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典帝国主义理论到新帝国主义理论

04/09/2009 posted in  理论视野

应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部和世界社会主义研究部的邀请,2007年6月26日,加拿大约克大学亚洲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政治学博士赵志君到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进行学术访问,并作了题为《从古典帝国主义理论到新帝国主义理论》的学术报告,报告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当代帝国主义理论的发展以及古典帝国主义理论遇到的一系列问题。报告人对列宁等人理论的评论有很多不正确的地方,但其对当前世界的帝国主义理论研究状况提供了不少材料,故将报告主要内容介绍如下。

古典帝国主义理论形成于20世纪初期,该理论对中国革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里,中国共产党人在分析国内国外的基本矛盾时,都是把帝国主义理论作为最基本的理论基础。但是,现在,帝国主义理论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都在日益被边缘化,好像人们不大用它了,这里面确实有许多深刻的内在原因。另一方面,今天美国在全世界范围内推行霸权主义,其赤裸裸的帝国主义行径,引起了人们对帝国主义理论研究的兴趣。特别是进入21世纪,不断有这方面的文献出现。今天,我主要对当代帝国主义的研究成果、对古典帝国主义理论及其遭遇的问题等,进行一些简要介绍。

一、古典帝国主义理论及其遇到的当代实证主义难题

古典帝国主义理论主要是指20世纪早期的帝国主义理论。1902年,英国经济学家霍布森发表了《帝国主义研究》一书,该书可看作是古典帝国主义理论的开始,紧接着,希法亭、卢森堡、列宁、布哈林都写了这方面的专著,研究帝国主义理论。

霍布森的理论奠定了古典帝国主义理论的基调。霍布森帝国主义理论的基础就是消费不足理论,该理论认为,由于资本主义分配不均导致了整个社会消费不足,消费不足导致了利润率下降,于是资本急于扩张海外市场,以实现其剩余价值,提高其利润率,这样就引起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之间的矛盾,同时也引起了各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斗争。

希法亭在论述资本集中和资本积累、垄断资本的形成过程中,指出金融资本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并分析了垄断条件下平均利润规律作用的新形式以及金融资本活动的各种特殊规律。

卢森堡力图在马克思的《资本论》基础上论述帝国主义问题,她抓住剩余价值这一问题进一步进行扩展。她也认为由于消费不足或生产过剩,资本必须寻求海外市场、从而导致了资本主义国家以帝国主义方式争夺海外市场。

当然,古典帝国主义理论对我们影响最大的还是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列宁研究帝国主义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爆发,他从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角度探索帝国主义问题。他把帝国主义定义为资本主义的垄断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一些新崛起的帝国主义强国要求根据变化了的新的实力,重新瓜分己经形成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格局,这就引起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和战争。

以上简单回顾了古典帝国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一种理论需要不断地接受实践的检验。就是在这一方面,古典帝国主义理论的基本前提及其结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遇到了越来越多的难以实证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作为古典帝国主义理论政治经济学基础的消费不足理论。消费不足和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是同一东西的两个方面,这并不是“二战” 后资本主义的主要点。“二战”后,通过西方资本主义的凯恩斯主义、通过福利国家、通过福特主义的资本积累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旧有的分配方式。西方工人阶级和社会大众在很大程度上不仅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来源,而且变成了实现剩余价值的社会基础。“二战” 后,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主要原因是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供过于求而不是消费不足问题。由于消费不足而引起的向海外扩张寻求海外市场这一前提本身,“二战” 后基本上不存在了。因此,用消费不足理论解释帝国主义问题越来越缺乏根据。

第二个问题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之间关系的变化。“二战” 后,由于资本主义国家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分配方式,资本积累主要依靠国内市场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形成的共同市场来完成,因此,以往的帝国主义宗主国和第三世界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关系现在基本上不存在了。

第三个问题是帝国主义战争。列宁帝国主义论的主要内容,是强调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战争不可避免。但是,“二战” 后出现的实际情况是,没有发生一次世界大战。相反,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资本的相互渗透非常严重。当然其中一个前提是美国形成了一个全球的经济政治框架,在这一框架下形成了自由市场、跨国公司等,民族资本的概念越来越模糊。这也是“二战” 后没有发生帝国主义之间的战争的原因所在。

古典帝国主义理论越来越难以解释现实,最终使其日益边缘化。在这种历史背景下,西方的当代马克思主义者开始对帝国主义理论进行反思,对当代的帝国主义理论进行探索。

二、20世纪70年代古典帝国主义理论在方法论上遇到的来自马克思主义阵营内部的批评

1976年,法国调节学派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阿格列塔在其《资本主义调节理论》一书中,对古典帝国主义理论的方法论提出了批评。

