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玲:影片《偷自行车的人》观后

01/20/2010 posted in  革命文艺

这是一部意大利影片,是一部好影片。以前我没有看过意大利的片子,这是第一次,这第一次却给了我很大的喜悦和很深的印象。我连看了两次,两次的印象都是一样的。那里面每个镜头我都能记得,极小极小的动作也不会忘记,我总还想看,而且常常要把里面的一些镜头拿来回忆。我不能不替那个主人公里西设想,替许许多多意大利的劳动者设想;我特别想那个孩子,那个早熟的、很小的年龄就为自己的生活去劳动的里西的儿子。整个意大利社会,就在这样一个简单的故事当中把我们吸引住了,我们不得不钻到那个社会里面去,而且深深感到在那样的社会里生活是多么艰难,多么使人喘不过气来,多么可怕。影片象一块沉重的巨石,投入你的平静的心中,激起你感情的波涛,汹涌奔腾,使你也经历着那生活中的险阻,比当事人只有看得更清楚,体味得更深刻的,使你的感情长久也不能平伏。

《偷自行车的人》是一个极平凡极简单的故事,事情发生的时间很短,三天;人物很少,主要人物可以说只有父子两个人。这里没有惊人的事,也没有富丽堂皇的布景,一切都非常自然。我们会觉得这些事对我们并不陌生,当我们处在解放前的上海时,好象这些事都遇到过一样。这里有的是真实,生活就是那样的。这里一点也看不出人为的东西,一点也看不出作者为了要说明一个道理而拼命硬凑上一些所谓“政治性”的东西。

影片揭露了一个问题,今天意大利的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广大劳动人民的失业问题。影片一开始就是一群失业者围绕在职业介绍所的周围,里西得到一个贴广告的工作,可是得有一部自行车,才能骑着它到处去贴广告。它如果没有车,另外那些有自行车的的失业者,不管是瓦匠、木匠,就会来抢走这职业的。里西好容易把自己的自行车从当铺里赎了出来,然而却被窃了,他便日日夜夜奔走去找车子。他找到了窃贼,和警察进行无结果的搜查时,那窃贼的母亲说道:“有功夫到这儿来麻烦,倒不如给我们这个穷小子找个事情哪!”最后里西没有办法,也去行窃。他却被捉住了,捉住他的人要把他送警察局,车主到主张把他放掉,因为警察局已经住得太满,安不下这些人了。影片把这个问题抓的很紧,使你同情里西;但你也不会恨那个小偷,因为他也没有办法。你跟着警察走到他家里去看吧:家里很穷,母亲穿得很破,走近屋来的他的妹妹,也是穷得很可怜的样子。你觉得他那些邻居们不讲正义,袒护着小偷,欺骗警察,可是你觉得也不能怪他们,甚至警察在这里也不是坏人,他也愿意帮助里西把车找到,他却实在无能为力。这问题怪谁呢,观众自然能得出结论:怪社会制度,美帝国主义控制下的意大利的社会制度。可是作者并没有在幕后发出一点声音来讲演,也不借影片的人物发一套议论或牢骚,可是这个问题的答案却清清楚楚,任何人看了都会感觉到的。

影片虽只是一个很简单的故事,但却接触了一个在意大利、也是在一切资本主义国家、殖民地、附属国都普遍存在的一个严重的政治问题。这样一个主题,可以写的很臃肿、拉杂,而且标语口号一大堆,但影片的作者却非常高明,他用非常清晰的笔调从一部车子的被窃,从一家两父子着手,沿着他们几天的奔走把社会上的许多角落都天衣无缝地联缀起来了。每一处地方都不是孤立地的,都使人感到社会的气氛,如里西父子清晨上工时,在薄明下马路上纷至沓来的车辆人影,立刻使我们感到不只里西一个人这样奔忙。如自行车小市,那样紧张的人与人之间的那种防卫,使人感到小市里面不知有多少里西。影片触到的范围非常广,但一切都不靠说明,而靠银幕上表现的自自然然地生活。这些人们所熟悉的生活便慢慢形成一个凝固的思想,盯进人们的脑中,这是这部影片具有的最高的手法。

当一提到“生活”两个字的时候,有人也许立刻想到这是和很神秘或很困难的东西,有的人常常去找,记录生活;有的人“找窍门”,希望学到看见生活的法宝;有的人就叫卖、宣传怎样去生活,等等。有些作品,作者为了要有些生活气氛而运用了自己的所有的聪明,但常常还是很少生活味道;或者故事枯燥;或者很伟大,却不耐深思;或者使人佩服,却不能使人感动,反复咀嚼。但我们看《偷自行车的人》,好象作者没有费一点力,材料都是俯拾即得的,好象不是为着演戏才必须有的一段什么“生活”,而只不过是作者、或导演、或摄影师恰巧在那个地方就把那最真实的一点摄取了下来。好象作者、导演、摄影师并不是在完成一件艺术品,而只是在随手记录一些生活。但它却有很高的艺术,不只使人感到生活的真实,而且为这真实的生活所感动!作家的敏感并不在于他能歌颂人人看得见的突出的事物,而是他能在极平常的事物中看出事物所具有的深厚的内容和突出的特点。

