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出现的脑力劳动无产阶级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发展到资本主义历史阶段的产物,是新科技革命推动下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脑力劳动无产阶级具有无产阶级的全部经济特征和阶级特性,在生产关系中与资产阶级处于对立地位,因而其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也不断向高水平发展。脑力劳动无产阶级代表着无产阶级的发展方向,因而也必将是担负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主体力量。
【关键词】 脑力劳动无产阶级;西方发达国家;资产阶级
【中图分类号】 D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466(2004)06-0037-05
无产阶级是科学社会主义的起始范畴,同时又是一个不断发展着的范畴。19世纪末恩格斯首次提出了,脑力劳动无产阶级时①(P487),它还只是一个科学的预见,而战后或者说世纪中叶以来脑力劳动无产阶级在西方发达国家就变成了客观的存在。如何认识作为无产阶级的脑力劳动无产阶级,既关系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与时俱进,又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与命运,意义十分重大。
一、脑力劳动无产阶级的形成
脑力劳动无产阶级是由脑力劳动者转化而来的,它的前身是脑力劳动者。脑力劳动者最早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时代诞生之时。当人类走出野蛮蒙昧的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以后,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出现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一小部分人不再直接参加社会物质生产劳动,而专门从事自然、社会、宗教等问题的思考和文学艺术的创作,这部分人就是历史上第一批脑力劳动者。
在前资本主义时代,虽然也有少量奴隶和农民身分的脑力劳动者,但脑力劳动者的主要部分居于社会上层,属于统治阶级一方。到了资本主义时代,脑力劳动者的社会地位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方面,过去被人尊敬的医生、律师、牧师等变成了为挣得薪金而受雇的雇佣劳动者,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的那样:“资产阶级抹去了一切向来受人尊崇和令人敬畏的职业的神圣光环。它把医生、律师、教士、诗人和学者变成了它出钱招雇的雇佣劳动者。”②(P275)另一方面,从事科学技术的劳动者第一次开始较大规模地为直接生产过程服务。在此过程中,产生了一个由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职员等组成的受雇佣脑力劳动者队伍。1851年英国企业的受雇职员约七八万人,1870年美国受雇的白领阶层约七十五万人。但总的来说,19世纪末以前,受雇佣脑力劳动者人数还不多,除了人数不多的在资本主义企业内部从事经营管理活动的资本家和为他们服务的脑力劳动者及资产阶级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外,这一时期的脑力劳动者的大多数是自由职业者,也就是米尔斯称之的,旧中间阶级,的传统中间阶级。
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垄断资本主义。工业、交通、金融、商业等领域的垄断组织开始大量雇佣管理人员、办公室人员和职员从事行政管理、销售、财务等工作,原先处于中间地位的自由职业者逐渐丧失了独立地位,大批地转化成了雇佣劳动者。但与无产阶级相比,他们的社会地位又明显优越,收入明显丰厚。以英国为例,1913—1914年,若以就业者的平均收入为100,则普通职员为122,专业技术人员为405。1935—1936年的数字分别为100,119,291。较好的待遇加上还带有浓厚的自由职业者共有的思想意识,所以他们还不是完全的无产阶级,仍处在一种过渡状态。恩格斯晚年曾对资本主义企业作过分析,认为资本家开始脱离生产经营领域,成为多余的阶级,实际上管理、维持企业正常运行的是高级职员,这些高级职员,“实际上地位相当于位置较高和待遇较好的工人”③(P316)这表明恩格斯已经看到受雇佣脑力劳动者的演化方向是无产阶级。