阿格列塔认为,霍布森和列宁的古典帝国主义理论本质上是对当时世界市场发展状况的一种经验的观察,古典帝国主义论主要是对当时经济关系问题的认识。他提出了一个经济还原主义(论)概念,把帝国主义问题还原为经济问题。在阿格列塔看来,“二战” 后西方左派中出现的依附理论也是一种经济概念。而事实上,帝国主义概念不仅仅是一种经济概念。他认为只有通过一种充分发展的国家理论和国家之间权力关系理论,才能把握帝国主义概念,也就是把原来的政治经济学和帝国主义国家结合起来。

阿格列塔的帝国主义观依据的是他本人对国家在调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程中所起的不可或缺的作用的认识,他首先研究的是国家在一国之内如何调节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再生产。他发现劳资关系之间有一些社会规范,这些规范必须由国家来保障。从这一理论出发,他看到了国家在资本积累中的作用,并合乎逻辑地得出,当资本跨出国界后,对资本的调控和保护涉及不同国家之间的关系和平衡权力问题。因此,研究帝国主义理论问题不能离开国家以及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阿格列塔提出的上述理论,与当时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国家理论上的重大进展有关。在他之前,法国另一位学者提出了国家相对自主的观念,该观念主要是针对传统马克思主义经常把资本主义国家当作资产阶级的工具这一观点而提出的。

20世纪70年代,另一位对古典帝国主义理论方法论提出批判的是美国马克思主义学者乔万尼•阿瑞吉,他从另一个角度对古典帝国主义方法论提出了批评。

在《帝国主义几何学》一书中,阿瑞吉通过历史学分析指出,不同资本主义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扩张模式。他认为,霍布森和列宁所刻画的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帝国主义类型,是当时历史条件下资本主义扩张的模式,带有历史性和相对性,不具有普遍性。譬如,德国的帝国主义在很大程度上延续了普鲁士在统一中的领土扩张主义,力图为新建立的德意志民主国家开拓新的生存空间,因此德国的帝国主义在很大程度上具有领土扩张的特征。相反,美国的帝国主义则具有美国宪政的特点,美国帝国主义的扩张方式不是主要表现为领土,而是表现为宪政方式,因此不同国家的扩张方式是不同的。古典帝国主义理论把具有历史特殊性的帝国主义模式看作具有普遍性的模式。另外,阿瑞吉还专门研究了在国际范围内资本主义政治霸权的问题。

三、本世纪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在帝国主义理论方面的新探索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和政策在全世界兴起,就在人们欢呼资本主义胜利、宣称历史终结、声言市场调节终于压倒了国家干预时,人们突然发现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变成了美利坚看得见的铁拳。帝国主义突然成为一种根本不可否认的事实。就在这种背景下,西方马克思主义阵营中,一些学者力图站在新的历史高度,对帝国主义问题进行再认识。下面着重介绍21世纪以来,左翼马克思主义者在帝国主义问题探索方面的主要成果。

2003年,美国杰出人类学教授大卫•哈维出版了《新帝国主义》一书。他认为,西方国家的资本过度积累产生了剩余资本,吸收剩余资本只能靠资本在地理空间上的扩张,国家在资本的空间扩张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虽然这些理论观点并不是很新,但值得注意的是,哈维认为,马克思在论述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曾经列举了大量超经济的手段,但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并没有把超经济手段当作资本积累完成后的常规手段。他认为,利用超经济手段来实现资本积累并不是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独有的特点。他对伊拉克战争的解读是,美国为了解决其难以克服的资本过剩危机,利用军事手段对伊拉克实行超经济的剥削。哈维的理论确认了在帝国主义中起作用的两个动力:经济的必要性(其目的是积累资本)和领土的必要性(在提高资本的利润率的大前提下控制空间)。
与哈维的观点在某种程度上有些针锋相对的是加拿大约克大学政治学系教授艾伦•伍德。在同一年出版的《资本的帝国》一书中,伍德从历史的角度,比较了古代和近代英美帝国主义之间的区别,指出,资本帝国主义的特点是指:剥削不是建立在超经济的、直接强制性基础之上,而是建立在市场经济权力上。当然,伍德也承认市场机制的建立和维系需要一定的政治力量,需要国家来建立和保护,在当前,全球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也需要维系。她对资本帝国主义的解释是,运用财产权利和市场力量来积累剩余价值,而不是用政治管理或军事控制的方法来占领领土。

