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办?——近期读书总结

10/28/2010 posted in  中流击水

作者:沉浮

##一、从列宁的《怎么办?》到我们的怎么办

一九零一年底到一九零二年初,列宁写作了不朽名著《怎么办》,此书着眼于《从何着手》一文当中提出的三个问题:即我们的政治鼓动的性质和主要内容,我们的组织任务,在各地同时着手建立全俄的战斗组织的计划等对当时的运动来说至关重要的问题。《怎么办?》彻底揭露了机会主义的思想根源,指出了革命理论和社会主义觉悟的伟大意义,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基础,直到今天,仍然是我们思考党建问题的最为重要的依据。

在深入学习《怎么办?》之后,我又翻阅了列宁在一九二零年四月写的《共产主义运动中左派幼稚病》,该书总结了俄国三次革命和苏维埃国家成立初期的经验,进一步发展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战略和策略,指出了布尔什维克革命党的国际意义;对领袖,政党,阶级,群众间的相互关系也做了深入的分析。列宁根据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指出了国际机会主义是工人运动内部的主要敌人,他痛斥了第二国际主义领袖的叛卖行为,详尽的批判了一些国家共产党内的“左”倾思潮。more

为什么一直久久未接触列宁著作的我在接二连三的几天之内疯狂翻阅列宁选集(今年暑假接触列宁的算是稍有了解)呢?我觉得这是由于在现实生活当中发现了实实在在的问题,从08年接触读书会到现在已经两年有余,从去年开始算起接触马列也有一年多了,在这些日子里,无论是最初的《共产党宣言》、《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德意志意识形态》,还是到阿尔都塞的《保卫马克思》,整个思考一直都是循着马列毛主义这条线索的。后过头来看看社团从08年暑假的重庆失地调查,到09年的河南兰考县的集体合作社企业的考察,到今年暑假成都国企下岗职工调查,这一系列的活动都办得有声有色,同志们也越来越有经验了。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88年英文版序中说道:“每一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以及由此必然而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的基础”。面对新的时代,新的经济基础、阶级关系和上层建筑,我们没像毛泽东在一九二七年那样比较全面的去调查某省的几个重点有代表性的农村(虽然这也是我们调查的一个重点对象),而是走的农村城市兼顾,但侧重城市的探索路线。

我们现在面临几个特别紧迫的问题是,第一个是对于以往的历史我们了解多少即我们是从何而来,第二个是我们现在的情况是怎样即我们面临着什么问题,第三个是历史将往何处去以及我们该怎么办。

对于这几个问题,无论哪一个都足够耗费我们很长的一段时间去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此刻我想着重的谈到一个问题是,面对我们自身的生活状况,我们该怎么办。

之所以在此刻花时间来把问题提出来,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实在是问题已经如此紧迫,不得不把它放到一个头等的位置来考虑。以前一直忙于各种琐碎小事,把精力消耗在无关痛痒的各种无意识冲动之中(拉康开启了我对自我的启蒙意识),对于自己的生活没有一个很清醒的认识(虽然现在也不是很清楚,但针对以前的几乎是一片混沌来说还是可以用一些理论知识来分析了)。但在看了几本这方面的书之后,并且在对社团目前的处境的比较长期的思索之后,还是觉得有必要把问题记录下来,提供一个思考的切入点,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同时,比之于将各种思绪放在心中,写出来更能起到整理、归档的作用