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席卷全球的新科技革命对西方社会发生了巨大影响。新科技革命就其本质而言,是一场生产力的巨大变革,给社会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带来了剧烈变化。正是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劳动力和资本密集型的传统产业逐渐衰落,知识技术密集型的新兴产业逐渐崛起。以农业和工业为主的第一、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被以服务业、信息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所取代,而第三产业主要是从事非物质生产的服务劳动,劳动者也大多是脑力劳动者。美国学者罗伯特·赖克通过对美国劳工中常规生产人员、直接服务人员和符号分析人员的考察,揭示了这三大类人员在就业中的变动趋势是常规生产人员大幅度下降,直接服务人员也缓慢下降,而符号分析人员比例却在上升。到90年代,主要发达国家的非农业就业人口中的服务业从业人员所占的比例是:美国75%,英国70.4%,法国69.4%,德国58.5%,日本64.2%;与制造业从业人员之比分别是3.0:1,2.4:1,2.3:1,1.4:1,1.8:1。可见,现今发达国家的服务业从业人员远远超过制造业从业人员。战后五十多年以来,在这些新兴产业中,脑力劳动者越来越多地取代了过去的体力劳动者,成为生产的主要承担者。资产阶级也越来越多地将他们看作是剥削的对象。这些脑力劳动者一方面满足了现代生产力运行对人的要求,从而推动了现代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又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他们还必须通过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现代生产力结合,因而他们大多数就成为被剥削的雇佣脑力劳动者,即脑力劳动无产阶级。从经济地位上看,由于教育的发展和脑力劳动价值的贬值,由于后备军队伍的扩大和竞争的加剧,他们在生产生活方面的优越地位也丧失了。他们与广大产业工人已无本质区别,最终演化为与产业工人差不多的无产阶级。这样,随着战后新科技革命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变化,大部分脑力劳动者向无产阶级的转化就基本完成。与此同时,由于战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一步向社会渗透,原来可以为脑力劳动者提供独立地位的各个社会领域都充斥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这些领域的脑力劳动者也无产阶级化了。
此外,这次新科技革命的兴起和发展也使生产力呈现出了科学——技术——生产——管理一体化的趋势,这一趋势推动了无产阶级向脑力劳动者方向发展。新科技革命的到来,把科学与技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并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使生产过程发生了重大变化。过去的生产过程表现为劳动者直接作用于劳动对象的加工过程,而通过科技革命所形成的现代自动化生产体系,人们可以集中到加工过程前的科研、实验、试制、编程和加工过程后的服务、推销、财会等活动中去;体现在就业结构上,就是资本主义企业中的白领工人迅速增加,而生产流水线上的蓝领工人急剧减少。同时,现代化的大生产又离不开现代化的管理。马克思指出,“一切规模较大的直接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一个单独的提琴手是自己指挥自己,一个乐队就需要一个乐队指挥。”④(P367)管理的兴起与科技进步和大生产崛起是一致的。生产规模的扩大,组织结构的复杂化,劳动分工的进一步深化,使管理问题也日益重要。管理本身是一种文化、一种艺术,也是一种技术、一种科学。现代化的管理本身就是一种科学的运用,只有按科学的方法才能使现代生产力以最佳的方式组合起来,取得最大效益。正是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实现了科学——技术——生产——管理一体化。作为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的无产阶级,也必须与这一过程相适应,才能在科学、技术、生产、管理的各个环节站住脚跟,并生存下来。所以,新科技革命的发展,要求无产阶级知识化,成为脑力劳动无产阶级。
