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的理论和现实

07/05/2016 posted in  中流击水

作者: 太平洋的风

笔者在上一篇文章《关于国有企业与社会主义的一点思考》的结尾,提出要写一篇文章讨论一下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长啥样?什么样的社会才算是社会主义社会?斯大林时期的苏联,毛泽东时代的中国,还是密特朗的法国,当今的天朝?或者所有自称的社会主义国家都不算?这些问题应该是所有马克思主义者乃至所有左翼都会关注的。

从十九世纪初到现在,社会主义这一概念的含义已经发生过几次大的变化。但是无论怎么变,社会主义都被看作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替代,是资本主义社会被消灭或者消亡之后的社会形态。既然如此,问题自然就转变成:什么是资本主义?一旦我们抓住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就能知道社会主义的本质,进而辨别某种社会主义思潮或者社会主义国家到底算不算社会主义。

什么是资本主义?

自十六世纪以来,资本主义不断改变模样,从原始积累时期破茧而出的资本主义,到凯歌行进的自由资本主义,再到腐朽的垂死挣扎的垄断资本主义,还有在社会主义运动强大冲击下形成的劳资达成历史性妥协的“福利”资本主义。但无论怎么变,这种种资本主义背后有一些共同特征,这些本质的特征决定了一个社会是资本主义社会而不是别的什么社会。

这些特征是什么呢?我们来看看马克思是怎么说的。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开始就有两个特征。

第一。它生产的产品是商品。使它和其他生产方式相区别的,不在于生产商品,而在于,成为商品是它的产品的占统治地位的和决定的性质。这首先意味着,工人自己也只是表现为商品的出售者,因而表现为自由的雇佣工人,这样,劳动就表现为雇佣劳动…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第二个特征是,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动机。资本本质上是生产资本的,但只有生产剩余价值,它才生产资本。在考察相对剩余价值时,进而在考察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时,我们已经看到,在这上面怎样建立起一种为资本主义时期所特有的生产方式…这种为了价值和剩余价值而进行的生产,像进一步的说明所已经指出的那样,包含着一种不断发生作用的趋势,要把生产商品所必需的劳动时间,也就是把商品的价值,缩减到当时的社会平均水平以下。力求将成本价格缩减到它的最低限度的努力,成了提高劳动社会生产力的最有力的杠杆,不过在这里,劳动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只是表现为资本生产力的不断提高。”(马克思 《资本论》第三卷)

马克思的这两段话表明,一个社会是不是资本主义,主要是看两点。第一,这个的产品主要都是商品,也就是说,都是为了出卖的。这也就意味着,占统治地位的所有制是私有制。产品的生产也是由不同私人生产者之间的竞争,由价值规律或者说看不见的手所调节的。第二,这些生产者卖出商品的目的不是为了换钱消费,而是为了获得利润,也就是钱生钱。而利润的获得是通过剥削雇佣劳动者来实现的。

如果拿这两个标准来评判的话,国民党时期的国有资本或者说官僚资本,其存在的目的不是为了服务于社会和人民,而是为了自身的增殖,通过垄断获取更大的剩余价值。官僚资本所有的国营工厂中的工人,也只是因为他们能为官僚资本创造剩余价值才有活干。而解放前各种产品的交换和分配,也是通过市场进行的,价格也是由市场所设定的。自然,解放前的中国是资本主义社会,是发育不全的资本主义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同样,现在的中国虽然自称是特色社会主义,但是中国的绝大多数企业(甚至包括许多公共事业如医院学校等),无论是国企还是私企,其生产的目的都是为了资本增殖。企业与工人的关系就是雇佣劳动关系。中国劳动者中的多数,都是雇佣劳动者。中国生产的多数产品都是商品,其价格也是由市场决定的。

在这两点之中,第二点应该没有太多疑问。但就第一点而言,有许多人认为,商品生产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仍然可以是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形式。但这种说法不符合马克思的意思,也不符合列宁的观点。在解释新经济政策时,列宁指出:

“什么是流转自由呢?流转自由就是贸易自由,而贸易自由就是倒退到资本主义。流转自由和贸易自由,这就是指各个小业主之间进行商品交换。我们所有的人,哪怕是只学过一点马克思主义起码常识的,都知道这种流转和贸易自由不可避免地要使商品生产者分化为资本所有者和劳动力所有者,分化为资本家和雇佣工人,这就是说,重新恢复资本主义雇佣奴隶制”。(列宁 《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1921-3-15)

