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对比:苏联1976和中国2016

04/28/2016 posted in  中流击水

作者: 尘沙

一、在各自革命二十九年,两国走了两条不同的道路

苏联自1917年十月革命以来,先是经历了五年国内战争;在第三个五年计划快要完成时,又遭遇了德国法西斯的入侵。此时,约三分之一的国家财富已经损失。在被法西斯侵占的土地上,有全苏45%的居民,33%的工业产值,47%的耕地和55%的铁路。

13340.1

国民经济即便算不了千疮百孔,也可以算百废待兴。在十月革命的29年后,在刚刚经历了卫国战争的1946年,苏联人是怎么做的呢?

首先,我们的胜利说明:获得胜利的是我们的苏维埃社会制度,苏维埃社会制度在战火中胜利地经住了考验,并证明它具有充分的生命力。……至于较长时期的计划,党打算造成国民经济的蓬勃的新高涨,使我们能够把我国工业水平提高到,譬如说,战前水平的三倍。我们必须使我国工业每年能生产生铁达五千万吨,钢达六千万吨,煤炭达五亿吨,石油达六千万吨。”

——斯大林《在莫斯科市选区选举前的选民大会上的演说(1946年2月9日)》

到十月革命60年后,或者说,1946年后的30年后,斯大林演说中的这些目标早已成为现实。钢产量达到一亿四千多万吨,远远超过斯大林所说的六千万吨。他们没有因为战争后的经济凋敝而去搞什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些成就在社会主义制度——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条件下下完成的。

再看看中国。在中共1949年夺取全国政权后,中国通过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即便在所谓的文革“浩劫”中,国民经济仍然有增长。根据《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中的数据,以1952年的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为100,在1966年达到237,在1978年达到471.4。

恰巧,1978年距离1949年也已是29年。虽然此时整个国民经济算不上“长期停滞”,但中国领导人却对社会主义道路产生了怀疑:

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年12月13日)》

接下来的事情,是我们们都已经看到的:一部分人已经先富起来,而共同富裕却迟迟无法实现。这是三十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状况。

到1976年,苏联十月革命已经过去了近60年。今天离中国1949年革命也已经60多年了。这样算下来,中国走了不到30年的社会主义道路,又走了30多年的据说更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可以拿今天的中国跟十月革命60年后的苏联做一些对比,用实践检验一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接下来,我们会把1976年的苏联和今天的中国做一些数据上的对比。对比结果的某些方面是笔者也不曾想到的,所以请读者们耐心地阅读下去。关于苏联的数据,如无特殊说明,均来自苏联政治书籍出版社1977年出版的《苏联社会经济发展统计资料手册》。

二、社会经济发展各方面的数据对比

1.重工业对比

13340.2作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国的苏联

苏联在革命60年后,成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国;而中国在革命60多年后,更是成为了世界第一大工业国。

首先我们来对比一下两国的钢铁工业。

13340.3苏联生铁产量和钢产量

1976年,苏联的生铁产量为1.05亿吨,钢产量为1.45亿吨。到1980年前后,苏联人口为2.65亿人。可得,苏联的人均生铁产量为1.05亿吨/2.65亿人=0.40吨/人,人均钢产量为1.45亿吨/2.65亿人=0.55吨/人。

13340.4中国生铁产量

13340.5中国(粗)钢产量

13340.6中国钢产量占世界一半

再来看今天的中国。在2014年,中国的生铁产量为7.12亿吨,(粗)钢产量为8.23亿吨。此时中国人口为13.68亿人。可得,中国的人均生铁产量为7.12亿吨/13.68亿人=0.52吨/人,人均钢产量为8.23亿吨/13.68亿人=0.60吨/人。

13340.7两国钢铁工业的对比

我们再来看下两国在水泥工业方面的数据。

13340.8苏联水泥产量

13340.9中国水泥产量

1976年,苏联水泥产量为1.24亿吨,人均水泥产量为1.24亿吨/2.65亿人=0.47吨/人。

2014年,中国水泥产量为24.76亿吨,人均水泥产量为24.76亿吨/13.68亿人=1.81吨/人。

13340.10两国水泥工业的对比

就是说,无论在规模上、世界排名上,还是在人均水平上,中国的钢铁工业和水泥工业均已超过顶峰时期的苏联。在重工业领域,据说是“一味追求重工业部门发展”的苏联反而不如“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

13340.1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据说更“有利于提高人民消费水平”。那么,在消费领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国,应该比“僵化”的苏联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吧?我们接着来看。

