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前身是英国在马来半岛和婆罗洲北部的殖民地。马来半岛(马来亚)于1957年独立,马来西亚则于1963年成立。
我们大可将马来西亚左翼政治的发展分为以下时期:
独立前
1930-1941 早期政党
1942-1945 日据时期
1945-1948 和平时期/公开活动时期
1948-1957 紧急状态
独立后
1957-1969 社会主义阵线(社阵)/劳工党时期
1974-1989 人民社会主义党(人社党)
1989-1998 后冷战时期
1998- 后改革运动时期
马来亚共产党(马共),成立于1930年,是马来亚第一个有组织的政党。其成立直接隶属于共产国际,跟越南共产党关系密切。马共是最早提出马来亚脱离英殖民的政治组织,争取建立一个多元种族的苏维埃共和国。马共党员主要以华裔为主。马共组织性强,并在新兴的工会里头具有影响力。1937年煤炭山矿工大罢工,甚至建立了第一个苏维埃组织。
1938年,左翼马来民族主义份子也成立了一个全国性的左翼政党—马来青年协会(Kesatuan Melayu Muda,KMM)。
日据期间(1942-45年),马共成立了人民抗日军,对抗日军。马来青年协会最初跟日本合作,不久后才明白日本不会让马来半岛独立,结果被日据政权解散。部分马来青年协会成员加入了人民抗日军的地下武装斗争。
二战结束后,马来亚出现过短短三年的和平时期。马共的马来党员,与马来青年协会和其他马来民族主义者,于1945年成立马来亚马来国民党(Parti Kebangsaan Melayu Malaya,PKMM),采用“默迪卡”(merdeka,即独立)为党口号,主要目标是争取马来亚独立,加入大印度尼西亚共和国(Republik Indonesia Raya)这个大家庭。青年觉醒团(Angkatan Pemuda Insaf,API)作为马来国民党青年团的形式成立,很快发展为拥有激进和军事特征的组织,斗争口号是“以鲜血争取独立”,于1947年6月被查禁。马来国民党的妇女组催生了妇女醒觉团(Angkatan Wanita Sedar,AWAS),一个争取独立的左翼妇女组织。马来国民党之下还有马来亚农民阵线(Barisan Tani Malaya,BATAS),加强马来国民党在农民群中的活动。1948年宣布紧急状态后,农民阵线的主要领袖,都参加武装斗争。
和平时期,马共也获得公开活动,组织了泛马来亚职工总会(Pan Malayan Federation of Trade Union,PMFTU),是当时势力最大的群众组织,进行了多场罢工,争取更好的工资和待遇。马共也采取“统一战线”策略,在马来国民党和马来亚民主联盟(Malayan Democratic Union,MDU)都有其成员,并有极大影响力。当英殖民者跟马来王族展开会谈并拟定马来亚联合邦宪法时,马来亚左翼力量纷纷进行抗议,形成了第一个跨越种族的政治联盟:人民力量中心—全马联合行动理事会(PUTERA-AMCJA),并提出了一份《人民宪章》。人民力量中心—全马联合行动理事会于1947年10月发动总罢业(hartal)的政治行动,瘫痪整个马来半岛,震惊当时的大英帝国。
1948年6月,全国宣布进入紧急状态(1948-1960年),马共被禁,其它之前公开活动的政治团体和职工会都被查禁,政治活动份子纷纷被捕。左翼民族主义者,无论是马共党员与否,都不能再依据宪法路线进行斗争,被迫转向武装斗争。马共发动的游击战,不仅无法打败英军,反而促使英国政府采取更激烈的行动镇压他们。在政府军的激烈攻击下,马共于1953年开始撤退到泰南。
1955年,马共与当年第一次普选中产生的自治政府领袖展开一场历史性的和平会谈—华玲和谈,政府一方由巫统主席东姑阿都拉曼为首,而马共则以陈平为首。谈判以失败告终,但是却促成了英国最后让马来亚于1957年独立。马共至1958年后,就逐渐势弱,活动地带主要在半岛北部和泰南边界。马共后来于1989跟马来西亚政府签署和平协议,结束长期军事对抗的局面。
1950年代初期,英国政府允许泛马劳工党的成立,最初由被英殖民地政府收编在马来亚职工会理事会里的职工领袖所成立,意愿是要将该党变成英国工党一样。泛马劳工党采取反共亲英的立场。泛劳最初的组织相当松散。
劳工党成立两三年后,就被左翼激进份子所控制。1954年泛劳易名为马来亚劳工党,1955年参加马来亚联邦自治普选。1956向联盟赴英谈判代表团提呈制宪备忘录,提出的建议包括“马来亚人的马来亚”、“各民族权利和义务平等”、“支持公民权出生地原则”、“新加坡和马来亚合并”、“宗教信仰自由”等,也提及普选最高元首,显示该党当时倾向于共和国体制。
1955年,前青年觉醒团领袖波斯达曼等人成立人民党。人民党奉行印尼苏卡诺的左翼民族主义和无产阶级主义(Marhaenism,一种联合工人和农民的思想),成立之后就积极联络劳工党和其它左倾政治团体,探讨成立联合阵线的可能。