马恩列都认为,如果任由商品生产发展,如果商品生产发展成为一种普遍的形式,那就必然会产生雇佣劳动,必然会导致剩余价值生产。无论这种生产单位是国有、集体或者打着别的什么好招牌,都无法逃避这一基本规律的作用。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久而久之都统统会变成剥削劳动力的资本。

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

共产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否定。否定什么呢?正是资本主义的这两个特征。

共产主义否定商品生产,也就是说,共产主义否定私有制和市场,实行公有制和计划经济。

共产主义否定剩余价值的生产,消灭了剥削。这意味着,生产活动的开展和社会生产力提高的动力不再是为了发财,而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劳动者的需要。

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书中,把消灭商品生产看做是社会主义(也就是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

“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个体生存斗争停止了。于是,人在一定意义上才最终地脱离了动物界,从动物的生存条件进入真正人的生存条件。人们周围的、至今统治着人们的生活条件,现在受人们的支配和控制,人们第一次成为自然界的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因为他们已经成为自身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了。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这些一直作为异己的、支配着人们的自然规律而同人们相对立的规律,那时就将被人们熟练地运用,因而将听从人们的支配。人们自身的社会结合一直是作为自然界和历史强加于他们的东西而同他们相对立的,现在则变成他们自己的自由行动了。至今一直统治着历史的客观的异己的力量,现在处于人们自己的控制之下了。只是从这时起,人们才完全自觉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只是从这时起,由人们使之起作用的社会原因才大部分并且越来越多地达到他们所预期的结果。这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

经济基础的改变也会带来上层建筑的变化。由于私有制的消灭,阶级的存在也消灭了。阶级消灭了,作为阶级压迫工具的国家也失去了存在的理由,于是就消亡了。正如恩格斯所说:

“国家并不是从来就有的。曾经有过不需要国家、而且根本不知国家和国家权力为何物的社会。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必然使社会分裂为阶级时,国家就由于这种分裂而成为必要了。现在我们正在以迅速的步伐走向这样的生产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上,这些阶级的存在不仅不再必要,而且成了生产的真正障碍。阶级不可避免地要消失,正如它们从前不可避免地产生一样。随着阶级的消失,国家也不可避免地要消失。在生产者自由平等的联合体的基础上按新方式来组织生产的社会,将把全部国家机器放到它应该去的地方,即放到古物陈列馆去,同纺车和青铜斧陈列在一起。”(《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消除商品生产,消灭剩余价值生产,国家消亡——这就是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

现在我们知道什么是资本主义,什么是共产主义了。那什么是社会主义呢?如果按照恩格斯上面的说法,社会主义就等于是共产主义了。但是,我们同时又听到后面的共运领袖把社会主义看做是共产主义之前的一个社会。要弄清社会主义一词具体是指什么,必须先知道,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人类社会一共要经过哪些社会。

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经典作家的历史分期

在著名的《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对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整个历史阶段,作了分期。首先,马克思指出,在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之间,有一个过渡时期。这个时期要实行无产阶级专政:

“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

在这个过渡性的社会之后,就是共产主义。马克思又把共产主义社会分成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实行的是生产力还不够发达,实行的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第二个阶段生产力高度发达,实行按需分配。马克思强调,在共产主义第一阶段仍然存在“资产阶级权利”,这一弊病“在经过长久阵痛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出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是不可避免的。”

我们可以把马克思的历史分期记作:资本主义——过渡时期——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在这个分期中,并没有出现社会主义社会。

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指出“社会主义社会”就是指马克思所说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

“但是,当拉萨尔把这样的社会制度(通常叫作社会主义,而马克思称之为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说成是‘公平的分配’,说成是‘每人有获得同等劳动产品的平等的权利’的时候,他是错误的,于是马克思对他的错误进行了分析。

“因此,在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通常称为社会主义),‘资产阶级权利’没有完全取消,而只是部分地取消,只是在已经实现的经济变革的限度内取消,即只是在同生产资料的关系上取消。‘资产阶级权利’承认生产资料是个人的私有财产。而社会主义则把生产资料变为公有财产。在这个范围内,也只是在这个范围内,‘资产阶级权利’才不存在了。”(列宁 《国家与革命》)