##二、对问题的描述

乌托邦同学说的自己想看书,但每次结果都没看,而是把时间用来做比如打游戏,看电影等我们似爽非爽而又欲罢不能,或者其他我们不得不去花时间做我们不愿去做但又不得不做的事上。我觉得,有些事情,比如看专业书,写作业,去上课等事情,一方面在道德上强烈压迫我们的,但同时又可以说有另一种意识形态强烈的支撑着我们,以至于我们感觉不到它的存在,而只是让我们表面上觉得很痛苦。这种现象不仅是他个人的问题,也是更多的人的问题,当然也包括我自己在内也被这个问题长期纠缠着。第二个问题是我们社团活动的情况,为什么大家的积极性越来越低了,大家都把这个事当作一个任务似的,或者更有甚者连社团活动都不来参加了。这种情况大一的居多,当然也有客观原因(09,10级的同学马上就面临期中考试了)。反观我们大三大四的老会员的情况,仔细思考一番,就会发现低年级的不来可以很好的理解了。除了G和H准备考研外,Z保研,另外笔者和另外两个大三的还是有很多时间来好好准备这个事的。但是具体情况是,似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要干,而且个个都理由充分。花在社团搞活动的时间明显不足,这个从以往两次活动可以看出。自从黑牛走了以后,无论是社团常规活动,还是社团内部的读书活动。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G说,黑牛走了以后也是一个好事,能让我们自己得到更多的锻炼。但从最近几次活动的效果来看,可以说是差强人意。以前黑牛在的时候,社团有一种强大的凝聚力,把大家聚在一起搞活动,一方面诚然是他的领导和行动,另一方面也是一种无形的影响力在影响着我们去看书,行动。现在,更多的是要靠我们自己去领导,行动。之所以出现目前这种情况,思来想去。G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关键是我们把社团摆在一个什么位置,以及怎样看待我们的读书(即所谓的理论)与社团活动的联系的(可以算是实践的一个方面吧)。但这只是把问题提到了一个表面的高度,并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纵观自己的思考,觉得还是应该从意识形态和无意识的角度来考虑。(一方面也是我目前正在看这方面的书,另一方面也是随着我对这方面的思考觉得这应该是问题的关键所在)尽管关于这两个问题都涉入太浅,仍觉得有必要拿出来好好讨论一番。下面就是针对朱晓慧的博士论文《哲学是革命的武器》——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研究的一点小的总结,希望能起到一个铺路石的作用,引起自己和相关同志朋友的思考和讨论。

##三、对问题的简单分析

针对第一个问题,我觉得可以套用青年马克思经常使用的一个时髦的词,异化。来说明一下。

是的,有段时间我也以发现马克思的这个词而欣喜若狂竟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还兴奋,用这个词确实可以解决一大堆生活现象。

异化劳动在本原上有四种表现形式(第一:自我异化即在劳动过程中工人同自己的生产行为相异化,第二:物的异化,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第三,类本质异化,劳动者即工人同自己作为人的类本质相异化(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抛弃了这种说法代之以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等等术语),第四:人同人相异化,这是上面三种异化的直接结果即当人同自身相对立的时候,他也同他人相对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P47)

当我们用这个被后来马克思所舍弃的词来解释我们的生活现状时,会发现社会现实就是如此的残酷:大学教师已经变成一种赤裸裸的金钱交易关系,老师似乎不在乎有多少同学来上课,而关心如何让自己一天的课上完,同学也似乎不在乎老师讲的有多好,只在乎今天或者明天什么时候该交作业了(当然这只能解释一部分同学的现状,不过本人所接触的同学来说这种现象已经是司空见惯或者正如潮水一般席卷各大高校);据已经工作的学长交流时说到,公司上班(考虑到我们学院的一般去IT电讯行业比较多,大部分人成为脑力劳动者)时大多数人都在考虑怎样让自己干最少的活(老板在的时候得装的很认真,努力,老板走了就各行其是,偷着玩)而他们平时交流的也是这个月西安房价三环以外又涨了多少(工作找的好的就在讨论哪辆车比较时髦..)。

一切工作岗位散发着腐朽、效率底下、人们怨声载道。说到底还是资本主义社会让一切人成为商品,每个人都在想着把自己包装的更漂亮一点(除了大中资产阶级以外);每个人都在想着如何把自己卖的更高,挣到更多的钱,把自己的房子变得更漂亮一点(事实上是绝大部分人都在向着房奴这条不归路迈去,还有更多的是连成为这个奴隶都不得)。当每个人都在争先抢后成为一个更好的商品的时候,异化便表现的淋漓尽致了,这也能够解释为什么每天有那么多压迫。