影片描写心理的地方、情感变化的地方,也极有人情和极细致,一点也不夸张,而是恰如其分。譬如当里西找到职业的时候,他是高兴地的,家里人也应该高兴的;但他们并不疯狂或者很热烈,他们只是兢兢业业,小心翼翼。从这里我们可以体味到他们的失业和找到职业都已经不是第一次,而且也觉得他们是长久地处于嗷嗷待哺之中和实在不能再失去这职业了!最特出的是里西两父子的关系,里西非常爱他的儿子,儿子也是一个极懂事,能够体会父亲心情的孩子,可是这不象一般所变现的亲爱,里西好象很少去照顾他,他一心去追寻那个小偷和车子。当他们失去了那个老乞丐而断了线索了的时候,也是里西最气恼的时候,孩子去埋怨父亲,里西竟举手打他,孩子跑到一边去,哭着不肯过来,只说“你打我!”两个人离得远远地向前走。我们这时不能不感觉到父子两人这时心情的懊丧和纷乱。可是这还不够,接着当里西让儿子等在桥头,他一个人到河边去找乞丐时,忽然听到有人喊救人,有人落水了,他神经过敏、慌张地跑了回来,那种精神混乱、心中无主的神情让人心痛。当我再影片中忽然看到孩子无恙地站在桥头上面,我才松了一口气。我不得不想到作者怎么体会得这样深,真正地跑到人的心里面去了。当他们父子牢牢地盯着那个老乞丐,一点也不肯放松的时候,好象有些可笑,可是我们不能笑他,我们的心也紧盯着老乞丐,除了他说出那个小偷的踪迹外,还能有什么办法呢?我们跟着主人公提心吊胆,时时觉得呼吸迫促,可也随着他们稍稍松弛一下。当他们拿着剩下的一点钱去吃点心时,里西居然叫了一点酒,这种心情是非常自然的;可是作家是有分寸的,他们只稍稍放纵了一下,孩子听说要那么多钱,就停着不吃了。而里西也只做了一小点梦想,两人算了一下账,接着又转到车子上,而且去求之于完全不可靠、曾经使里西觉得可笑的巫婆去了。当里西被打之后,牵着儿子在人群中走着的时候,他也许回想起刚才的情形,也许还听着人们骂他“你教你的儿子干好事,真不要脸……”他流下了泪,紧紧揉着在手中的儿子的小手,他没有说什么,可是我们是多么为他难过啊!他们就在这样的情形中消逝在人群里面。

作家是喜欢创作的,但读者也是喜欢创作的。作家要展示自己所感受到的生活,但更要启发读者去思想,唤起读者更深刻的欢乐与忧愁,要留一些余地让读者自己去追踪生活。作家不要把读者都当做白痴,深怕他们不能理解你那一点点见解,而拼命地把它说完。作者把什么都说了,读者就用不到思索,用不到感情波动,用不到创作,反而感到不满足,觉得作品太肤浅了。《偷自行车的人》就是很含蓄的,它没有晦涩的地方,它说得很明晰,然而在什么小小的地方,一个街头小景,一句话,几个镜头,都留有很多余地,让观众可以去想象。因此你就同影片中人物的命运联系起来了,你就会觉得它是充分的,而且是亲切的。

《偷自行车人的人》的成功,也是导演和演员的成功。影片的朴素、自然,一点看不出导演的铺张,或者戏剧性的安排。演员也不象在演戏,一点也看不出演员的装腔作势,你只觉得那是些真的人,生活里面的人。我们从这里,能感觉到意大利的进步电影工作者是有意识地向着力求生活真是的现实主义道路前进的。

除了《偷自行车的人》以外,我知道还有不少有些的具有同样特点的意大利的进步电影。意大利的影片,在很多国家里获得成功和荣誉,被推崇为世界性的优秀的影片,我觉得是非常公正的。我至今虽然只看了这一部片子,但它给我的喜悦,使我对他们艺术上的成就,有很大的信心。感谢意大利进步的电影艺术工作者,他们为意大利人民,为我们创作了这样好的作品。

意大利的电影事业从摄影到放映,是受着美国帝国主义好莱坞的严格控制的,进步电影艺术工作者处在极恶劣的环境里面,他们需要做许多斗争才能争取自己的生存,打开向前发展的道路,但他们为意大利人民所支持,被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所支持。他们在作品里毫不掩饰自己的强烈的政治倾向(但却一句幼稚的政治术语也不说),他们在为保卫自己民族的文化和艺术,为了民族独立、民主,为了保卫劳动人民的切身利益而进行着斗争。我们遥远地向他们表示我们的尊敬、友谊和拥护。

一九五四年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