概括地说,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脑力劳动者的无产阶级化和无产阶级的脑力劳动化,一个不同于传统的以体力劳动为主的产业工人的脑力劳动无产阶级逐渐出现在西方发达国家。作为一支庞大的阶级力量,脑力劳动无产阶级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分工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的必然产物,是新科技革命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正如17—18世纪产业革命造就了产业无产阶级队伍一样,20世纪中叶的新科技革命造就了脑力劳动无产阶级队伍。
二、脑力劳动无产阶级的经济分析
当代发达国家中占脑力劳动者大多数的受雇佣的中下层脑力劳动者是脑力劳动无产阶级。之所以称其为脑力劳动无产阶级,是因为他们除了以脑力劳动为主要劳动形式之外,还具有无产阶级的经济特征。
(一)不占有生产资料
恩格斯指出:“无产阶级是指没有自己的生产资料,因而不得不靠出卖劳动力来维持生活的现代雇佣工人阶级。”②(P272)这一规定同样适合于脑力劳动无产阶级。虽然很多发达国家在战后推行过“资本所有权分散化运动”,即所谓人民资本主义,但生产资料的真正所有者仍然是少数大资本家。对于一般脑力劳动者而言,其股票数额有限,股权分散,不起支配作用,即使拥有一定数额的股票,也没有真实的所有权,其持股仅仅是一种储蓄或投资的手段,并不能以此作为资本投入再生产,因而,不可能成为真正的股东,有人认为。他们拥有知识,并把他们的知识也看作是一种财产或者资本,这种观点混淆了劳动的主观条件与劳动的客观条件,劳动的主观条件即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毫无疑问,脑力劳动者所拥有的知识是劳动能力的组成部分,正如体力劳动者拥有体力一样,如果知识能够成为脑力劳动者的财产,那么力气岂不也成了体力劳动者的财产了吗?劳动的客观条件是生产资料,是劳动能力得以实现的客观物质前提。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脑力劳动无产阶级所掌握的知识是其劳动力的组成部分,是劳动的主观条件,而资产阶级则拥有生产资料这一劳动的客观条件,资产阶级正是利用它来剥削无产者,包括脑力劳动无产阶级。劳动力与生产资料、劳动的主观条件与客观条件的对立反映了两大阶级之间的对立。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指出,决不能把劳动能力说成是财产或资本,“把劳动能力称作工人的资本,······这是无稽之谈。”⑤(P113)事实上,脑力劳动者因受教育而内化于自身的知识和技能属于劳动的范畴,而非资本的范畴,这些知识凝聚于劳动力之中,脑力劳动者不会因为拥有知识而不受雇于他人,更不能凭借这种知识而雇佣他人。
(二)不得不出卖劳动力
劳动是一定体力和脑力的支出,脑力劳动无产阶级向资本家出卖的主要是脑力,有人认为无产阶级只能由体力劳动者构成,脑力劳动总是与无产阶级无缘的。这种观点混淆了劳动具体形式的差别与阶级的区分。诚然,历史上脑力劳动曾作为统治阶级的劳动方式而存在,但在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一样,都是劳动阶级的劳动方式,虽然这两种劳动方式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职业差别,但决不是划分阶级的依据,马克思认为所谓劳动能力是“体力和智力的总和”。⑥(P190)可见,马克思讲的无产阶级不是排斥而正是包括了靠出卖脑力为生的雇佣劳动者,发达国家的脑力劳动无产阶级虽然有一定知识,却丧失了实现劳动力的客观条件,只好出卖自己的脑力而受雇于各种资产阶级的机构。对当代无产阶级的理解,不仅要破除只有体力劳动才是劳动,体力受雇佣者才是工人的陈旧偏见,而且需要从总体工人的角度去认识无产阶级。马克思说:“随着劳动过程本身的协作性质的发展,生产劳动和它的承担者即生产工人的概念也必然扩大,为了从事生产劳动,现在不一定要亲自动手;只要成为总体工人的一个器官,完成它所谓的某一种职能就够了。”⑥(P556)现代社会分工的深化,越来越多的劳动者不直接操纵生产机器,不直接在生产领域工作,不直接生产劳动产品,然而他们的劳动却是整个劳动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特别是那些高科技企业,研究开发工作是生产的核心工作,比直接生产产品的操作更关键。在现代技术发展中,过去的体力劳动逐步为机器所代替,直接从事生产的制造业人员比例越来越低。在总体劳动中,现在脑力劳动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总就业人员中,从事服务业的人员比例越来越大,劳动从体力劳动向脑力劳动转移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客观规律,总体工人从体力劳动者为主向脑力劳动者为主转移也是必然趋势。
