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会主义的五个问题——对《科学与社会》2012年讨论的回顾与评论

09/16/2016 posted in  理论视野

编者按: 工人阶级的革命理论,不仅要深刻分析和批判资本主义现实,还必须提出替代资本主义的制度。尤其是,对于二十一世纪的工人阶级来说,社会主义已经不仅仅是未来的理想制度,而是曾有全球三分之一的人口生活于其中的制度实践,因此,如何构建能够规避免历史错误的社会主义制度,就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当工人运动的再次勃兴,世界各地的劳动者们起来反抗资本主义制度时,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即是:资本主义的替代制度是否可能?之前我们翻译了一篇英国托派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的文章。今天转载另一篇中国学者介绍国际马克思主义学界对新社会主义模式的思考与讨论的文章。除开作者介绍自己的中特理论那一部分,其他讲述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民主决策机制、创新和激励等问题的内容颇值得一看。

引言

拉美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机械地采纳新自由主义的主张并将之实践于政治、经济政策中,使其经济发展成为“失去的十年”。亚洲金融危机后,奉行新自由主义的国家曾经被标榜为不发达国家的模仿对象,但是事实上,其成功却源于出口刺激政策。拉美国家对新自由主义的抵制以及全球范围内反对新自由主义的思想浪潮,在很大程度上重新点燃了西方“社会主义悲观论”者的社会主义希望。

资本主义社会的危机使世界人民开始反思:我们不仅需要知道反对的是什么,更要知道我们追求的是什么。世界范围内的工人运动及不断增加的民众抗议运动,如“占领华尔街”运动,它们不再是仅仅停留在政治集团所谓的“得到别人恩赐的要求”上,而是向资本主义当权者表达了劳动人民的诉求:他们的经济价值将要被重新定义,社会将向着满足人民需求的方向发展,并最终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已有60多年历史的美国著名马克思主义研究刊物《科学与社会》从1992年起,每隔十年,就会组织一次全世界范围内关于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是指超越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它将由胜利的工人阶级政党及其联盟(它有别于过渡战略、有别于资本主义社会中改革运动和大众斗争中的社会主义者所起的作用、也有别于革命时期的本质、战略和策略等)所建成。 】理论和未来构想的交流和研讨。鉴于当前的世界政治、经济形势以及讨论本身的发展,2012年关于社会主义的讨论提出了一个更加具体的框架,来自世界各地的十位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的学者对社会主义的内涵,社会主义社会的运行机制,社会主义社会的组织制度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以及社会主义社会的规划与发展前景等五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讨论,笔者也有幸参与其中。本文对此次讨论进行回顾,并对相关学者的观点加以评论。

一、社会主义的内涵

为什么要实行社会主义,其理论基础和历史依据是什么?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什么,这些特征如何体现其相对资本主义和其他阶级(对抗)社会的决定性超越?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者应当具备哪些基本素质?针对这些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引起长期广泛讨论的问题,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视角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1.实行社会主义的必要性

首先,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个人和集体之间的矛盾决定了社会主义制度必然代替资本主义制度。笔者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是社会化大生产,客观上要求由社会的代表——政府来组织整个社会的生产、销售等活动,但是生产资料私有制把整个社会生产分割成许许多多彼此利益对立的私有企业和企业集团,只为了各自的利润最大化而进行激烈竞争,社会整体利益及其协调组织处于无政府状态。因此,资本主义无法解决自身具有的内部矛盾和问题,社会主义制度推翻资本主义私有制度不仅是一种需要,也是一种必然。美国著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大卫•莱伯曼(DavidLaibman)认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超越资本主义的个人主义意识形态和扭曲的集体主义观念,实现个人发展和集体发展的统一,精神、智力和情感的统一。

其次,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剥削和异化必须被社会主义所消灭,实现真正的平等。大卫•莱伯曼认为,资本主义有三个支柱:生产力水平的高度发展、现代政治国家的出现和联合以及自由市场。相应的,在社会内部存在一个生产、国家和市场的“剥削三角”。社会主义的建立就是为了消灭这种剥削,释放人们的潜能,为人类发展提供无穷无尽的开放道路。英国著名社会学家帕特•迪瓦恩(PatDevine)认为,资本主义社会里存在多种异化现象,如劳动异化、人际关系异化、生态异化等,建立社会主义就是要消除这些异化,让人们平等地共同决定自己的命运,确立由最有效率的社会运转方式所决定的社会关系、社会机构、社会过程;这样才能人人各尽所能,同时可以获得各种资源——这也是社会主义者所谓的平等。 最后,社会主义的必要性不是苏联模式的必要性,民主决策更能证明社会主义的必要性。智利著名心理学家、拉丁美洲社会转型实践著名评论员玛塔•阿内克尔(MartaHarnecker)指出,苏东剧变提醒我们,社会主义应该摒弃民主缺乏、极权主义等,多关注拉美国家的地方政府中出现的民主集体决策过程这线曙光,它与新自由主义的彻底失败、资本主义全球危机一起,证实了社会主义道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及优越性