美国学者迈克尔•哈特和意大利学者安东尼奥•内格里合著的《帝国》一书一出版就得到了许多人的关注。这本书受关注的原因在于,该书提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展,出现了一个超越传统民族国家的新型政体,用以维护全球资本主义的经济统治。他把这种新型的政治实体命名为“帝国”,同时兼有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以及罗马帝国的一些特点。他们认为,传统的民族国家是为了服务于那个阶段各民族资本在世界上扩张的需要,但是这些相互独立的民族国家的存在,同时也为资本、商品、货币在全世界的自由流动设立了障碍,从而使一个充分自由、统一的世界市场难以实现。所以,资本的进一步全球化,需要一个超越传统民族国家的新的帝国,它能够穿透民族国家的边界,同时,这个帝国也给予所有被整合进来的国家以平等的权力。这样,在新帝国结构下形成了一个畅通无阻的空间,在其中,自由的、统一的资本主义市场得以实现,而旧的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消失。总之,这个新型的、超越传统民族国家的帝国,是没有边界的,没有权力中心的。美国作为世界秩序的警察,不是为了传统的狭隘的民族国家的利益,而是为了维护帝国的整体利益。

加拿大约克大学著名政治学教授利奥•帕尼奇和萨姆•金丁对于哈特等人在《帝国》一书中的观点撰写了评论,既肯定了《帝国》一书的贡献,同时也指出了其不足。他们认为,《帝国》一书的可贵之处在于:它在新自由主义时期市场压倒国家的伪命题盛行之际,响亮地说出在全球化的今日,国家的作用并没有式微,还应当加强。该书的缺陷在于:首先,在方法论上,该书几乎没有实证材料,是一种理论的堆砌;其二,它所依据的政治经济学基本上还是第二国际、第三国际时期的理论;其三,该书只是抽象地谈论新的帝国主义,对于当代实际存在的帝国并不清楚,没有同现实中美国的全球霸权联系起来。

在对《帝国》一书进行评论后,在2004年的《社会主义年鉴》杂志上,他们发表了《全球资本主义与美利坚帝国》一文。这篇文章在方法论上与古典帝国主义理论在资本主义发展史观和国家观上划清了界线。他们指出,资本自身具有无止境的扩张倾向,这是一回事,但是这种向全球扩张的内在逻辑在实际的历史进程中究竟能否实现则是另一回事。实际的历史进程不仅仅是资本的扩张逻辑在起作用,国家、国际关系等众多历史因素也在起作用,最后的结局有一定的或然性。国家权力的状况在资本扩张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他们进一步指出,古典帝国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缺陷就是,在国家问题上的还原主义和工具主义。尽管资本的扩张是帝国主义的一个重要内容,但是帝国主义并不能简单地还原为资本的扩张。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在概念上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在列宁那里,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是同一个范畴,前者是后者发展的一个阶段,甚至在艾伦•伍德的著作中,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也经常是混用的,资本帝国主义、帝国资本主义这些词经常出现,没有很清楚地把这两个概念界定、区别开来。而在帕尼奇和金丁的文章中,明确地把“资本主义”与“帝国主义”区分为两个不同的范畴。资本主义属于经济和生产关系的领域,帝国主义则已经跨入了国家和国家关系的领域。资本在国际上的竞争,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不平等交换,资本主义各国间的不平衡发展,这些都属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自身各个方面,属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领域。而他们同帝国主义的关系,则必须通过对国家的认识才能理解和把握。在解释国家功能所包含的帝国主义方面时,必须把国家的行政能力以及一个国家的阶级格局、文化传统、军事上的考虑等要素考虑进去。帝国主义是国家的战略和国家的行为,是国家之间的关系和结构。理解帝国主义需要拓展资本主义国家理论,而不能从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理论和经济危机理论中直接推导出来。

在讲完他们的方法论后,帕尼奇和金丁就转入讨论对当今帝国主义的认识。帝国主义列强在经历了所谓的百年(拿破仑战争后到一次大战之前)和平之后,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英国在世界上的旧的领导权的衰退,当时没有一个强大的国家接替,这样,各国民族资本之间激烈的竞争缺乏一个协调机制,最终经济竞争演化为政治冲突和军事对抗,并最终演变为战争。但是,这个空缺由战争本身解决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结果是产生了美国这样一个超级大国,它在全世界驻扎其军事基地,在资本主义体系中占据了无可争议的领导地位。美国国家政权利用战后形成的军事政治权力格局,一方面,美国把传统的列强整合进其主宰的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建立了世界资本主义的政治军事体系;另一方面,又通过一系列重大的经济举措,一步步建立了国际资本主义的经济共同体。这个过程产生了一些重要的结果:首先在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劳资关系问题上,通过所谓的福特主义资本积累方式(大批量的生产和大众消费),把工人阶级纳入了社会消费的基础,成为了实现资本家剩余价值的社会基础,原先消费不足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存在了,这又直接影响到发达国家之间的关系(资本互相渗透,跨国资本自由流动,各国的民族资本很难再用统一的独立的民族资本来刻画,因为其中既有本国的资本,也有其他国家的资本,因此,列国之间的对抗已经被釜底抽薪了)。发达国家与第三世界的关系日益松弛,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