(三)在劳动组织中处于被统治或服从地位
脑力劳动无产阶级在生产过程中没有实际的支配权和控制权,只能起到执行资本家及其高级管理人员意志的作用,多数中下层管理人员谈不上参与决策,仅仅是普通雇员,接受上层领导,各种专业技术人员,如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统计员等,均只能在其职务范围内活动,完全听命于上级人员的指挥。以工程师为例,昔日在工厂里发号施令的工程师如今已经失去了对他们个人工作的控制和对自己命运的掌握,失去了对他们所实施事情的决策权,已经变成一种无权的职业,至于广大的办事员、办公室人员、普通文职人员等,由于办公自动化的引入,其劳动变得近似工厂工人的流水线作业,显然他们处在更加无权的地位,其劳动与统治更是毫不相干。有人认为,脑力劳动是一种统治的劳动,脑力劳动者是社会、国家或企业的统治人员,这种观点混淆了统治和管理两个不同的概念,当代发达国家,分工越来越细,管理工作越来越复杂,管理权和统治权也相对分离。在生产领域,就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的相对分离,经营权日益由专业人员承担,脑力劳动者虽然担负起了管理的主要任务,但他们拥有的是管理权而不是统治权,企业的最终权力掌握在所有者手中,资产阶级决不会放弃自己的统治权,也不会让脑力劳动者分离其统治权。
(四)工资是劳动力价值的转化形态
脑力劳动无产阶级不占有生产资料,靠出卖脑力劳动力为生,这就决定了它所得到的是工资,或者说是劳动力价值的转化形态。它是由生产和再生产这种劳动力的费用决定的,由于生产和再生产各种劳动力的费用不同,劳动者之间的工资水平也就不同。有人仅仅看到了这种收入上存在量的差别的表象,并据此把拥有高于体力劳动工人工资的脑力劳动者归为中间阶级,而把体力劳动工人归于下层阶级。这种观点实际上是不问收入的来源,而仅仅把收入的数量差别看成了区分阶级的基本标志,这是不正确的。马克思认为,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收入的水平,而在于收入的来源及其构成,具体地说,也就是要看收入是来源于资本还是劳动,收入构成中是以资本收入为主,还是以劳动收入为主。而且,马克思也坚决反对用钱包大小的差别来代替阶级的差别,他指出:“钱包的大小纯粹是数量上的差别,它可以尽情唆使同一阶级的两人互相反对。”⑦(P343)诚然,发达国家受雇佣脑力劳动者与受雇佣体力劳动者在收入上是有差别的,如前文所引数据,无论是工程师、科研人员、医生等专业技术人员,还是办公室人员、普通文职人员、销售人员等职员的收入都高于劳动者收入的平均数,但这种差别反映的只是再生产劳动力费用的差别,仅仅是劳动力价值的差别。某一劳动力受教育的年限较多,再生产它的费用较高,其价值及其货币表现工资也自然较高。可见,受雇佣脑力劳动者的收入较高,原因在于其再生产的费用较高,他们与体力劳动者收入上的差别仅仅是阶级内部的差别,而非阶级之间的差别。
(五)创造剩余价值,受资本家剥削
在物质生产领域,受雇佣的产品研制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生产管理人员作为“总体工人”的组成部分,直接或间接地创造了剩余价值。他们尽管没有直接利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但是他们是总体工人的一个器官,他们的劳动能力同样汇集于产品之中,他们同样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他们从事的同样是生产劳动。马克思说:“从资本主义生产的意义上说,生产劳动是这样一种雇佣劳动,它同资本的可变部分(花在工资上的那部分资本)相交换,不仅把这部分资本(也就是自己劳动能力的价值)再生产出来,而且,除此之外,还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⑧(P142)如果说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生产价值和剩余价值还好理解的话,那么如何看待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劳动呢?马克思认为,受雇佣的文化艺术工作者、新闻工作者、非生产性行政人员等,虽然没有直接创造剩余价值,但是他们都在社会范围内为资本家实现了剩余价值。他们的劳动也是为资本增殖服务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从事的也是生产性劳动。⑧(P148,442—443)其劳动也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他们在必要劳动时间内再生产出劳动力价值,在剩余劳动时间内为资本家实现剩余价值。他们也在进行生产和增殖资本,是受资本家剥削的无产阶级。