首先,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可以概括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及优越性。笔者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政治上,必须由无产阶级政党——共产党领导,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经济上,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按劳分配;思想上,以无产阶级世界观——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些规定性显示了社会主义相对于资本主义的优越性:在政治上,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有利于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在经济上与生产力相适应,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和更快的生产力发展速度,并有利于消除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思想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能够更好地处理整体利益与个体利益、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的关系。

其次,可以从经典三要素“自由、平等、博爱”的角度来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典型特征。将计算机科学应用于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英国著名学者保罗•科克肖特(PaulCockshott)和美国著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阿林•科特雷尔(AllinCottrell)认为,社会主义的任务是保护和扩大自由方面已有的成果,同时必须限制资产阶级剥削、积累和金钱政治的自由;博爱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一个特点,但难以用法律加以确定;平等不仅是价值观的基石,是相对自由的保证,还是催化博爱的基础,因此在三者中最为重要。由于人和人之间会有各种天生的差异,因此这里的追求平等不是追求一致性,而是为了追求尊严和自我价值。社会主义的最大希望在于经济平等,是事实上的平等,最显著的衡量尺度就是报酬,因此必须按劳分配。

3.社会主义社会的创建

首先,社会主义社会是由人民群众创建的,人民群众及代表人民群众的政府可以克服各种困难。玛塔•阿内克尔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是一个由人民群众创造的改革过程,是人们改造环境,改造自己的过程。现在,虽然拉丁美洲的人民在构建社会主义的过程中面临着经济、文化、资源、力量方面的各种困境,但是革命政府可以运用其得到的力量为群众的广泛参与创造条件,使人民群众能够以自下而上的方式创建代表人民的国家。

其次,人民群众创建社会主义还需要一定的条件。大卫•莱伯曼认为,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个性化的民众、民主的价值观以及工人阶级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经验和先进观念等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前提条件;能把生产的主要动因结合起来的国家实行中央计划指令,剥离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间离性和暴虐性的市场以及工人从集体斗争中获得的谈判式协调等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必要条件。而帕特•迪瓦恩认为,在建立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考虑到由于必要劳动分工而形成的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建立为保障社会正常发挥功能所需要的社会经济与政治组织,并通过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的联合,构建决策民主化的自治政府。 最后,引领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者也需要具备一定的基本素质。美国著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罗宾•汉内尔(RobinHahnel)探讨了社会主义者应该具备的品格、专业素养和坚定信念。他认为社会主义者应该与时俱进。首先,不能抛弃民主参与制原则,要避免各种形式的极权主义。其次,不要把经济优势凌驾于文化和性别优势上,把阶级压迫放在种族和性别压迫之前。再次,要把环境可持续加入社会主义目标中去。最后,要对经济民主、经济公正和环境可持续的内涵和实现条件有清晰的认识,而且要坚定用经济的平等合作和民主管理,来取代竞争和贪婪的资本主义的信念。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运行机制

社会主义社会将如何进行复杂的选择,来调和高度多样化的个人需求和个人利益以及平衡市场和中央计划之间的关系?其生产、分配和消费将呈现出什么样的特征?