2.住房费用对比

看完钢铁和水泥,我们来看下住房。

13340.12苏联工业工人家庭支出结构

13340.13苏联社会的阶级构成

我们看到,十月革命后,苏联工人家庭的住房费用长期稳定在其收入的2.5%左右。而工人和职员已经占苏联人口的83.6%。就是说,这个比例是苏联社会的一般水平。

反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中人们的住房费用。

13340.14

百度上的一条经验告诉我们,“购房还贷支出占到家庭总收入50%以下是比较安全的,在30%左右支付起来比较轻松。”

13340.15

2010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六成白领的房贷、月租占收入比重超过30%。”

13340.16

智联招聘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三分之二的郑州白领尚未买房;在已经买房的白领中,以父母(家庭)为购房现金主要来源的比例高达52.06%。

拿着比苏联更多(无论是总量还是人均)的钢铁和水泥,实行着据说更“有利于提高人民消费水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竟然解决不了住房问题,真是莫大的讽刺。

顺便提一下,1977年的《苏联社会经济发展统计资料手册》里还吐槽了一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住房费用高的问题,现在看来明明是在说中国嘛。

13340.18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住房费用

3.食品消费对比

说完了“住”,我们再来看看“吃”。

13340.19苏联肉、奶、蛋的人均消费量

在1976年,苏联人均肉消费量达到了55公斤,人均奶制品消费量达到315公斤,鸡蛋达到202个。今天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情况又是怎么样呢?

13340.20

2012年,中国城镇人均肉消费量为45.6公斤,农村人均肉消费量为24.5公斤。如果按照预计年均0.6公斤的速度增长,最新的数据不会有太大的差别。

13340.21

2013年,农业部副部长、中国奶业协会会长高鸿宾表示,我国人均奶类消费量只有32.4公斤,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3。

13340.22

中国人均鸡蛋消费量为22公斤。按照每公斤20个计算,人均鸡蛋消费量为440个。

13340.23两国人均食品消费的对比

这样看来,肉、奶、蛋三项中,“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只有“蛋”这一项超过了苏联。考虑到“肉比奶好、奶比蛋好”,今天中国在吃的方面和1976年的苏联还是有不小的差距。

4.文化生活对比

说完了基本的吃和住,就该看看文化生活了。

13340.24

在2015年,中国电影观众人数首次突破10亿人次,达到13.1亿。全国13亿人,平均每人看一场电影。

13340.25

而在苏联,1976年电影观众人数为42亿。这一年内,平均每人看了16场电影。
13340.26

2014年,北京市文艺演出中,音乐类观众为235.2万人,大约是北京2170万常住人口的10%。音乐厅这一类东西对普通人来说仍然是奢侈品。

1975年,苏联音乐厅观众人数达到1.34亿,超过苏联人口的50%。音乐厅成为普通人也有机会进入的场所。

13340.27

1975年,苏联音乐厅观众人数达到1.34亿,超过苏联人口的50%。音乐厅成为普通人也有机会进入的场所。

13340.27.1

在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北京市,2015年各类文艺演出(包括前边所说的音乐类)共吸引观众1035.63万人次。计算可得,北京市民观看文艺演出的人均次数为1035.63万人次/2170万人=0.48次。

13340.28

再看苏联,1975年剧院观众人数为1.17亿,加上刚才所说的音乐厅观众1.34亿,“各类文艺演出”的观众总数至少为2.51亿。苏联居民进剧院和音乐厅的人均次数为2.51亿人次/2.65亿人=0.95次。就是说,当时苏联居民进入剧院和音乐厅的机会,比今天北京市民看文艺演出的机会还高了一倍。

13340.29两国文化生活的对比

在剧院和音乐厅的数据对比中,我们是把苏联和北京市对比的。考虑到北京市是首都,中国的普遍状况应该还要差不少。

5.高等教育对比

13340.30

1976年,苏联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为495万人。可得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为495万人/2.65亿人=186.8人/万人。

13340.30.1

2014年中国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为2548万人。可得每万人在校大学生人数,为2548万人/13.68亿人=186.3人/万人。

13340.31两国每万人大学生数量的对比

笔者本来以为,经过连续多年的扩招,中国每万人大学生数要远超过1976年的苏联。而实际上,今天中国每万人大学生数只是刚刚接近当时的苏联。

13340.32

根据1980年的统计,苏联共有研究生九万六千人。495万在校大学生,减去这接近十万人,可得1976年苏联在校本专科生人数为485万人。

13340.33

如果把在校的本专科生全部当作四年制,这485万人可以看作是1956-1959年这四年出生的。据上图估计,这四年出生的人数约为2040万人。得出,1976年前后的苏联本专科入学率,为485万/2040万=23.7%;如果全部当做三年制,这485万人可以看作是1957-1959年这三年出生的。据上图估计,这三年出生的人数约为1530万人。可以得出1976年前后的苏联本专科入学率为485万/1535万=31.6%。