在战后发达国家,存在着很多这样没有生产资料,靠出卖脑力劳动力维持生活,使资本增殖的雇佣劳动者。根据以上分析,无论从生产关系的几个基本方面看,还是从创造剩余价值这个实质问题看,他们都符合无产阶级的条件,属于无产阶级的范畴。从劳动方式上看,他们与体力劳动者又不相同,所以是脑力劳动无产阶级。他们占发达国家脑力劳动者的60%—70%,是脑力劳动者的多数。
三、脑力劳动无产阶级的政治斗争及其未来发展
作为脑力劳动无产阶级的前身,脑力劳动者反对资本主义的斗争可以追溯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18世纪以后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随着脑力劳动者的大多数逐渐向雇佣劳动者转化,他们反对资本主义的斗争也得到了最初的发展。一方面,一系列职员工会或类似工会的组织纷纷建立,另一方面,一部分雇佣脑力劳动者参加了罢工斗争。但总的来看,这一时期的脑力劳动者还处在中间阶级或向无产阶级的过渡阶段,思想意识上倾向于资产阶级,政治上热衷于保守主义,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也就软弱无力。他们反对资本主义斗争的目的也不像产业工人那样是消灭资本主义,而是利用反对资本主义的斗争来维护其日益衰败的中间阶级的地位,维护其原有的社会形象。英国研究白领阶层的作者凯利说:“这一时期英国职员的工会斗争缺乏战斗性,这是当时他们与体力工人的重大差别。”⑨(P97)只是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受雇佣脑力劳动者完成了无产阶级化的过程,他们在生产关系中与资产阶级处于直接对立的状态时,也即伴随着其阶级地位的变化,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才真正发展起来。
(一)有组织的力量越来越大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脑力劳动无产阶级纷纷起来进行集体斗争,并形成了一股世界性潮流,这从其工会组织的发展和工会力量的壮大上可以看出来。英国脑力劳动无产阶级加入工会的人数由40年代的160多万上升到70年代末的500多万。美国同期的数字分别为150万和600万。法国、意大利、瑞典等国的白领工会也得到迅速发展,不仅人数增多,而且脑力劳动者工会会员密度(指会员与全体同类雇员之比)也上升得很快。英国白领会员密度由30年代的21.2%上升到1978年的44%,同时期美国白领会员的密度增长了近3倍。尽管80年代以来的资产阶级政府对工会运动采取了高压政策,但脑力劳动者积极参加和组织工会的运动仍持续不断。在瑞典,目前有三个全国性的总工会,其中有两个是脑力劳动无产阶级的工会组织,它们是瑞典职员总工会和专业雇员联合会。瑞典职员总工会共有130万会员,包括了75%的白领职员,而且有着比较雄厚的经济实力,拥有40多亿克朗的储备金;瑞典专业雇员联合会有39万会员,主要是大学教授、医生、高级管理人员等。这些工会组织在西方国家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是资产阶级必须认真对待的政治势力。
(二)战斗力大大加强
过去脑力劳动无产阶级参加罢工斗争是十分罕见的,在战后逐渐变得习以为常了,他们普遍采用罢工这种激进的手段与资产阶级进行斗争。根据20世纪70年代对意大利的抽样调查,77%的白领雇员主张采用罢工手段,75%的白领雇员参加了各类罢工。⑩(P104,177)技术人员、专业人员过去一向是安分守己的,但是,战后以来,他们也走出实验室、办公室和书斋,积极参加罢工斗争。20世纪60年代末法国工程技术人员的罢工斗争成为当时法国罢工运动的基础;70年代初期至中期英国大批受雇科学家为争取提高薪金而组织了多种形式的罢工;80年代美国机场塔台指挥人员的罢工震撼了整个美国。进入20世纪90年代,脑力劳动无产阶级又进一步加强了罢工斗争的组织性和影响力,1994年,意大利先后有包括大量脑力劳动者在内的300万人参加了80多次罢工,并于1994年11月12日使意大利全国公共服务部门全部瘫痪。1995年10月,法国有500万公务员和企业职工举行罢工,随后,大学生、交通运输部门的工人和职员也开始罢工,使全国铁路、公路、航空、邮政、电力、金融等行业受到严重打击,公交瘫痪,这些都充分显示了脑力劳动无产阶级的战斗性。