1.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分配与消费

首先,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设想和本质特征的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分配、消费一定具有有计划和产品经济的显著特征。笔者认为,在生产上,社会主义社会消灭了生产的盲目性和无政府状态,社会生产将按照社会需要有计划按比例地进行,并且对生产过程实行有意识的社会调节;在分配上,社会主义社会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消费资料在劳动者之间的分配是完全的按劳分配。而生产和分配的性质决定消费的性质,生产和分配的水平决定消费的水平和内容。因此,社会主义的消费也将具有有计划按比例和产品经济的显著特征。

其次,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分配、消费应具有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特征,而民主参与是其重要保证。如帕特•迪瓦恩认为,一个社会的生产、分配以及消费各环节的突出特点体现在人们基于集体及个人的利益来决定如何以可持续的方式有效地利用资源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的是一种能够让那些相互关联的生产者直接或间接参与到决策中的制度框架。因此,他主张建立社会所有制,即生产性资产的使用所涉及的那部分人的所有制。玛塔•阿内克尔仍然坚持生产资料国家所有制,但也强调应由工人组织社会生产以满足社会公共需求,通过分散的参与式计划程序合理地使用社会资源以及人力资源,为此,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不能被完全区分开来,工人必须对整个生产过程都有所了解,获取相关的管理知识。社会主义生产应该是生态可持续的,让工人全面发展的。

2.社会主义如何协调多样化的个人需求、平衡市场与中央计划

首先,要调和高度多样化的个人需求和个人利益,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笔者认为,只有建立公有制经济关系,才能使人民自己掌握生产资料,按照自己的意志和利益进行生产;才能排除资产拥有者的种种特权,保障按劳分配的实行,并最大限度地调动劳动者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其次,市场失灵的存在使市场经济需要政府进行强有力的调节,需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其中计划与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必须平衡好的重要范畴。笔者认为,在不影响国计民生的竞争性经济领域的资源配置和生产应交给市场完成,政府只需做好市场引导和宏观把握而在影响和服务于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经济领域活动,包括制定长远发展战略、长期规划,影响全局的重大经济结构的建立和调整,基础产业、基础设施、支柱产业和高科技产业专项发展的规划和投资等方面。

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更倾向于强调民主参与在计划和市场中的作用,但侧重点各不相同。迪瓦恩倾向于用民主参与限制市场力量。他认为,市场包括市场交换和市场力量的操纵两个方面,应保留市场交换,而社会所有者的谈判协调机制代替市场力量,对那些涉及重大投资和经济结构变动的整体经济计划,则应当通过参与式的民主政治过程来实现。保罗•科克肖特和阿林•科特雷尔则强调了民主参与分别在计划和市场中的作用,先用一个民主机制来制定“中央计划生产”,设定各种产品的分工和产量,然后根据人们的消费“投票”来调整初始计划,最后通过协商来重新分配局部利益。罗宾•汉内尔和大卫•莱伯曼则重点研究如何发挥民主参与在计划和市场动态关系中的作用。罗宾•汉内尔设计了一个开展“民主计划”的参与式计划程序,赋予工人以及消费者委员会一定的自主权,能够独立修改议案,自主决定经济合作计划,还为积累委员会提供了信息,方便他们判断出其他委员会提出的议案是否符合,并且使上下之间的信息都更为透明,大大简化了决策程序。大卫•莱伯曼也尝试建立一个民主参与的动态计划系统(MDIC,多层次迭代协调民主的社会主义),系统中包含最高的中央和最低的工厂,工厂直接向中央负责。先由工厂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确定计划并上报中央,再由中央结合宏观因素给工厂发出修正指令,计划的设计和执行是同时进行并连续的。

三、社会主义社会的组织制度建设

马克思明确指出:“未来社会(共产主义第一阶段),……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它在经济、道德和精神各方面都还带有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但是这些弊病,在经过长久阵痛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出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是不可避免的。”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04-305页。 )那么,社会主义社会该如何去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呢?又应该建立什么样的激励机制来超越资本主义意识中的利己主义的局限呢?个体—社会关系的本质是什么?

1.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及完善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并且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社会主义实践的分析至关重要。笔者认为,中国社会主义的实践尤其值得分析。

首先,原有的生产力水平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和完善有着巨大的影响。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传统剥削制度所不具有的优势,但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物质资源的缺乏,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因素的痕迹,将在长期内客观存在,这些不利现状和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功的关键,必须以辩证的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动态地解决。

由于新中国成立之前,市场经济没有得到充分发展,落后的生产力和文化因素决定了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只能从初级阶段开始,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需要保留和利用私有制经济,需要和国际市场接轨,但必须鼓励、引导并监督其朝着有利于社会主义中国的方向发展。