根据列宁的说法,我们可以把马克思的历史分期改为:资本主义——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列宁的分期与传统分期的不同之处在于,社会主义不是共产主义之前的一个历史时期,而是共产主义的一个阶段。社会主义社会已经共产主义社会,正如初中生已经是中学生一样。这是非常关键的一点,一定要弄清楚。

社会主义的内涵

如果我们按照马列方式看待社会主义,那么社会主义就是指共产主义第一阶段。说它是共产主义第一阶段,显然具有两方面的意思。

第一,社会主义社会已经是共产主义,具有共产主义的三大基本特征,即消灭商品生产、消灭剩余价值生产和国家的消亡。关于这一点,列宁亦有论述:

“至于社会主义,那么大家知道,它就是消灭商品经济…只要仍然有交换,谈论什么社会主义就是可笑的。”(列宁 《19世纪末俄国的土地问题》1908年)

“国家正在消亡,因为资本家已经没有了,阶级已经没有了,因而也就没有什么阶级可以镇压了。”(《国家与革命》 第五章 国家消亡的经济基础 3.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

第二,社会主义社会只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是生产力不太发达的共产主义。前面已经讲过,这一社会和生产力充分发展了的共产主义即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差别,体现在分配制度上。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实行按需分配,而社会主义则只能实施按劳分配。所谓按劳分配,跟计件工资制或者绩效工资之类的没有关系,是指在没有剥削的情况下,劳动者干得多得的多。与之相反,如果施行按需分配,劳动者干得多或者少,与他得到的消费品多少没什么关系,一个人消费多少是按照(社会定义的)需要来提供的。

“社会的每个成员完成一定份额的社会必要劳动,就从社会领得一张凭证,证明他完成了多少劳动量。他根据这张凭证从消费品的社会储存中领取相应数量的产品。这样,扣除了用作社会基金的那部分劳动量,每个劳动者从社会领回的正好是他给予社会的。”(列宁 《国家与革命》)

按劳分配会造成收入上的差别,是一种“资产阶级权利”。为了维持这种资产阶级权利,就仍然需要一定的强制性机构。正在消亡的国家之所以还没完全消亡,就是为了承担这一维护资产阶级权利的任务。

“但是,国家还没有完全消亡,因为还要保卫那个确认事实上的不平等的‘资产阶级权利’。要使国家完全消亡,必须有完全的共产主义。”(《国家与革命》 第五章 国家消亡的经济基础 3.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

值得多提一句的是,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实行的按劳分配制度,是现在社会中的大多数人都可以理解和接受的。“多劳多得”本来就是资本主义忽悠劳动者的说法,社会主义无非是真正落实它而已。“按需分配”也许会引发一些毫无意义的胡思乱想和反驳,但在没有了靠利润、地租和分红的社会里实施按劳分配,却是任何一个具有正常思维能力的劳动者都不会反对的。

过渡时期

过渡时期是介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的历史时期。这个时期的社会形态既不是资本主义的,也不是社会主义的,却又同时包含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因素。

还是从社会主义的三大特征来说:

过渡时期仍然有商品生产、市场和私有制存在,但非商品生产、计划和公有制也在发展着;

过渡时期仍然有雇佣劳动,有剩余价值生产,但为了社会需要而不是利润的生产和技术进步也存在和发展着;过渡时期仍然存在着阶级和阶级斗争,因此国家还继续存在,但这个国家是多数人反对少数人,体现着不同于以往国家的特点,这个国家存在的目的是为了消灭阶级从而为国家消亡创造条件。

解释清楚了社会主义和过渡时期,我们再来看看,人类所真正经历过的社会主义即现实社会主义(Real Socialism),到底是怎样的一种社会。

现实社会主义

所谓现实社会主义,就是指1936年后的苏联和1956年后的中国那样的社会。在这种社会里,私有制已经被消灭,资产阶级已经不存在,商品生产受到极大地限制,计划的指挥棒调动着全社会的生产。

但是,这一社会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非社会主义的因素。

1974年10月20日,毛泽东会见丹麦首相保罗·哈特林时说:“总而言之,中国属于社会主义国家。解放前跟资本主义差不多。现在还实行八级工资制,按劳分配,货币交换,这些跟旧社会没有多少差别。所不同的是所有制变更了。”