(三)目标更高,范围更广
尽管要求增加工资、提高福利、保证就业安全等仍然是脑力劳动无产阶级斗争的重要内容,但他们已不满足于此。与脑力劳动无产阶级的特点相适应,他们开始由过去单纯要求改善物质生活转向精神理智的方面,而且他们还提出了参与企业和社会生活管理方面的要求。在美国,以工厂管理制度改革为目的的罢工次数占总罢工次数的比例以及参加人数占总罢工人数的比例呈上升趋势。其他国家也有类似情况。如法国、意大利的脑力劳动雇员都要求掌握参与生产、交换、分配等方面的权力,甚至要求参与公司的发展规划。值得注意的是,脑力劳动无产阶级的斗争越来越向国际性罢工的方向发展,矛头直指一些大的跨国公司和国际垄断组织,有时一次罢工就波及大洋两岸的许多国家,形成了国际性斗争。此外,作为有较高知识水平的社会阶级,脑力劳动无产阶级还关心社会和世界的发展,反对环境污染,反对军备竞赛,反对种族歧视,反对侵犯人权,这些都构成了他们反对资本主义的内容。
战后风起云涌的脑力劳动无产阶级反对资本主义的斗争,根源于他们无产阶级的阶级属性,表明他们与其他无产阶级成员的阶级地位的一致性,他们与体力劳动工人一样,有着反对资本主义的共同利益要求。马克思恩格斯在一百多年前分析产业工人阶级时曾说:“只有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其余的阶级都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而日趋没落和灭亡,无产阶级却是大工业本身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认为无产阶级具有远大前途,是因为它与先进的生产力相联系。新科技革命后,大机器工业已不能代表先进生产力,与之相联系的产业工人阶级不再是无产阶级发展的方向,而要向脑力劳动无产阶级转化和融合。与先进的科学技术相联系的脑力劳动无产阶级无疑代表无产阶级的未来发展方向,具有远大前途。他们知识水平高,活动范围广,不仅存在于物质生产领域,而且存在于非物质生产领域。不仅推动着现代生产力的运行,而且推动着全社会的运行,其活动范围涉及生产、流通、文化、教育、服务、管理等各个领域,他们一旦起来从事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那么他们对资本主义的震撼将是不可估量的,正如19世纪30—40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产业无产阶级独立登上政治舞台一样,战后以来,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脑力劳动雇员风起云涌的斗争标志着脑力劳动无产阶级已与体力工人并肩战斗在政治舞台上了。
脑力劳动无产阶级的出现使无产阶级发展成为一个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知识和技术水平的阶级。无产阶级队伍由以体力劳动工人为主发展为包括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两支基本力量的队伍,进一步向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结合并以脑力劳动为主的方向转化,这无疑是历史的进步。从发展趋势来看,脑力劳动无产阶级将成为整个无产阶级队伍的主体力量,因而也是担负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主体力量,完全有能力在经济发达国家充当领导阶级。一旦它掌握了政权,则新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将会比落后国家顺利得多。随着新科技革命的深入,脑力劳动无产阶级也将进一步发展,未来世界将是脑力劳动无产阶级的世界,脑力劳动无产阶级必将实现解放全人类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④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一分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⑨(英)凯利.白领无产阶级【M】. 伦敦:特莱杰和基根·保罗有限公司. 1980.
⑩(英)洛·比尔.抗议与参加【M】. 剑桥:剑桥大学出版社. 1978.
- 作者:刘保国(1967-)男,湖北仙桃人,长沙理工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和当代国外社会主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