知者无耻。”一个根本不知道马克思讲了啥的人,还成天嫌《资本论》啰嗦,也难怪老师发怒了。相信看完此文的读者,也会有这样的感受。其实,无知并没有什么,多看点书就行了。但无知不求上进还到处装逼,那就真是无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