由于实际上既有三年制也有四年制,我们可以取23.7%和31.6%的平均值,也就是27.7%,作为苏联的本专科入学率。

再来计算中国,2014年中国普通本专科招生人数为721万人,2014年招收的本专科生可以看作是18年前的1996年出生的。1996年出生人口为2078万人。可得,2014年前后的中国本专科入学率为721万/2078万=34.7%。

然而我们再来看看之前几年的数据:

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计划为599万人,1990年出生人数为2407万人,可得2008年本专科入学率约为599万/2407万=24.9%。

2000年全国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计划为220万人,1982年出生人数为2262万人,可得2000年本专科入学率约为220万/2262万=9.7%。

中国经过十几年的疯狂扩招,终于在大学入学率上赶上苏联。但是,这只是表象,中国大学入学率高完全是由于教育产业化造成的,大学为了挣钱拼命扩招,完全不顾社会的实际需要。

13340.34

有关研究表明,许多大学生毕业后 ,必须从事跟专业不对口的蓝领工作。教育专家、上海教育科学院原院长胡瑞文主持的一项研究预计,2010年至2020年,中国预计将新增9400万大学毕业生,由于同期市场提供的白领岗位只有4600万,预计有一半以上的大学毕业生将入职蓝领行业。

13340.35

6.医疗条件对比

13340.36

1976年,苏联每万人医生数为33.4人,每万人中级医务人员数为984人,每万人病床数为119张。这个水平,已经比同一时期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超过了不少。

13340.37

再看看今天的中国医疗状况。

13340.3813340.39

到2014年,中国执业和助理医师总数为169.3万人,卫生技术人员总数为759万人,病床总数为660.1万张。

13340.40两国医疗条件的对比

姑且把苏联的“医生”和中国的“执业和助理医师”看作同一概念,把苏联的“中级医务人员”和中国的“卫生技术人员”看作同一概念。这样算下来,中国每万人医生数约为苏联的1/3,每万人医务人员数约为苏联的1/2,每万人病床数约为苏联的1/2。这样说来,医疗资源这么少,看病怎么会不贵,怎么会不难?

顺便要提的一点是,苏联宪法第四十二条规定,“苏联公民有享受保健的权利。这一权利的保证是:国家保健机构免费提供良好的医疗……”。

7.劳动时间对比

苏联宪法第四十一条规定,“苏联公民有休息的权利。这一权利的保证是:对工人和职员实行不超过四十一小时的工作周……”。

13340.41

到七十年代,苏联有两种工作周:每周6个工作日的,每天工作6.8小时;每周5个工作日的,每天工作8.1小时。

13340.42

而在今天的中国,九成行业周工时超过40小时,过半数行业每周要加班4小时以上。对所有行业平均周工时的排名发现,住宿和餐饮业劳动者平均每周工作时间长达51.4小时,排名第一;建筑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分列二至四位,且以上四个行业均已超过法律规定的“特殊行业”周工时49小时界限;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及制造业的周工时为48.8小时和48.2小时。上述6个行业每周的加班时间均超过8个小时,也就是说,依照《劳动法》规定的日8小时标准,这些行业的工作者平均每周只能休息一天甚至更少。

13340.43.1

甚至有工人罢工要求加班的情况。

13340.43

三、总结:生产力足以建立“发达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在革命六十多年后的2016年,中国早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国;而革命六十年后的1976年,苏联却只是世界第二大工业国。单就钢铁和水泥这类重工业而言,无论是总产量还是人均产量,今天的中国均已超过当时的苏联。然而,我们却不得不承认,在住房、食品消费、文化生活、教育、医疗、劳动时间这些方面,2016年的中国还比不上1976年的苏联。

改革开放造就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据说引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可以有效地克服苏联社会主义“一味重视重工业部门发展,忽视群众消费”的弊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重工业方面已经超越苏联的中国,人民物质文化消费却还赶不上“僵化”的苏联;有着比苏联(总量和人均)更多的钢铁水泥,却解决不了人们最基本的住房问题。

13340.44

中国的生产力水平,已经足以使人民的消费水平好过当年的苏联。然而,社会财富被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无法成为多数人福利的来源。掌握着“发达社会主义”的生产力的我们中国人民,难道还要甘于“处于而且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期阶段”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