不管这压迫是外界强加给我们的还是我们自己=给自己重新提供的,就像马克思曾经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里曾说到宗教是,还没有获得自身或者再度丧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一样都在无声无息的产生着。或者列宁在《共产主义运动中左派幼稚病》里曾深刻的谈到:无产阶级专政是新阶级对更强大的敌人,对资产阶级进行最奋勇和最无情的战争,资产阶级的反抗,因为自己被推翻(哪怕是在一个国家)而凶猛十倍,它的强大不仅在与国际资本的力量,不仅在于他的各种国际联系牢固有力,而且还在于习惯的力量,小生产的力量。因为,可惜现在世界上还有很多很多小生产,而小生产是经常的、每时每刻的、自发的和大批的产生着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由于这一切原因,无产阶级专政是必要的..毛曾经就此写下如此笔记:列宁为什么说对资产阶级专政,要写文章。告诉春桥,文元把列宁著作中好几处提到这个问题的找出来,印大字送我。大家先读,然后写文章。要春桥写这类文章。这个问题不搞清楚,就变成修正主义,要使全国知道。。。(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P247)而事实证明毛是何等的先见之明。

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马克思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分析,得出私有财产是外化劳动即工人对自然界和自身的外在关系的产物、结果和必然结果。只有通过阶级斗争消灭私有制,对私有财产的扬弃才能彻底消灭异化(针对这方面的具体分析,下次将详细整理。这次只希望以把问题提出来的方式供大家思考,讨论)。

##四、意识形态

对于第二个问题,马克思曾经说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通过各种形式反作用于物质经济基础,有点类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应该是二者的深层次具体化的表象),但是对与上层建筑是通过何种方式具体的怎样的影响物质基础的,马克思似乎在此留下了一个空白,这也是阿尔都塞试图在这一块弥补这个缺陷。

意识形态概念的现代语境是由马克思确立的,但正如阿尔都塞所说,马克思只是奠定了一种理论基石,而后人则应该不遗余力的从各个方面去发展这种理论。阿尔都塞正是这样做的,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阿尔都塞是详细的研究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家,并提出了“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独创理论。由于笔者对这一块才刚开始涉猎,就斗胆进行这方面的尝试实在不是出于一个严格的理论分析而且笔者也没有这样打算,只是就目前所看的书稍微有一个初步性的反思(针对现实问题的),也是对研究这一块的专家或者以前即使没研究这一块的但至少有过思考的同志提出一些问题。希望能引起关注,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对现实生活的思考进而改变我们的行为。

其实也就是针对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研究的一些问题进行思考,进而分析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由此能够有所领悟,反思,最后有所改变(我们认为自己应当追寻而不得的生活)。

##五、保卫马克思

1965年,阿尔都塞带着“保卫马克思”的口号登上了理论舞台,在《保卫马克思》一书中,更是提出了著名的“认识论断裂”说,在此基础上重新解读马克思,与当时在理论界占据主导地位的,从苏联到法共内把人道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思想根本相对立。值得一提的是法共从1879年十月成立到1898年成为仅次于德国工人党的第二大党,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受到苏联十月革命的影响,法共开始分化,至1920年出加入共产国际,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由于屈从共产国际和苏联的压力,采取了一系列错误的政策,党的威信受到很大影响,一大批知识分子离开了共产党。法国解放后左翼力量威信空前高涨力量大增,至1945年已成为左翼第一大党。1944年八月,巴黎解放后,新政府几乎包含了所有政党,法共第一次入阁。

法共在理论方面却是贫乏的,从成立之初到50年代,一直深受共产国际和苏联的影响,在党内信奉斯大林主义,被教条主义所支配,没有出现过有自己独特的大的理论家。与法国的知识分子所处的环境有关。法国的知识分子自大革命以来,便积极参政议政,社会地位较高,有一个宽松的政治环境和相当宽广的前途和活动余地,有足够体面的职务,知识分子在政府和议会中占有很大比重。由于这些原因,知识分子并不觉得有得到工人阶级方面寻找出路的切身需要;而马克思主义虽然是无产阶级的理论武器,但武器本身的发展要靠知识分子,理论不可能从工人当中自发产生,从而造成了法兰西的理论贫困。同时由于教条主义的影响,法共理论的贫乏,没有人真正地研究哲学,大家都被政治宣传搞的精疲力尽,没有出现过像德国的考茨基,卢森堡那样的理论家。意识形态领域,法共一直以斯大林和苏联所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统”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因此,法共完全被教条主义所支配。“要么资产阶级科学,要么无产阶级科学“的口号是其典型表现。在这条专横的路线统治下,党内的哲学家或者人云亦云,或者保持沉默,或者盲目信仰,或者被迫信仰,别无选择。法共对”五月风暴“的态度充分说明了受斯大林教条主义的影响之深,由于”五月风暴“是由具有资产阶级家庭背景的学生闹起来的,法共一开始就对其持消极、否定态度,把这些学生称之为小资产阶级狂热分子。在工人举行罢工支持学生运动后,党的领导又企图控制工人运动,遭到了失败。法共在”五月风暴“中的表现,使得许多党员深感失望,也失去了一些左翼知识分子。