其次,社会意识对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乃至建立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也不可忽视。对于中国那些伴随着市场经济和国际化而产生的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需要多管齐下,通过法制、教育、社会保障、宏观调控等手段加以规范和引导,即使一时难以根除,也不能让其成为主流,不能让其在精神上影响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和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帕特•迪瓦恩也认为,长期以来,我们在讨论建立社会主义社会时只是考虑了生产力问题,而忽略了大众意识的发展。大众意识的转变是缓慢的,在培养大众意识的同时,扩大和深化民主决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关键在于不断地总结、学习以往的经验,促进理解与意识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改善的动态变化的过程,最终达到自治状态。 2.社会主义社会中的激励机制

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激励方式主要是物质激励,与之相配套的是个人主义与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由于过度看重物质激励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蔓延全球,而且社会主义激励机制显然无法在物质激励上和资本主义硬拼,因此社会主义激励方式要想超越资本主义,是21世纪社会主义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要想应对这一挑战,需要加强民主参与的作用,更需要充分发挥集体主义意识形态的作用,还需要设计出在物质上能融合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具体机制。

首先,在微观企业管理中,民主参与的作用必不可少。如玛塔•阿内克尔认为,工人能否参与经济管理和决策(又称对生产的归属感)是决定工人工作态度的重要因素,苏联、南斯拉夫和委内瑞拉等国的历史实践告诉我们,有必要构建经理、工人和社区代表三者共同管理企业的管理方式,经理由工人推选,工人与社区加强合作,从而使三方成为利益相关者。

接着,在宏观意识形态上,需要用看重精神荣誉的集体主义思想替代看重物质激励的个人主义思想,重视文化等软实力建设。保罗•科克肖特和阿林•科特雷尔认为,在一些现代经济的主导部门中,对物质激励的追求正在减退,如Linux系统开发者林纳斯•托瓦兹公布了Linux系统的源代码,并从中获得了大大超越了财富带来的满足感,这正是社会主义者希望看到的现象,也是需要大力发扬的精神。玛塔•阿内克尔也认为,要让工人们不再把工作当作负担,而是发挥潜力的一个过程,一种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当然这种文化的转型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当然,如大卫•莱伯曼所言,团结一致并不意味着否定个人意识,而是要做到集体意识和个人意识的相互联系和影响,使个人认识到自身需求及集体共同目标并进行调整,进而使其个人意识和集体意识相统一。

再次,重视精神激励并不意味着忽视物质激励的重要性,如大卫•莱伯曼认为,适当的物质利益是社会需求的有效组成部分,提高了工人阶级的物质生活水平和智力创造力,增进了他们与社会的互动。因此,在改善收入分配公平方面,需要将物质激励与道德激励相结合,要有适当的工资差距,既要能够鼓励工人改善自身条件又不能达到在工人间产生对抗与无交流的程度,这种工资差异还必须能够随着劳动力资本的逆转和生产资本逐渐失去资本属性而逐渐消除。

最后,建立一个能融合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具体机制依然至关重要。罗宾•汉内尔认为,要提高社会主义者的吸引力,需要一种有效的社会规则,能够保证人类进化朝着有利于集体主义的方向发展,并兼容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而不是迫使个人利益服从社会利益。此外,在创新方面,由于存在静态效率和动态效率方面冲突的可能性,为了加快创新的步伐,需要社会主义参与式经济向公共产品部门分配更多的资源。

3.个体与社会的关系

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是统一的,并且从本质上可以从人的价值上得到体现。笔者认为,人的价值既包括个体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社会价值),也包括其在社会上得到的尊重和满足(即个体价值)。个体价值是社会价值的体现,社会价值是个体价值的基础,而两种价值根本性的基础都是劳动,都离不开社会实践。帕特•迪瓦恩的看法也颇为相似,认为人是生活在社会关系中的,个人与其社会关系相互影响,并通过这种影响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共同演化以及社会意识的发展。这种演化受到历史发展阶段的局限,由此带来的社会主义意识的发展也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四、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的发展是否具有阶段性?作为社会演变的客观表现,不同的发展阶段如何与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所必需的“愿望”和“意识”相协调?生产力的发展在社会主义社会演变和社会主义理论中起着或者应该起着什么样的作用?随着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民主和国家将如何演变?