1957年8月31日的独立日,马来亚社会主义人民阵线(社阵)正式宣告成立,其成员由人民党、劳工党和社会主义青年团(翌年就被联盟政府封禁)。社阵的政策纲领–《走向一个新的马来亚》,是我国第一份最完整的本土化社会主义纲领。
社阵在1959年的第一届全国大选中一鸣惊人,赢得8个国会议席和16个州议席。当年国会104 个议席中,反对党共夺得30席 ,泛马回教党(PAS)更在吉兰丹和登嘉楼两州执政。(按:泛马回教党成立于1951年,组织上脱胎于巫统,创党人之一布哈努丁曾是马来国民党成员。回教党是唯一自独立迄今继续活跃的反对党,但曾于1973年至1976年在五一三种族暴动后马来人大团结的号召下一度与巫统结盟,成为国阵一员。1980年代后,由于领导人多是从中东留学回国,受到回教复兴运动影响,开始倡议建立“回教国”。)同年,前马来国民党主席伊萨莫哈末出任劳工党全国主席,致使该党完全洗脱英国工党色彩,从而继承了1940年代马来亚人民反对殖民统治,争取独立自主的左翼斗争传统。
社阵在地方议会选举中取得相当鼓舞的成就,甚至赢得多个县市(如槟城州乔治市、雪兰莪州沙登和增江、吉打州西岭、彭亨州明光等)地方议会的选举,在这些城市执政。地方议会选举后来被联盟政府以马印对抗为由而于1965年被中止,后来更进一步废除。
1963年,在英美势力的操纵下,成立了马来西亚(即包括了马来亚、沙巴、砂拉越和新加坡,新加坡于1965年退出马来西亚)。当成立马来西亚的计划于1961年公布后,社阵于1962年在吉隆坡召开五邦社会主义大会,与会政党除了劳工党和人民党之外,还有新加坡社阵、新加坡工人党、新加坡人民党、砂拉越人民联合党及汶莱人民党,大会对象明确地反对英殖民主义,反对马来西亚计划。随着马来亚联盟政府、(由李光耀所领导)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及英国三方极力推动马来西亚计划,五邦左翼政党也在各自的土地上掀起风起云涌的反马来西亚运动。
1963年2月,新加坡进行大逮捕肃清以林清祥为首的社阵及左翼政党,而马来亚人民党全国主席波斯达曼也在内安法令下被囚禁。马来西亚计划也导致马来西亚和印尼发生对抗事件。1964年全国大选,联盟利用印尼对抗作为竞选课题,指责社阵串通印尼,致使社阵只赢得2个国会议席和8个州议席。经过1964年的议会选举挫败,以及受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形势的影响,社阵高层开始尝试较为激进强硬的群众斗争路线。社阵于1965年2月13日(波斯达曼被捕两周年)发动争取人权日,进行和平抗议大游行,遭到警方镇压、驱散和逮捕。
经过1964年大选的挫折,以及多数高层领袖在《内安法令》下遭扣留,社阵特别是人民党内部出现一片颓势。加上人民党和劳工党在若干课题上的分歧,社阵终告解散。社阵的解散,更促使劳工党一直走往极左路线。劳工党霹雳州分部首先在总结213斗争经验中提出群众斗争结合议会斗争的新策略。劳工党在多名温和派领袖集体辞职后,劳工党确立了“群众斗争为主,议会斗争为辅”的主辅新路线。劳工党在1966年的全国特别代表大会上接纳的政策纲领,包括“解散大马、援越抗美”,及开展争取华、印文为官方语文的斗争。1967年,马来西亚发放新货币后突然发生英镑贬值,导致市面出现混乱。劳工党在槟岛发动总罢市一天,以抗议联盟政府不负责任的旧币贬值措施。大罢市却不幸被种族主义份子捏转为另一场为时近一个月的种族暴乱,多名劳工党领袖因而被捕,多个劳工党支部被查禁。在劳工党的众多领导都被扣留的劣势下,劳工党议决抵制1969年大选。
1969年大选,尽管劳工党抵制大选,联盟还是在选举中第一次(也是迄今唯一一次)失去国会三分二的多数席位。大选过后,就发生513种族冲突流血事件。513事件过后,马来西亚民主制度宣告死亡。劳工党也在1969年后陷入完全瘫痪状态,1972年被吊销注册。
劫后余生的人民党,在非常恶劣的条件下坚持下来,但是其影响力已经十分有限。人民党于1978年易名马来西亚人民社会主义党(简称人社党,Parti Sosialis Rakyat Malaysia,PSRM)。人社党于1991年苏联解体后,将“社会主义”从党名和党章中除去,易名马来西亚人民党(PRM)。人民党的基层薄弱,其领导后来决定跟于1999年成立的国民公正党(衍生于1998年改革运动的中派政党)合并,成为人民公正党。有少数人民党员反对合并,仍然保留人民党。
总体来说,左翼政治力量和有组织的群众运动,从动员人数、罢工次数和被捕人数上,可以看得出是一代不如一代。
- 来源:马来西亚中文博客网 | 安那琪
- 原文地址:http://utopia.e-channel.info/read.php?1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