旧社会剥削者什么都不干都能过花天酒地的生活,实行的肯定不是按劳分配。而八级工资制也算不上按劳分配。毛主席所要表达的,应该是当时的分配制度仍然是不平等,有的人干得少却能得多。问题不是实行按劳分配,而是按劳分配尚未真正得到落实。

至于商品生产,也没有消除。主席也认识到这是走资派搞资本主义复辟的重要条件。

毛主席在听取四届人大筹备工作的汇报后说:“我国现在实行的是商品制度,工资制度也不平等,有八级工资制,等等。这只能在无产阶级专政下加以限制。所以,林彪一类如上台,搞资本主义制度很容易。因此,要多看点马列主义的书。”

至于国家消亡,那更是谈不上了。这一方面有资本主义国家军事威胁的原因,另一方面,也由于阶级斗争本身并未消失。新的经济制度虽然没有了旧的剥削者,却又产生出了新的剥削者(无论是否构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剥削阶级),而正是这些剥削者主导了全社会向资本主义的复辟。

如果把现实社会主义的情况与社会主义的定义一对比,就不得不承认,现实社会主义还不是马列所论述的社会主义,而更符合马列所论述的的过渡时期。也就是说,人类目前还没有真正走进马恩列所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运动的确失败了,但人类并没有从社会主义社会倒退回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也没有在制度竞争中失败,因为人类还并未达到那一历史阶段。

但是,读者和我一样,肯定会有疑问。资本家大量存在的新经济政策时期是过渡时期,资本家被完全消灭的1936年后的苏联也是过渡时期;1949年到1956年的中国是过渡时期,1956年后的中国也是过渡的时期,如果这样的话,所有制的变化即私有制的消灭和公有制的建立,就成了可有可无的特征了。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定义,构成各个社会形态差别的是经济基础,而经济基础的核心是所有制。如果所有制变化了,即使其他方面还没跟上,难道我们不能说社会形态已经改变了吗?实际情况也是如此。无论是在企业和劳动者的关系方面,还是计划的作用方面,以及在价格的形成机制方面,1936年后苏联和新经济政策的苏联之间都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差别。

我们认为,这种质疑是很有道理的。即使现实社会主义的确是过渡时期,那么仅仅说它们是过渡时期,并没有说明这一社会的独特性质。下面就这一问题做一些初步的讨论。

社会主义与制度竞争

每一种新生的生产关系要取代旧的生产关系,最根本的一点是要赢得生产力的比赛。在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得到回答。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即公有制为什么能够胜过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呢?

我们可以回想一下资本主义是如何胜过小生产的。小生产最大的特点在于其保守性,不愿意发展科技,不愿意生产力的发展超出其小生产的狭隘界限,总是给技术进步设置各种障碍。资本主义则不同,资本的贪欲以及市场竞争的强制力驱使资本家们不断地用先进技术代替落后技术。为什么用先进技术代替落后技术能带来更高利润呢?因为用先进技术生产同样的产品会耗费更少的劳动时间。

但是,资本主义的这种先进性有三个局限性。首先,支配着单个资本的经济理性是以整个资本主义市场中的无理性为前提的。庞大的失业人口、闲置的生产资料和卖不出去的过剩商品都是这种无理性的表现。资本主义就像是一个单兵作战能力较强但缺乏组织领导的军队。其次,由于资本主义系统性地压低劳动力价格,单个企业往往会因为劳动力成本低廉而拒绝或者放慢使用先进的生产技术。最后,绝大多数企业都更关注短期利润(在市场经济下,他们不得不这样),这使得资本主义内在地缺乏对技术发展的长期规划。

社会主义要胜过资本主义,就必须1)建立起全社会的生产组织性;2)不断采用能够节约劳动时间的技术;3)对技术发展进行长期规划。

只有真正建立起全社会的生产组织性,对技术发展进行长期规划,并不断把新技术投入生产,我们才能说社会主义社会独特的生产方式已经正常运转了,才能宣布社会主义社会真正建立起来了。