因此,在阿尔都塞那里,进行理论的干预首先是批判法共党内的教条主义,斯大林主义倾向,同时又可以说是非斯大林主义倾向,即所谓的“思想解放”。马克思主义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就出现了危机,斯大林把自己看作是马克思主义的“正宗”,对于不同于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解释的理论统统称之为“异端”,对这些理论家进行清洗和迫害。苏共二十大的召开,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全盘否定斯大林主义;然后又是苏共和中共的决裂,这些事件对法共冲击很大,党的很多理论家感到茫然,不知所措。在他们把以前所信奉的苏联式的马克思主义视为教条主义和形而上学完全抛弃后,无批判的接受了对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的解释。(人道主义的两个特征:第一,它是唯物主义的,第二它是共产主义的。)

针对这种歪曲,阿尔都塞认为:当时法国共产党内存在着两种无能为力和两种危险,一种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特殊性无能为力,相应的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意识形态混为一谈的修正主义危险。另一种是对解决苏共二十大以后的形势所提出的真正问题——政治上和经济上的——无能为力,相应的只是用某些是意识形态共识的虚假来”解决“掩盖这些问题的危险,这就导致了人道主义在法国党内的乏滥。

##六、对人道主义的清算

古典哲学的伟大传统就是在哲学体系当中恢复了人认识的权利和行动的权利,使人成为认识的主体。但是人道主义是与资产阶级分不开的,表达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但从其本质上来说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人道主义之所以强调所有人的共同利益,模糊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基本概念,削弱了工人阶级的革命性,是共产主义运动陷入混乱的状态,有利于资产阶级对工人的统治。

为了彻底批判当时的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回到这股思潮源头去,阿尔都塞明确指出:这种对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解释产生于一九一七年革命的预感,也是随着这场革命的产物这种解释具有强烈的反对第二国际的机械主义和机会主义的意义。在马恩在世的时候,就有一种把马克思主义歪曲为”经济决定论“”经济唯物史观“的倾向;对此恩格斯晚年在谈到历史唯物主义书信中进行了批判:

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当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在生产。无论马克思还是我从来没有肯定过比这更多的东西,如果有人在这里进行歪曲,说经济决定是唯一的因素;那么他就是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经济状况是基础,但是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和发生影响并且在很多情况下主要决定着这一斗争形势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阶级斗争的政治形势及其成果——由胜利了的阶级在胜利后确立的宪法等等,各种法的形式以及所有这些世纪斗争在参加者头脑的反应,政治的,法律的和哲学的理论,宗教的观点以及它们向教义体系的进一步发展。这里表现出这一切因素间的相互作用,而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归根到底是经济运动作为必然的东西通过无穷无尽的偶然事件向前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1995年第695-696页)

把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化,推崇青年马克思的著作,强调马克思和黑格尔的关系是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核心。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可以说是在这一方面新的延伸,他们在总结革命失败的原因的时候,几乎都认为西方革命运动的客观条件完全具备,失败的根由在于主观条件的不具备,缺乏相应的心理准备和思想准备;对资产阶级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导权不够重视,无产阶级没有摆脱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影响。西马兴起的一个标志它是一个失败的产物,社会主义革命在苏联传播失败,把革命失败的原因归结为无产阶级意识缺乏及资产阶级意识的强大,是其理论传统的大背景。但是其对意识形态问题的关注,使得马克思主义从经济——政治问题转向文化——意识形态研究,大大扩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研究领域,这也为阿尔都塞所批判的继承。如葛兰西的意识形态领导权,法兰克福学派对艺术,大众文化与意识形态关系的研究,对精神分析的关注等。

