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过剩才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起因

01/14/2016 posted in  理论视野

看来我们不得不尽量通俗地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从宏观和微观两个不同的层次分别地分析一下为什么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不可避免的根本起因。

1、生产过剩的概括

简言之,宏观上,任何一个社会的所有产出,就其使用价值来讲,最终都是要被消费掉的。假如用耕牛和土地代表所有的生产资料,用粮食代表所有的消费品,耕牛和土地最终也都是要为生产粮食服务的,且粮食最终还是要被吃掉才不是浪费。再比如用钢材和水泥代表所有的生产资料,用房地产代表所有的消费品,钢材和水泥最终还是要为建造住房服务的,且所有住房最后还是要有人去住方有使用价值。

另外,一个资本主义社会(假设只有劳资两个阶级)的总产出,正像主讲人以前所说的那样,刨除折旧和两大阶级的消费以外,是会有一部分剩余。这些剩余越多,资产阶级的利润就可能会越大。

在这里,使用价值和利润是对立的。一方面,没有被工人阶级消费掉了的剩余越多资产阶级的利润就有可能越高。另一方面,所有的生产最终还是要为消费服务的,消费不了的剩余迟早就会变成过剩而被浪费掉。

要使剩余不变成浪费,资产阶级必须想方设法把它统统地变成新的投资去扩大生产(比如拿余粮去养更多的牛,去开荒,或建造更多的为房地产服务的钢铁厂和水泥厂)。只有生产规模不断地扩大,不断地去投资才能避免那些剩余变成过剩而被浪费掉。但是扩大了的产出(比如粮食,或房地产)最终还是要被消费掉了的,消费不了的就是过剩,且工人阶级消费的越多,或无人消费的剩余即浪费越多,资产阶级能够获得的利润就越少。

微观上也确实如此。通俗地讲,资本家各自为战的竞相逐利,在竞争中不断地用生产规模增大来降低成本,压垮竞争对手。他们这样做的结果使得生产的产品总量超过了人们的购买力,因而形成生产过剩。

使用价值和利润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经济的一个根本性的矛盾。资产阶级本能的利润最大化动机就意味着工人阶级的消费必须少于他的产出,但是产出最终不被消费掉就是过剩。

要想不过剩,工人阶级的消费就必须和生产的扩张同步进行,也就是资本不能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利润的最大化必然使得消费滞后于生产的扩张,正是这种滞后的堆积造成了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由而可见,资本主义的经济很矛盾。剩余越多应该是利润越高。但是剩余的商品仅仅是价值的载体。要实现商品到货币的转换,即实现资本的增值,剩余越多反而使得这一转换越困难。
如果资本主义制度能够有计划、按比例地协调产出和消费的同步增长,它就有可能避免生产过剩的危机,实现可持续剥削(像赫鲁晓夫上台后的苏联到其解体前的计划经济时代)。但是这种宏观计划调控在各自为政的市场经济里是很难达到的。它只有在资本被迫放弃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实现。因此,为资产阶级服务的资本主义宏观经济学基本上也不会去研究这个问题。

由于资本主义一般的不是铁板一块的单一集团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苏联的解体说明单个集团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不稳定的资本主义),除非特殊需要(如战争时期),资产阶级内部一般不会自动地协调相互的生产,而且单个资本集团的生产扩张一般不会直接地造成其产品的过剩。相反地,采用新科技、新技术进行大规模扩张的产业资本集团往往会使得其单位产品的成本和价格都下降,因而会使得扩张相对不足的资本集团的产品竞争不过,成为过剩的产品,从而挤垮后者。因此单个行业的生产过剩是产业资本集团市场上你死我活竞争的手段。他们之间的剧烈竞争需要金融资本集团的资助,这成为后者一步步掌控工业资本的原因。当今钢铁行业的严重过剩正在迫使那些获不到金融支撑的钢企一个接一个的破产就是一个很好地例子。

