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诗歌》2号:工人文学无疑已经存在

卷首语

1931年,在纪念左联五烈士的《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中,鲁迅写道:

“我们的劳苦大众历来只被最剧烈的压迫和榨取,连识字教育的布施也得不到,惟有默默地身受着宰割和灭亡……智识的青年们意识到自己的前驱的使命,便首先发出战叫。这战叫和劳苦大众自己的反叛的叫声一样地使统治者恐怖,走狗的文人即群起进攻……我们的同志的血,已经证明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革命的劳苦大众是在受一样的压迫,一样的残杀,作一样的战斗,有一样的运命,是革命的劳苦大众的文学。”

Read more   08/22/2009 posted in  革命文艺

新视野中的“延安文艺”——青年学者三人谈

信史的力量:《延安文艺史》读后

郝庆军

翻开《延安文艺史》,我急不可耐地读关于王实味的那一章。我心里有一种期许:希望能看到一些新鲜的、有益的东西,比如稀有的史料,比如不同的观点,或者某种公正的评价。

在现代文学研究领域,就我个人专业阅读而言,王实味已经变成了一个符号化了的、无限放大了的人物。许多学者对他之所以很感兴趣,并不是因其本人文学成就如何了得,也不是他在文学史上占有多么重要的位置,而是因为他在延安时期的政治遭际,因为他的身上能生发出许多反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理念,还因为王实味在延安文学中的异质性存在,会勾连出许许多多可以谈论的话题。而关于王实味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关于他的被批判、被关押、被杀的真实材料很少去下功夫搜罗和辨析。甚至一些基本事实都未搞懂,一些学者就急于下结论、发议论。所以,在我看到的许多关于王实味的研究文章中,王实味本人实际是面目模糊,甚至很不真实的。

Read more   08/01/2009 posted in  革命文艺

《潜伏》:危机和腐败时代的信仰之路

危机和腐败时代的信仰之路

  • 何吉贤
  • 来源:《文艺理论与批评》2009年第3期

余则成是一个有报国热情的爱国青年,像那个时代的大多数爱国青年一样,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被裹挟进了救国的热潮中。一个有报国热情、有正义感的爱国青年,在那样的时代,大体也只能有两种选择:一是献身救国,进入国家机器,同时在个人的操守上又洁身自好。另一种当然是“寻找光明”,“投奔延安”。前者是一个矛盾的选择,因为“在黑夜中梦想着光”的人,很难不将民族的危亡嫁接到对内政腐败的“愤懑和失望”中,并进而转化为继续“梦想着光”的动力。因此在历史的展示中,前一种选择常常最后会通往后一种选择。当然,后一种选择也并不是终结,这是后话。

Read more   07/16/2009 posted in  史海沉钩 革命文艺

《冰山上的来客》电影赏析

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色彩,是浪漫主义和写实主义的唯美结合之作,高山雪原上盛开的雪莲是神圣而纯洁的,象征着阿米尔和古兰丹姆浪漫的爱情,人们第一次了解到原来爱情可以如此美妙,在过去政治第一的特定历史背景下,勇于冒着风险去做这样大胆尝试,对于编创人员来说确实需要一种胆量,正是这些电影人呕心沥血的奉献,才使之在中国影坛流行四十年仍不衰。

Read more   07/15/2009 posted in  革命文艺

20世纪美国左翼文学思潮研究综述

在全球化大背景下,自由资本主义的发展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全球化需要自由市场的统一,需要输出一些超现代的美国银行体系,使经济的泡沫成份越来越重;另一方面随着跨国公司的兴起,造成发达国家工人失业,贫富差距拉大。与此同时,资本主义消费观念无孔不入,后殖民政治四处扩张,民族主义也反弹高涨,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人们逐渐认识到“意识形态的终结”与“历史的终结”都是错误的。当前的金融危机再次证明了新保守主义的破产,也说明世界应当以全局观和多样化结构为基础进行彻底的经济改革,而不是继续支持一个老化的体系。在这种情况下,国外知识分子重新挖掘历史资源,反思现实社会问题,使左翼思潮再次迭起。

Read more   06/19/2009 posted in  革命文艺

人间正道是沧桑――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7周年

2009年的中国文化界和文艺界,正在发生着悄然、深刻而重大的变化。

在一篇题为《电视剧终于更好看了》的长篇报道中,一位年轻记者这样写到: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年轻人甚至是刻意地回避着理想、崇高、执着、坚忍这些“重”的词语,不过,这一状况正在发生改变。最近一段时间,数量庞大的青年观众在着迷于一个上世纪40年代的故事(电视剧《潜伏》),男女主角竟然没有通过缠绵悱恻,却表现了荡气回肠的爱情,当这两个人严肃地说出:“我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时候,你觉得那真是崇高的;男主角大概有好几分钟的画面不断颂读《为人民服务》中的大段语录:“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你也泪如雨下,觉得自己会被深深感动[1]。

Read more   06/03/2009 posted in  革命文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