在反对把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化的斗争过程中,提出了,影响最大,争议最多的”意识形态和科学的对立“为了清楚的说明二者的对立,阿在马克思的著作当中划了一条界线,以一八四五年为界,把马克思的著作分为一八四五年以前的意识形态和以后的科学阶段,这就是著名的”认识论的断裂“:

已被公认的科学总是已经从它的史前时期脱胎而出,并且在把史前时期作为谬误而摒弃的同时,继续不断从史前时期脱胎而出;这种脱胎方式就是巴士拉所说的”认识论的断裂“

这是一种质的中断,飞跃。阿指出,人们在阅读马克思的著作时,满足于把各种观点随意的连接起来,或者对术语做简单的比较,而对文章本身却缺乏历史的分析,这种比较有时是肤浅和不正确的,导致的结果就是还原论和目的论。二者有三个前提:

第一,分析性前提,根据这个前提,任何理论体系,思想结构都可以还原为各自独立的部分,人么可以对这些部分进行单独的研究;第二,目的论前提,认为最终结果决定着理论发展的阶段和过程的意义;第三:前两个前提的基础:把观念的历史看作自己组成的部分。三个前提的最明显的特征是折衷主义的方法,用这种方法去研究马克思主义,就会把青年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成分。而无法说明各种不同乃至相反的成分如何结合为马克思的世界观。

针对这三个前提,阿尔都塞提出了三个原则:

第一,每种思想体系都是一个真实的整体并由其自己的总问题从内部统一起来,只要从中抽出一部分,整体就不能不改变其意义;第二,每个独特的思想体系(具体个人的思想)的意义并不取决于该思想同某个外界真理的关系,而取决于他同现有意识形态环境,以及同作为意识形态环境的基地,并在这环境当中得到反映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结构的关系;每个独特的思想整体的发展,其意义不取决于这一发展同被当作其真理的起点或终点的关系,而取决于在于在这一发展过程中该思想的变化同整个意识形态环境的变化,以及同构成意识形态环境基地的社会问题和社会关系的变化的关系;第三:推动独特思想发展的主要动力不在于该思想的内部,而在于它的外部,在这种思想的此岸,即作为具体个人出现的思想家,以及在这一个人发展中根据个人同历史复杂联系而得到反映的真实历史。

阿尔都塞把这个原则作为科学原则而不是意识形态原则。

尽管马克思的一些观点超越了费尔巴哈,但其总问题仍是费尔巴哈的总问题,所谓总”问题“是一个思想以及这一思想所可能包括的各种思想的特定的具体结构。在思想深处起作用,往往需要不顾思想的否认和反抗才能把问题从思想深处挖掘出来。马克思1845年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里曾说到对自己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标志着与费尔巴哈的决裂。

##七、意识形态和科学

意识形态;具有独特逻辑和独特结构的表象(形象神话,观念或概念)体系,在特定的社会中历史的存在,并作为历史而起作用。

第二种定义:意识形态是一种表象,在这种表象当中,个体与其实际生存状况的关系是一种想象关系。意识形态以想象的方式体现着世界,现实。

科学:就其含义而言同意识形态的决裂,建立在另一个基地之上,科学是以新问题而出发形成起来的,科学就现实提出的问题不同于意识形态的问题,或者可以说,科学以不同于意识形态的方式确立自己的对象。

第一,意识形态的主要功能在实践和社会方面。实践和社会的只能压倒了理论,理论就是在特殊的实践中能够认识和改造其对象的方法。而实践的意识形态是把种种概念——表述——意象塑造为行为-品行——姿态的一些复杂形态。这样的集合体发挥这时间准则的功能,支配了人们面对他们社会和个人生存的实在对象和实在难题,面对他们的历史所采取的态度和具体立场。

第二,意识形态是一个封闭的体系,她只能够给自己提一些自己能够回答的问题,为了能停留在它的界限范围内,必须对那些可能会使它超出其界限范围内的问题保持沉默。

第三,意识形态是普遍存在的。意识形态是社会总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社会的历史生活的一种基本结构。