无产阶级专政的过渡时期,在政治上是镇压剥削阶级,实现无产阶级的民主监督管理,而在经济上,则是要完成“社会主义原始积累”。

社会主义原始积累

“社会主义原始积累”是苏联经济学家普列奥普拉任斯基提出来的一个概念,用来解释新经济政策时期苏联经济的独特性质。普列奥普拉任斯基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有一个原始积累时期,那么同样,社会主义社会也有自己的原始积累时期。不过,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和社会主义主义原始积累之间存在非常大的差别:

“为了使工场手工业能够证明自己比手工业优越,根本不用要立即组织大量的手工工场。一个、两个、五个手工工场就能够证明自己比手工业优越并在竞争中击败后者。可见,资本原始积累的规模同整个国民经济的规模相比,可能是很小的。在经济战线上打先锋的、重要的、作为新经济的代表的若干企业,不必等待整个过渡大规模地同时实现,就能够开始向前发展…相反地,任何局部的和数量不大的社会主义积累都不能决定按社会主义原则组织经济的基本问题…资本主义在同资本主义以前的经济形式自由竞争的条件下,以分散队形获得胜利。社会主义在不断限制和几乎消灭自由竞争的条件下,以作为统一的整体与政权结合的国营经济的密集队形获得胜利。”(普列奥布拉任斯基 《新经济》)

只有当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所控制的经济中积累了足够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者,才能发挥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在这之前,无产阶级国家必须完成社会主义原始积累。对于小生产已经基本被大生产所取代的国家,社会主义原始积累主要通过大工业和大农业的国有化来完成。但对于小生产占多数的国家,对大工业的国有化,只是意味着漫长的社会主义原始积累的开始。这一漫长的积累过程,就是不断从小生产身上汲取剩余,用于国营经济的扩大再生产。

由于绝大多数现实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伊始,都是小农占多数的国家,所以这些国家都经历了比较长的社会主义原始积累时期。虽然斯大林批判了普列奥布拉任斯基的观点,但是新经济政策与国家的工业化目标矛盾时,又搬出自己批判过的观点与布哈林做斗争。普列奥布拉任斯基把无产阶级国家对小农经济剩余的剥夺叫做“殖民农民”,斯大林把这叫做农民向工业化缴纳“贡赋”,其实意思都是一样的。由于对农民的剥夺需要长期进行,现实社会主义国家大都把农民组织在集体农庄之中,以保证农民能够持续缴纳足够的“贡赋”。

如果说,原始积累时期即“原始”社会主义经济还需要小生产经济中汲取大量剩余的时期不算社会主义社会的话,那儿当苏联的农村人口已经大量转移到城市,农业不需要向工业缴纳“贡赋”的时候,是不是说过渡时期就结束,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了呢?

我们知道,资本主义是在发展起机器大工业之后才充分展现出自己的优越性,结束其原始积累时期的。在工业革命以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对小生产的优势存在但不突出,在某些领域里面反而不如小生产。只有当十八世纪下半业的工业革命爆发后,一直在增长着资本主义才能爆发式发展并取得主导地位。机器生产是单个资本家压倒小生产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同样,在社会主义社会掌握最适合自己的生产力之前,社会主义经济相对资本主义经济并不会表现出全面的压倒性的胜利。在某些方面,社会主义是胜过资本主义的,但在其他一些方面,资本主义又胜过社会主义。那么,把社会主义推上王座的所需要的技术革命是什么呢?

社会主义社会相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最大差异就是组织性。资本主义社会只需要在单个企业组织,而社会主义社会则是在全社会进行组织。一个社会里有数百万以上的企业,有几十亿的消费者,这要大量的组织和信息处理工作,如果靠人来完成,这必然是低效的容易出错的,展现不出全面的优越性。这正是苏联的特点。一方面,苏联可以有意识地组织生产和发展科技,投入人力物力重点突破,所以在部分行业尤其是重工业和高科技领域,能够表现出一定的优势,但是在跟消费者密切相关的领域,庞大的官僚化的计划体系,往往还不如市场有效。