由此可见,微观上,生产过剩是资本竞争的核心手段。宏观上,生产过剩会造成威胁资本主义制度的经济危机。因此,单个资本集团在行业内部的这种“理性”行为成为资本主义整体的“非理性”行为。为了生存,每个单个资本集团都拼命地扩张其生产规模,因而造成资本主义总体生产规模的扩张和总产出的迅速增长。但是这一总产出的增长只有在高于工人阶级总消费的增长时,也就是总的剩余不断地扩大的时候才会有资本总体利润的增长。但这生产规模的扩大将使得往后的生产过剩危机就更加严重(当今的生产过剩很大程度上就是2008年底四万亿投资的后果)。一旦资本对将来那些过剩产品到利润的转换失去信心(比如楼房空置率的高企),也就是对产能泡沫式的不断扩张失去信心,经济危机就必不可免(此乃“勇气和信心比黄金更重要”的由来)。这就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性和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根本矛盾,也是资本主义危机的根源。

由此可见,虽然微观上每个企业通过压低工人的工资,延长工人的劳动强度或工作时间都会增加自己的利润,但是宏观上,这一做法适得其反。

附带的说一下,金融资本就是在实现剩余商品到货币的转换以后,在如何分配这些货币资本的问题上纠缠不休的资本。也就是金融资本是在工业资本完成了由货币到商品(即购买生产资料和雇工)和再由商品到货币(即产品市场出卖)的两个转换以后,在蛋糕造好了以后,就如何分蛋糕的抢夺中,通过贷款利息、股权和期货交易等等手段大显身手的资本。金融资本本身和商品价值的创造毫无关系,因而它是寄生性的。

要缓解生产过剩危机不外乎以下几个办法:要么通过资本输出去开拓新的市场来消化过剩产能(如发现新大陆或拉中国加入世界资本体系),要么通过新科技对原有固定资本的强行淘汰来缓解产能过剩(如电视有一段时间几乎淘汰了电影,手机几乎淘汰了座机,数码相机基本上淘汰了胶卷相机,或汽车和飞机在美国基本上淘汰了火车等等),要么通过自然灾害(直接破坏产能),或通过战争(二战后的日本和德国是一片废墟)来破坏过剩产能。作为超级大国的美帝还有一招:通过购买大量军火物资来消耗过剩产能。没有新市场,没有新技术,没有自然灾害或战争,那么产能的过剩就只有通过经济的危机来解决。实力弱的资本集团在经济危机期间不得不破产,这样就有可能淘汰大量的过剩产能,使得产能与市场重新恢复平衡。

如果以上有关生产过剩的概括过于简单,有兴趣者可以参照附录三的详细论证。

2、主讲人的错误

以上的分析说明,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所造成的,是利润最大化所必然造成消费滞后于生产扩张这一矛盾所致。主讲人用“阶级斗争周期论”来解释经济危机的理论实质上是忽视或否定这一根本矛盾的,因而我认为它是违背马列主义的理论。

如果按照主讲人的说法,工人阶级真的通过自己的努力提高了自己的工资,在生产过剩的条件下,工资的提高反而可以缓解生产过剩的危机。这就是所谓通过提高内需来克服当前经济危机的理论依据。但是说归说,哪个资本集团愿意为了资本主义的整体利益提高本企业工人的工资?不可能!结果只好由“明智”的资产阶级政府出面,要么通过提高最低工资的手段去提高内需,缓解过剩,要么通过政府的透支,加大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的“福利国家制度”来帮助化解生产的过剩。

那么在二战以后,资产阶级的政府是不是像主讲人在其它的地方所说的那样,通过调节其财政和货币政策多多少少克服了生产的过剩?答案是否定的。除非政府像美国八十年代大幅度地提高利率和英国同期强行关闭国有煤矿那样有目的地销毁过剩的产能,生产的过剩只能被推迟或转嫁,而不可能被消除。