意识形态是一种”虚假的意识“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精神和物质劳动的分工,从这时候起,一是才能摆脱世界去构造”纯粹的“理论,神学,哲学,道德等等。同时由于精神和物质生产的分离,造成一种假象:即意识形态在创造意识形态是普遍存在时,并不知道推动他这样做的动力是什么,因为他只同纯粹粹思维材料打交道,认为思想观念是动力,因此从纯粹思维材料想像出来创造意识形态的动力只能是虚假的。

意识与存在的分离与脱节不仅有着阶级的根源,同时也是人们的社会关系独立化的结果,由于分工和交换的发展着的社会关系,越来越表现为某种与人相独立的东西,对于这些关系的起源和历史,人们一点也不知道,相反。这些关系经历的一些列独特的发展阶段不进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反而支配着人们的意志和行为。思想和观念成为独特力量是个人之间的私人关系和联系独立化的结果。

科学是在抛弃意识形态总问题的前提下形成的,只有在同意识形态的不懈斗争当中才能获得生存和发展。科学是一种不断变化的实践,本质上是反对经验主义的,一个开放的系统。经验主义的核心就是主体和客体,认为主体和认识的对象——客体之间存在着基本的窜通关系,可以透过表面的东西达到对实在的认识。与此相反,阿认为在实在客体同思维客体之间存在着完全的分离,思维客体是一门科学的概念要在那上面进行工作的东西,与这门科学提供其认识的东西及客观客体相对立。科学中要紧的东西是构成一门科学的概念如何为了发展这门科学而被展开,科学是不断变化的历史实践。科学和意识形态之间存在着一条鸿沟,意识形态是幻想中的现实问题的提出,而科学则是就真正的现实提出问题。是一种质的飞跃。

##八、哲学归根到底是理论领域中的阶级阶级

哲学是政治在一定领域,面对一定现实,以一定方式的继续,马克思创立了一门新的哲学和科学是在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在阶级斗争当中实现的。

每个人都能本能的有一个世界观,世界观在理论的领域表现为哲学,哲学代表着理论中的阶级斗争,而且基本上是一种政治斗争,以理论形式进行政治干预的实践,这种干预一方面在于提出范畴,另一方面在于划清科学和意识形态的界。在马克思主义创立历史科学以前,一直是唯心主义的天下。马哲创立后,为我们提供了改造世界观的手段——阶级斗争。

##九、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一:强制性国家机器,即警察、法庭、监狱和军队及国家元首、政府和行政机关。(公共领域,且只有一个,首要的运用镇压发挥功能)

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以一些各具特色、专门化机构的形式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包含一定数量的实体;如宗教,教育,法律,家庭,工会,传媒和文化等。(私人领域,有很多个)意识形态国家机器,阿具体讨论了三种:一:家庭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意识形态通过教育进入个体,使个体成为一个有见解能行动的主体(换用拉康的话说主体开始从想象界进入象征界)然而真正的主体确是意识形态,因为它始终支配了人的观念(其实更多的应该是无意识在支配着我们的身体)意识形态第一步进入的是家庭,家庭就是使社会的需要成为个人的需要,使社会性格和个人性格相一致。

二:教育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所谓的”文科“和它们的对象——文学、艺术、历史、逻辑、哲学、宗教的关系;就是在于各种准则,规范和各种实践的规定和反复灌输,要懂得如何阅读”经典“文本,懂得如何”运用“历史的教训,懂得如何用正当的方法进行有益的思考等等。实际上是在学习一种特殊的本领,要懂得如何鉴赏、判断、利用这个“对象’:这种知识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于懂得为了什么而如何去做,在教育场所进行文化训练,从而学会在面对人的存在所包含的一切文化现象时,能够恰当的思考,判断并恰当的表现行为举止,文科教育的目的就是训练出有教养,文化的人。它是对民众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一个环节,人们在这个学徒期间学习大量包裹着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本领。(所谓的精英教育)。教师很少怀疑这项工作,他们的忠诚有助于维护和滋养学校的意识形态表述。