在这种体制下,经过20多年的黄金时期,到20世纪70年代,在新形势下积累了许多新矛盾和新危机。在危机中,美国国家政权通过采纳新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和国家政策,通过充分地释放自发的市场机制的力量,也靠市场的力量击垮了工人阶级的抵抗,这里也有资本的配合。以之建立起一种新的经济社会统治形式,即新自由主义的模式,这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个非常重要的转变,依靠新自由主义,美国率先成功地摆脱了70年代的经济危机,并为其他发达国家树立了一个新自由主义的样板,而且推进了全球化的进程。当然其中也有一些其他因素,美国国家政权通过冷战拖跨了苏联,原苏联计划经济阵营也开始实行新自由主义政策。

“二战” 后的历史表明,当今所谓的全球经济一体化,并非简单地是资本自发运动的产物,它是在美国国家政权所建立的全球军事政治框架内,由美国国家政权所规划、所催生、所建构、所保护、所维系、所调控之下逐渐成长起来的一个全球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美国国家政权在其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没有政治权力结构,跨国公司不可能有今天的发展,因此,全球化决不仅仅是一种经济现象。

帕尼奇和金丁把美国在“二战”后建立的政治、军事、经济全球体系称为非正式的美利坚帝国,因为这个体系美国人自己并不承认是帝国,所以是非传统的帝国主义。美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一般情况下不搞传统的殖民地化,而是把它们作为非正式美利坚帝国要整合的要素。新帝国体系中的成员在形式上仍然有自己的主权,但是同时,这些国家通过正式的条约或各种各样的协议,对全球资本主义秩序承担某种责任,譬如,保护外国资本在本国的投资,允许资本自由流动,对各国资本一视同仁,稳定价格,稳定货币,限制工人反抗资本的斗争等。因此,全球化的结果不是国家式微了,而是加强了。所以新自由主义讲的国家削弱了是一个伪命题。

非正式的美利坚帝国目前的核心任务就是要把全球所有国家都调教到适合于美国这一全球秩序的管理。谁违背就会遭到各种惩罚。当然做到这一点也很困难,因为各国的民族文化、历史、社会力量都很不一样,所以当经济手段达不到目的时,美国越来越依赖超经济的强制手段。美国为了维持它所建立的全球资本主义秩序及其在这一秩序中的霸权地位,通过各种手段干涉他国内政,是当代帝国主义的最主要特点。

四、当代帝国主义理论的几个贡献

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帝国主义理论,上述介绍的各家理论都是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当代帝国主义理论做出它们的一些贡献。把这些理论同古典帝国主义理论简单地比较,可以得到以下几点感受。

第一,当代帝国主义理论在方法论上有突破。古典理论主要是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上对帝国主义问题进行认识,从政治经济学上进行理论推导。当代帝国主义理论在方法论上的一个重大进展,是把国家理论引入帝国主义研究。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被明确区分为两个不同的范畴,前者属于经济领域,后者包括经济领域但同时又上升到国家领域和国家关系领域,所以,当代马克思主义就可以在多维度上把握帝国主义问题,在方法论上超越了古典理论的经济还原论(指所有现象都从生产关系中推导出来)和国家工具论(即简单地把国家看作资本的工具,国家本身没有自主性)。当然在我看来,帕尼奇等人的文章还没有完全摆脱国家工具论。

第二,当代帝国主义理论澄清了许多历史前提,这也是它们的一个贡献。首先,20世纪初,资本主义消费不足造成的资本对外扩张的冲动,在今天已经不存在了。今天的工人阶级不仅是剩余价值生产的来源,而且也是剩余价值实现的社会基础。其次,由于资本积累主要是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进行的,加上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所以,西方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殖民化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已经没有必要了,列强对不发达地区的殖民地化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历史了。再次,“二战”以后,统一的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形成和各国资本之间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渗透,已经使历史上的民族资本概念变得模糊,基于民族资本之上的列强之间的对抗也不存在。另外,20世纪早期,由于大英帝国的衰落而造成国际权力中心的空缺,如今已经被“二战” 后新出现的美利坚帝国的全球经济政治霸权体系所填补,全球资本主义有了国际性的权力中心和协调机制。由于以上基本历史条件的深刻变化,古典帝国主义理论立论的基础在很多方面都不存在了。

第三,当代帝国主义理论对当今帝国主义的特征进行了刻画和探索。当今帝国主义的主要特征是,美国国家政权为了维系全球资本主义秩序和美国的全球霸权,对其他国家的主权,通过各种方式包括战争进行干预,并因此产生了一系列的矛盾和冲突。

  • 转自:环球视野
  • 作者:吕薇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