1.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性

一般认为,社会主义发展存在阶段性,当然解读的角度各不相同,包括法律所有制和实际所有制的区别、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运动规律等,分阶段的标志或过渡的条件也有所差别,如公有制的实际实现、商品经济及其货币的消失、按需分配的实现等。

首先,法律上的生产资料公有制需要一段过渡期才能变成实际的所有制。玛塔•阿内克尔认为,建设社会主义不是通过法令规定就可以实现的,它需要民众的努力建设,过渡时期的本质和时长取决于每个国家的自有特点。

其次,否认社会主义的阶段性等于否认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大卫•莱伯曼指出,共产主义社会分为低级和高级两个阶段,当商品经济及其相关的货币、货币价格和工资形式消失,不受约束的劳动力和消费理论出现,共产主义由低级阶段进入高级阶段。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原因,笔者认为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运动规律作用的结果,导致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阶段划分,其中的关键点是按需分配。在社会主义阶段,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虽然消灭了生产资料私人占有而产生的不平等现象,但仍然存在事实上的不平等和“资产阶级法权”,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就需要实行按需分配,这只有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共产主义高级阶段才能实现。可见,社会主义的发展不仅有阶段,而且存在一个更高级的共产主义阶段。迪瓦恩也认为,虽然实现生产剩余是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先决条件,但只有实现按需分配,改变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和经济体制,才能实现共产主义。

按需分配如此重要,也有必要对其误解进行澄清。保罗•科克肖特和阿林•科特雷尔认为,苏联理论中认为按需分配意味着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分配到他想要的全部东西,这是非常不确切的,马克思在谈到需求时指的是非常具体的东西,即不同的劳动者有不同的需求。

当然,也有例外的观点,如罗宾•汉内尔并不赞同社会主义的阶段性划分。他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中公有制企业取代私有制企业,参与式的民主决策取代市场,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一个明确的差别,一旦这些制度上的变革得以实现,把生产力水平与社会转型的速度相联系,而对社会主义进行阶段性划分是不正确的。当然,他的观点似乎不符合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中质变量变的关系原理,低估了质变的难度和过渡期的必要性。

2.生产力的发展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的作用

关于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作用,笔者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原动力和基础,但是社会公平也很关键,二者作为社会主义的基础理念是相互依存、内在统一的。帕特•迪瓦恩也认为,生产剩余产品是前提条件,而只有实现更公平的社会权利,社会主义社会才可以实现社会变迁的客观性与社会意识的主观性的统一。

3.社会主义社会中民主和国家的演变

一些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认为,可以通过代议制实现民主,社会主义民主可以使国家消亡。帕特•迪瓦恩认为,社会主义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完全自治的社会。社会主义民主必须建立在社会公民掌控国家的基础上,人民作为社会的所有者,通过代议民主制,参与到国家各机构及社会经济的运行中去。大卫•莱伯曼则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国家将逐渐失去阶级统治工具的性质,而民主管理和主体控制的功能将得以强化,政治制度逐步走向成熟。

笔者认为,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的科学论断,是与西方国家“以社会民主和人民民主带动党内民主”相区别的民主政治建设路径,但却真正体现了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发展民主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特色,通过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能够有步骤、有秩序地推进和扩大民主。

五、社会主义社会的规划与发展前景

社会规划将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增长的前景如何,与资本主义的增长有何区别?社会主义社会能够激发真正的企业家精神和创造性的繁荣吗?它又如何在其核心的发展进程中超越遗留的性别歧视、脑体劳动分离、非功能性社会分层等的不平等和压迫?

1.社会主义社会的规划问题

首先,社会主义发展的目标和本质特征决定了其不仅需要而且能够塑造出符合长期物质利益和社会关系的计划,特别是社会规划。笔者认为,社会规划是为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而设计的,反映并体现物质利益和社会关系的长期协调性。通过设定好的统一的规划和计划,社会主义国家能够实现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指挥和管理,在宏观和微观层面都更有活力和创造性。玛塔•阿内克尔也阐述了社会规划的重要性。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要素被资本家以“合法”的形式占有,由此产生的财富也被资本家“公平正当”地占有。与之相反,社会主义把财富视为社会资产并服务于整个社会,因而需要将私有化的财富转化为社会公有资产。为了实现生产资料和财富的公有化,社会必须通过参与性计划的实施,“公开坦率”地拥有这些生产资料,具体的做法则依赖于相关财产的社会属性。

其次,社会主义规划可以分为若干层次。如罗宾•汉内尔将社会主义规划按照时间范围分成三种层次(年度规划、投资规划和发展规划),并对其具体实施和操作进行比较分析。三种层次的规划的精确度由高到低,考虑的因素越来越广,复杂性由低到高,需要协商的广度和深度要求也不断提高。此外,在计划制定过程中尤其需要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作用,防止少数精英垄断规划的权力。