二战以后资本主义各国为了对付这种生产过剩的危机,启动了所谓的宏观调控,即通过财政赤字预算和央行利率的调整来实现这一目的。但是他们的这些手段只是推迟了危机的到来,不能从根本上克服这一危机。

具体的来说,财政赤字就是动用资产阶级的国家去购买那些过剩了的物资,比如大搞军火生产,或者修建铁路、公路、机场等公共设施。但是1)羊毛出在羊身上,大搞军火生产,除非这些军火用在维护帝国的霸权地位上,资产阶级总体上的利润必然会下降,2)赤字毕竟是有限的,他们不能无限制地去购买那些过剩的产品,无限制的去修建公共设施,所以财政赤字只是推迟危机的到来,而不是防止它的到来。

央行在经济恢复期间提高利率为的也是限制经济的过度增长,推迟过剩的到来,而在经济下滑期降低利率的效果也是鼓励投资,使得那些过剩的产品有可能转变为新的产能,如房地产的开发。这样做的结果虽然防止了经济的大起大落,暂时的推迟了危机的到来,但会使得将来的产能更加过剩(如2008年的4万亿)。

再比如,美国2008年经济危机的爆发就是由于美联署为了避免经济的疲惫,试图通过长期的低利率吹资产泡沫的方法来克服(如房地产的)生产过剩而造成的。那么他们解决危机的方法是什么?一方面是把财政赤字翻番,进一步地刺激经济,另一方面通过几乎零利率,把资产泡沫吹得更大。在这些强心针的刺激下美国的经济看上去是“复苏”了。但是,下一次经济危机来临时(它必然要到来,且有迹象快要到来),他们还有什么办法去缓解经济危机?

但是主讲人不是这样看待资本主义的货币政策的。对于八十年代初期的货币主义政策,他说:“字面意义是通过紧缩货币供给控制通货膨胀,实际意义是紧缩货币供给大幅度提高利率,大幅度提高利率以后来主动制造经济危机,从而制造高失业率,破坏工人阶级斗争的力量,以有利于资本家恢复利润率,这就是货币主义政策的实质。”

主讲人把统治阶级内部金融资本和工业资本的争斗看成是主要应对工人阶级的挑战。本人经历过那段时间,并没有看到美国工人阶级强大到了以至于统治阶级需要用一个深度的经济危机来制约的程度。本人亲身体验到的反而是美国工人阶级力量的节节衰退。

再说,资产阶级动用经济危机的手段来对付工人阶级的挑战是个很奇怪的说法。资产阶级掌握着国家机器,因而它不需要动用成本高昂的经济危机手段来对付工人阶级的挑战,它完全可以动用比如警察,更为廉价地直接镇压。历史上它都是用暴力来对付工人阶级的。

统治阶级主动制造危机的主要目的还是调节资产阶级内部的利益关系,是“金融党”和“工业党”之争造成的。失业是两股势力之间的争夺,把损失往工人阶级身上转嫁的现象。是经济危机或经济不景气导致工资压低,而不是为了压低工资而造成经济危机。工人失业是现象,大量资本破产、报废才是原因。没有被淘汰的资本,就没有那些失业的工人。通过资本的毁灭,造就新的投资环境,这才是金融资本以牺牲工业资本的方法缓解经济危机的手段。

据余斌老师提供的资料,产业资本家的利润的确被压缩了,但这个压缩不是来自工人工资的上涨。实际上,美国工人的工资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是下降的。“美国对以工资为收入基础的阶层的压榨正越来越严重,实际工资水平除了在90年代末有一点点增长外,在整个90年代都呈停滞状态。典型的(中等收入)家庭通过增加工作的份数和工作时间来弥补工资水平上涨滞缓带来的亏空。然而,至2004年,这些典型家庭的实际收入(调整通货膨胀因素之后的收入)已经连续下降了达5年之久。”见[美]福斯特(2006)。余斌老师认为,产业资本家的利润压缩主要来源于金融资本家的掠夺。尤其是美联储滥发货币攫取了不少利益。