三:宗教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法国在传统上一直是天主教占优势的国家,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在前资本主义时期,集宗教,教育,文化的功能一身,因此,从十六世纪到十八世纪,全部意识形态的斗争是从宗教改革的。阿尔都塞认为,教会所固有的意识形态由于历史的惯性,总是与陈腐甚至反动的观念联系在一起的,之所以还能持续下去,是因为有一些人需要这些概念去解释他们所经历的世界和生活,政治和经济,真是的道德和孩子的教育。其理论核心,就是自然法的概念,和一个在历史上来说已经过时了的世界的概念体系联系在一起;这个概念体系把人类活动,社会和历史道德当作上帝所设定的自然真实,因为他们无法把握住它们的真是起源。和所有的概念一样,都是被一些具体的结构所保留下来。这些结构仍然”活“在今天很多人中,因为他们需要哪些观念,准确的说是概念承认和保卫了他们所赖以出生、成长、和死去的结构并使之永垂不朽。

一句话,马克思曾经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里曾说到宗教是,还没有获得自身或者再度丧失自身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

##十、为什么需要马克思主义

阿尔都塞对列宁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知识分子的评价高度赞同:就个别人而言,知识分子当中的某些人可以在政治上被宣布为革命者,甚至是大无畏的革命者,但就其总体而言,他们在意识形态上是不可救药的小资产阶级。每个人都本能的拥有一个世界观,按其地位来说,属于小资产阶级,他们要想成为工人阶级的思想家和无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必须在他们的思想上进行彻底的革命。

针对列宁对知识分子的评价,是促使我提起笔来总结概括朱晓慧的博士论文《哲学是革命的武器》的直接动力,当然更重要的是我在现实生活当中真真切切感受到了自己作为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动摇性,不彻底性;或许可以说,拉康开始了我的自我认知的启蒙或者重新思索无意识以及由此来解释自己很多生活现状,而她的这篇博士论文则开始了我对阿尔都塞的探索或者让我认真关注意识形态这个如此重要的领域。

现在我们面临的形势是,当前中国正处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的过渡阶段,相当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欧洲,以及六七十年代的美国。正是在这个转型时期出现了所谓的垮掉的一代。目前这种现象在中国所谓的天之骄子大学生当中无疑很具代表性。前途迷惑,生活无聊,没有归属感,个人在面对这种现状时脆弱不堪,无法为自己找一条真正的出路,同时又没有能力找到这种状况产生的社会根源。

为什么我们有着一大把时间,却用来花费在满足于我们纯感官刺激的机械运动当中,为什么对于社会的丑恶黑暗现实无动于衷,无论从整个社会体制到意识形态和无意识,一切的一切造成了目前这个让人很无可奈何的现状,难道真的无可奈何了吗?

既然哲学是理论领域当中的阶级斗争(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其他以往一切哲学最大不同的地方,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哲学),是无产阶级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只有通过认真的理论学习才有可能解释我们的历史,生活问题。那么为什么我们还是没有想行动起来呢?

其实说到底还是有一种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就是意识形态。但它不是一般的意识形态,而是科学的意识形态。没有这种强大的思想动力,就会被其他意识形态占据我们的身体,大脑。只有当我们把这种科学的意识形态彻底贯彻到生活当中来时才会迅速行动起来,革命需要细致艰苦的准备工作,只有在理论上彻底的掌握了这个武器才有可能来真正彻底坚持到底的去工作,战斗。随着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和思考越来越深刻的时候,就会发现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性(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核心理论),我们也会不仅把社团读书活动搞好仅仅当作一个检验我们理论的事情,更重要的是它已经成为我们生活当中的一部分,在改造着我们周围的世界和我们自身了,虽然目前我们也许感受不到。但黑格尔曾说,猫头鹰总是在黄昏的时候起飞,就让我们在毫无希望的生活里充满希望的继续这样毫无希望下去,总有一天这似有似无的希望最终会燃起新的希望,那时的生活一定会很美好。

在全新的思考过程之中,望大家互相勉励,多做批评与自我批评。让每天的生活都充满火热的战斗激情。最后,把蒙托夫在《一八三一年六月十一日》里的一段美好的诗献给我们这充满绝望,又充满希望,在黑暗中探索光明的旅途:

人生是这般苦闷,假如没有斗争
我们把往事仔细回顾,在生活里
也认不清多少事情,当年少青春
人生也不会使心灵感觉到欣喜
我需要行动,我希望把每个日子
都能够化为不朽的时刻,好像
伟大的英雄的幽灵,我更不
理解,休息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