最后,社会主义国家和一些西方国家的实践证明,社会规划具有重大作用。如保罗•科克肖特和阿林•科特雷尔举例说明,俄罗斯的工业规划从根本上完成了从父权家庭占主导的农业社会向工人阶级占主导的工业社会的转换;俄罗斯和中国的农业集体化改变了乡村的阶级结构并产生了比较持续的影响;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有效抑制了人口增长;而且社会主义的城市规划也曾被西欧社会民主党政府所采用并取得很好的效果。

2.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增长

笔者认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追求财富的增加和生产力的提高,但在增长基础、目标和结果等方面却存在极大不同。社会主义的基础是公有制,经济增长不仅涉及生产力而且涉及生产关系的发展,能在极大化社会物质财富的同时,逐步努力改进和完善生产关系与社会制度,并最终实现人与社会的全面充分的发展。而资本主义只会造成财富与贫困的双向积累和阶级对立的结果。

3.社会主义社会的创新问题

首先,从制度保障上来看,社会主义制度更有利于解除人民群众的后顾之忧,让其自由自在地创新。如大卫•莱伯曼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提供了一个伟大的构想:在实质性的个人地位平等的基础上实现自由、充分的个人发展。在之前提到的他设计的MDIC社会主义下,社会主义并不阻碍企业家致富的道路,而且还有可能把他们推到有真正创造力的方向上来;而且社会主义更能够保障工人独立自由的工作、自由意志论者“无约束”的生存愿望以及专业管理者的管理目标,从而更有利于创新。

其次,从创新的心理作用机制来看,社会主义制度下创新的动力更接近于创新的原动力。如帕特•迪瓦恩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创造性和企业家精神主要被好奇心和知识挑战所激发,而不是经济利益或利润所激发,显然前者更有利于人民群众潜力的最大限度发挥,因此,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制度能更好地促进知识创造和企业家精神。

最后值得强调的是,从社会主义实践上来看,社会主义国家的创新水平并不低。如保罗•科克肖特和阿林•科特雷尔指出,社会主义国家在激发创造性方面一直是多产的。甚至在特定领域,考虑到经济发展水平,它是非常突出的。如苏联研发的飞机、宇宙飞船、计算机和原子武器在当时都是世界领先的,没有证据表明社会主义国家激发企业家精神和创造性的条件和环境不如资本主义。

4.社会主义如何解决遗留的不平等与压迫问题

首先,社会主义的基本宗旨决定了其更有动力消除不平等和压迫。如保罗•科克肖特和阿林•科特雷尔认为,在消除不平等和压迫等问题上,社会主义有更大的指向性和目的性,因而更容易解决这些问题,如社会主义国家可以利用国家计划普遍提高教育水平,促进多专业训练和工作轮换,来减轻甚至消除劳动过程中的不平等状况。

其次,社会主义消除不平等和剥削是一个广大人民群众一起参与的过程。如帕特•迪瓦恩认为,社会主义消除各种阶级差别和压迫需要有一个逐步改进的过程,性别和其他形式的不平等也是如此。在这一过程中,既要重视法律的作用,更要保证人民的广泛参与,让每个人都能够参与不同范畴的社会必要劳动。

结 语

欧文、傅立叶等空想社会主义者们设计了一个美好的未来社会愿景,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我们不想教条地预期未来,而只是想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7页。 )“意识的改革只在于使世界认清本身的意识,使它从对于自身的迷梦中惊醒过来,向它说明它自己的行动。”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9页。 )他们在扬弃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并结合辩证法科学地解释和预测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包括后资本主义社会,跟所有社会形态一样,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推动变化,并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从阶级斗争中出现的后资本主义社会面临着“阻碍人类发展”和“潜在的阻碍我们成为更为完全的人”这两个最主要的矛盾。马克思恩格斯因此设想,未来社会的变革包括消除资本市场和商品交易,代之以有控制的计划经济,实现资本主义异化的超越,促进真实个人、社会、自由和有关联个人的全面发展。随着与资本主义发展相伴的各种危机的频频爆发,随着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此起彼伏,对于当前社会主义的各种问题的分析与讨论,对于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各种规划与憧憬,还会继续进行,我们期待着《科学与社会》杂志下一个关于社会主义的大讨论。

  • 文章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3(1)
  • 作者:丁晓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