因此,只有经济组织和经济核算领域的技术革命,才能使得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挥自身的优越性,使得社会主义彻底战胜资本主义。我们现在知道,这一技术革命就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第三次工业革命。钢铁机器宣告了工业资本家的胜利,互联网和超级计算机则将宣告社会主义的胜利。不幸地是,在苏联完成国有化,建立计划经济制度的时候,信息技术革命尚未开始;在苏联能够把信息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完善结合起来时,也由于苏联官僚集团思想上和政治上的保守性,使得这一结合的深度和广度都不够(可参考《为什么苏联没有建成全国性计算机网络》[1]);在信息技术革命真正达到可以为经济组织和经济核算全面奠定技术基础时,苏联已经不复存在了。因此,历史上所出现的计划经济都受制于落后技术以及与落后技术上相适应的计划思想,真正全面地发挥出自身优越性的计划经济,还有待人们去建立。

过渡时期的两个阶段

其实,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相比,过渡时期时最模糊的。刚夺取政权时,虽然资本主义占多数,但只要无产阶级掌握了政权的杠杆,开始国有化,过渡时期就开始了;而在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建成社会主义发挥出其经济上的优越性并且找到合适的社会管理制度之前,无论全社会的公有化程度多高,都还是算做过渡时期。既然过渡时期是政治经济大变动的时期,因此有必要对这一时期再做更细的划分。过渡时期的第一阶段,是没收大工业大商业和银行业,利用政治和经济手段吸收小生产的剩余,以完成所有制变革的社会主义原始积累时期;而在过渡阶段的第二个时期,则是在社会主义原始积累时期所建立的国有经济(包括其经济组织方式)基础之上进行全面调整和优化,建立起完善的能充分发挥出社会主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

由于社会主义原始积累所要求的高增长必然会压缩消费,而且必须在一定程度上“榨取”小农的剩余。所以从政治上看,过渡时期第一阶段的阶级斗争形势要尖锐一些。不仅存在无产阶级政权和被剥夺的剥夺者的矛盾,也存在着无产阶级国家和小生产(主要是小农)的矛盾,还存在着无产阶级国家和普通工人的矛盾。这个阶段的无产阶级专政制度和第二阶段的无产阶级专政制度之间,肯定是存在差别的。或者换句话说,第一阶段的专政制度如果不进行一系列调整,将无法适应第二阶段的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甚至会阻碍社会主义的胜利前进。

就现实社会主义而言,如果我们把1917年到大约1957年(取消义务交售制)看做是苏联的社会主义原始积累时期,那么,从1957年苏联解体的这一时期,其实是苏联尝试发展和调整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时期。我们可以把前一时期叫做过渡时期的第一阶段,即为社会主义经济建立生产力基础的时期;把后一时期叫做过渡时期的第二阶段,即利用社会主义原始积累的成果,创建真正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时期。当然,也可以把前一时期叫做过渡时期,把后一时期叫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千万不要理解成CCP说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如果过渡时期第二阶段(或者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条件一直向前发展,利用好信息技术,那么,随着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完善,由于制度缺陷造成的剥削者也将会消失,国家除了完成一定的国防职能外,将会逐渐演变为纯粹的管理机构。镇压剥削阶级“残余”的任务,完全可以由武装的劳动人民来完成。经济上的高效率,社会生活的全面民主化,经济苦难的彻底消失,这种种社会主义相对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将会被人类的多数人认识到。社会主义将会取得意识形态上的全面胜利。

总结

我们可以重写一下历史分期。

如果严格按照马列关于社会主义的定义,应该写成:

资本主义——过渡时期第一阶段(社会主义原始积累时期)——过渡时期第二阶段(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建立时期)——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共产主义第二阶段。

如果强调过渡时期第二阶段的所有制变革的因素,可以写成:

资本主义——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建立时期)——社会主义高级阶段——共产主义高级阶段 (其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主义高级阶段构成共产主义第一阶段)

如上的蓝色字体是指现实社会主义(苏联、红色中国等)所处的历史阶段。上一次共产主义运动的重要意义在于,初步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和公有制基础之上的计划经济。遗憾地是,它们没能够向前发展,建立了完善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战胜资本主义,推动人类向真正的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是,在社会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应该采用何种方式让小农为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怎样引导小生产加入到社会主义经济中来。从历史的经验看,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的农业集体化代表了两种主要的尝试。我们下一篇文章,将会专门讨论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注释

[1] 《为什么苏联没有建成全国性计算机网络》斯拉瓦·葛罗维奇 http://review.youngchina.org/archives/12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