中国这几年的情况也很类似。2008年经济危机以来,实体经济一直不算景气,钢铁行业普遍亏损,一度钢价不如白菜。温州一带资金链断裂普遍发生。与此相反的是金融业的高歌猛进,银行业都不好意思提交自己的业绩,他们“躺着都能赚钱”。金融和实体有着天壤之别。

在八十年代以前,金融资本还不是美国资本主义的太上皇。美国资本主义的崛起依靠的是制造业,而非金融。大萧条期间美国工业资本势力对萧条期大肆兴风作浪胡作非为的金融资本可以说是痛恨恶绝,对他们设立了种种的紧箍咒,严重地管制着金融资本的活动范围。

二战以后美国的制造业达到了顶峰,表现在这一句口号上:“凡是对通用汽车有利的,即对美国有利 (What’s good for GM is good for America) 。”但是,随着美国世界霸权的确立和战后德日等帝国经济的复苏,在垄断资本集中化所必然产生的金融化趋势和美元霸权的推动下,美国的金融业迅速扩张,而制造业的垄断地位却受到越来越严重的挑战,美国资本主义走向腐朽,金融业逐步替代制造业成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太上皇,进而影响了美国的财政和货币政策。

七、八十年代可以说是一个转折点。美元的强大对金融业在世界的扩张有利,但却严重地危害了美国当地制造业的利益。当时的滞涨按照主讲人的说法归结于“因为工人阶级的力量仍然很强大,于是出现了停滞膨胀的局面”,而不从“金融党”和“工业党”的博弈来分析就不对了。里根上台后美联署主动制造的深度危机可以说是“金融党”最后战胜“工业党”的标记性事件。从此以后,美国的制造业日落千丈,空心化日益严重,美国资本主义从制造业垄断的腐朽转向金融业的寄生。

这是新自由主义兴起的背景,它反映了金融资本在二战后的利益。他们一再地向禁锢金融资本的管制发起进攻,一步步地甩掉那些30年代套在他们头上的紧箍咒。其直接的后果就是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市场万能的新自由主义迎来了史上最大的救市措施。不光是华尔街的投行被拯救,连通用汽车也一度被国有化,以防破产。金融资本的双重标准是对新自由主义的一记响亮的耳光。

凯恩斯主义失败了,新自由主义也失败了,克服资本主义生产过剩危机的手段看来就只剩下赤露露的帝国主义之间的战争了。

主讲人以下的这一段话问题太多,我只好用【批注】来逐句逐段地分析:

“核心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的调整…也有几个方面,一个是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普遍实行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有意识的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经常地保持较高的就业水平【资产阶级有意识地“保持较高的就业水平”好像是为工人着想似得。非也!资产阶级从来就没有替工人阶级着想过。他们“保持较高的就业水平”维护的是那些雇佣工人的美国工业资本的利益。比如,当下中国在《穹顶之下》上演以后,那些用保护就业来反对关闭高污染企业的社会“体面”人物,他们现在的立场与九十年代国企工人大规模下岗时的立场全然相反。因而每当资产阶级高喊保护就业的时候,我们一定不要忘记他们真实的目的是为了保护那些雇佣工人的老板!】,从而使战前资本主义一旦发生经济危机就往往发生资本家利润减少【是先有利润的减少才有危机嘛,怎么到这里变成是先有危机后有利润的下降呢?那么没有利润下降的经济危机是什么?】,利润减少,资本家就减少投资,投资减少利润就进一步减少【为什么减少投资利润就减少?】,往往通过恶性循环发展成大萧条【对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有着根本性的误解】。在实现了积极的凯恩斯主义政策以后,在核心资本主义国家,这种战前常见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形式在相当程度上被克服【何谈克服?用词不当。它只是暂时地减缓频率,压缩幅度,延迟危机的到来而已。但其后果是酝酿着更加暴烈的,如2008年的危机】。第二个方面就是核心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关系有了一定的调整,出现了一些有利于西方工人阶级的变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阶级妥协的局面【天呀!是我的误解吗?阶级妥协是有利于工人阶级的变化!?】。一个突出的方面,在西方国家的主要公司和主要工会之间,形成了所谓的“资本劳动谅解”,就是说西方国家的大公司利用它们的垄断地位,以及所攫取的垄断利润,可以向工人保证,随着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工人的工资也不断提高,从而使西方的工人阶级可以分享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利益。作为回报,改良主义的工会,愿意放弃对资本家管理权的挑战,同时帮助资本家约束工人,这就是资本劳动谅解【那么“有利于”工人阶级的“改良主义万岁” 了?美国有能力转嫁危机才是实施改良主义的条件】。除了这个以外,另一个有助于缓解经济危机和阶级矛盾的措施就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了福利国家的制度【说的对!】。美国在30年代实行的新政,实际上也是福利国家的一种形式。福利国家的实质是国家承担起劳动力再生产的一部分成本【刚说完福利国家制度是“有助于缓解经济危机和阶级矛盾的措施”,怎么突然又变成了资产阶级承担劳动力再生产成本的自我牺牲?资产阶级国家的财富来自何方?工人阶级生产出来的产品如何就变成资产阶级国家的恩赐?】。在传统的自由市场资本主义里,劳动力再生产完全是由工人阶级家庭自身承担的。但是在福利国家下,资本主义国家承担起劳动力再生产的一部分成本【医保、社保和失业救济等等,哪个工人阶级的福利不是工人自己上的税承担的?政府通过税收只不过减少了劳动者的个人风险而已】,比如教育的社会化、医疗卫生的社会化、养老的社会化,也包括工人因为资本主义的经济波动导致工人失业的这部分劳动力再生产的社会化【资产阶级之所以能够接受比如8小时工作制度、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救济和其他等等的所谓“福利国家”制度并不是资产阶级的妥协(即“劳资谅解”),而是这些制度有助于克服资本主义微观上的“理性”行为在宏观上造成伤害资本主义制度的“非理性”行为。普遍的8小时工作制提高了劳动效率,促进了消费。医疗保险减少疾病,有利于降低劳动力再生产的成本。再有,病毒传染不分阶级,一人得非典,全国都恐慌。养老保险、失业救济并没有减少资本的长期利润,却减少了社会两大阶级冲突的“维稳”成本】。这种劳动力再生产的社会化有什么好处?对于工人阶级来说,减轻了工人阶级劳动力再生产的成本【不对呀。没有一项工人阶级的福利不是先从他自己身上榨取的】和风险【仅此而已!】,减少了工人阶级因为经济波动而突然陷入贫困和疾病的风险。对于资本家来讲,通过劳动力再生产社会化,能够为资本家提供标准的、质量比较统一的劳动力队伍【这才是符合统治阶级利益的出发点】。通过这样的福利国家,进一步巩固了战后的资本主义秩序【什么秩序?只不过是符合垄断资本长远利益的机制罢了】。”

3、小结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不是因为马克思苦恼于劳资双方的对立冲突上,朝思暮想地设计出一个共产主义的理论,相反地,他是在分析资本主义制度本身不可克服的矛盾上看到了共产主义的结局。如果资本主义存在着一个“双赢”的出路,那么共产主义者确实是一帮唯恐天下不乱的“愤青”。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阶级斗争周期论”学说不自觉地认同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存在着劳资双方“共赢”的可能性,因而为改良主义提供了一个理论依据。我相信这不是主讲人的目的。但是由于世界观上的错误,就像主讲人坚信世界体系论,因而他不相信帝国之间你死我活的争斗将来会导致战争一样,在分析资本主义国家内部阶级矛盾的时候,他也忽视资本集团之间的激烈争斗。这种只见资产阶级利益的统一性和一致性,无视他们之间你死我活的对立性的思维方法像是一贯的。

  • 摘自《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起源》
  • 作者:阳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