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思思
宣言发表于1848年,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写的党纲,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列宁说:“这部著作极其透彻鲜明地叙述了新的世界观,叙述了包括社会生活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叙述了辩证法这一最全面最深刻的发展学说,叙述了关于阶级斗争、关于共产主义新社会的创造者无产阶级所负的世界历史革命的学说。”因此它也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第一次完整系统的阐述。
这个时候英国已经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出现了工业革命,完成了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治领导权。法国在1789年爆发了大革命。在大革命失败后,1830年又出现了七月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统治。在德国也很大程度上消灭了封建残余,实现了资产阶级统治。另一方面,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从幕后走到了台前。如 1831年、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1837年的英国宪章运动,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法国爆发了二月革命,很快德国意大利都爆发了革命。这场革命很像几年前的“阿拉伯之春”,革命迅速推翻了各国的专制统治,但是又迅速失败了。
共产主义者同盟是19世纪30年在德国参加民主运动的流亡者到了巴黎之后组建的组织。这个组织最开始叫做“流亡者同盟”。“流亡者同盟”鱼龙混杂,其中有一些偏自由派的人,还有一些信奉革命民主主义的,还有一些共产主义者。后来“流亡者同盟”中的激进派,其中多数是无产阶级,就组成了正义者同盟。正义者同盟信奉巴贝夫主义,布朗基主义,还有魏特林,蒲鲁东的思想。正义者同盟还在1839年参加了由布朗基主义指导下四季社领导的起义,起义失败后,很多盟员流亡英国,很多到了伦敦。恩格斯在伦敦就认识了好几个盟员。在伦敦的同盟成员组成了一个公开的组织“德意志工人教育协会”,这个协会一直存活到19世纪90年代。
19世纪40年代,一些流亡的同盟的成员回到巴黎,重新组建了同盟。这是同盟中多了许多周边国家的成员,就不再是局限于德国国内的组织了。马克思恩格斯长期跟这个组织保持着联系,但由于思想上的不一致,他们一直没有加入同盟。同盟的主导思想是一种原始的,粗糙的,平均主义的共产主义思想。但到了1847年,马克思恩格斯已经有了新的共产主义思想,他们认为有必要加入同盟去改造这个同盟。1847年6月2日到9日在伦敦秘密举行第一次同盟大会,建立共产者同盟,帮助同盟改组了组织,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拟定了新的章程。章程里就明确提出,同盟的目的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统治,消灭私有制。
恩格斯在1847年11月按照同盟原有纲领《共产主义问答》的形式起草了纲领草案《共产主义原理》。不过恩格斯对此不满意,认为应该抛弃问答形式,以宣言的形式来起草纲领。1847年的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了新的章程。马克思在大会上捍卫了他和恩格斯的新理论。最后大会委托马克思和恩格斯起草宣言。当年12月至次年1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创作了《共产党宣言》。就在宣言出版前后的2月22日,法国爆发二月革命。3月,奥地利、德国、意大利等国几乎同时爆发革命。3月下旬,马克思恩格斯在巴黎拟定了纲领性文件《共产党在德国的要求》。中央委员会签署这份文件,发给返回德国的同盟盟员。
当年,几百名盟员返回德国参加革命。马克思和恩格斯也返回德国,创办民主派中无产阶级的机关报《新莱茵报》。报纸断断续续发行一年,非常成功,到结束时已经接近主流报刊的发行量。最后一期用红色字体印刷,发行了2万份,首页上写着编辑部给科伦工人的话:“无论何时何地,他们的最后一句话始终将是:工人阶级的解放。”
欧洲革命失败后,许多民主派社会主义者都期望再次实现欧洲革命。马克思恩格斯则认为革命没有那么快到来,因为造成1848年革命的是1847年的经济危机,而到了1850年,资本主义经济已经走出危机开始高涨,而“在这种普遍繁荣的情况下,即在资产阶级社会的生产力正以在资产阶级关系范围内一般可能的速度蓬勃发展的时候,还谈不到什么真正的革命。只有在现代生产力和资产阶级的生产形式这两个要素互相发生矛盾的时候,这种革命才有可能。”(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1850年9月,同盟开始分裂,马克思逐渐淡出政治活动,退回书房潜心经济学研究。1851年,德国大范围逮捕共产党人。1852年,科伦共产党人案判决后,共产主义者同盟就解散了。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这三部分最后都融合到了《共产党宣言》中。宣言1848年出版,第一次出版有德文版,法文版和瑞典文版,1850年一个英文版面世。之后的半个世纪,宣言被翻译成俄文、丹麦文、西班牙文、波兰文、意大利文等欧洲多种文字。到现在,宣言已经被翻译为200多种语言的文字,出版了一千多次,是使用最广的社会政治文献。
200年前的宣言是不是已经过时了
有人会产生这样的怀疑,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写的“共产党宣言”在今天还适用吗?马克思那个时代没有大工业,没有高铁,没有互联网,那马克思的著作还能适应现代的社会吗?我们能够通过读马列主义经典找到认识这个世界的钥匙吗?
其实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就是灵活的,就是跟时代相结合的。恩格斯也不是一个教条主义者,他在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就提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某些地方本来可以作一些修改。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所以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没有特别的意义。如果是在今天,这一段在许多方面都会有不同的写法了。”后来巴黎公社的实践就证明,工人阶级并不能通过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工人阶级在夺权之后要通过改造现有的国家政权才能获得解放。但是当今社会的基本矛盾,基本结构,基本的阶级关系与宣言中阐述的社会都没有发生变化,因此宣言中的基本原理还是适用的。
1883年,马克思已经去世。恩格斯在1883版德文序言中称,宣言的核心原理是历史唯物主义:“《宣言》中始终贯彻的基本思想,即: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因此(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上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而这个斗争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就不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下解放出来。”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极其精炼的表述。
宣言的销售量还与工人运动水平和工业发展紧密相关。工人运动高涨的时候,宣言也流行;工人运动退潮的时候,宣言也销声匿迹。1890年德文版序言中写到:“它(共产党宣言)出现的时候曾受到当时人数尚少的科学社会主义先锋队的热烈欢迎(第一篇序言里提到的那些译本便可以证明这一点),但是不久它就被那随着1848年6月巴黎工人失败而抬起头来的反动势力排挤到后台去了。” 而到了1864年,第一国际成立,宣言又重新出现了各种译本。在中国也是同样,在毛泽东时代,宣言以及各种马列主义文献是当时的有志青年争相学习的著作。上世纪70年代后,随着革命的历史性的失败,整个社会彻底地抛弃了马克思主义。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以及21世纪初,由于下岗工人的斗争以及21世纪初沿海地区新工人的自发斗争的出现,大家才开始重新学习马克思主义。
1892年波兰版序言中称,工业越发展的地区,共产党宣言的销量越高。“近来《宣言》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测量欧洲大陆大工业发展的一种尺度。某一国家的大工业越发展,该国工人想要弄清他们作为工人阶级在有产阶级面前所处地位的愿望也就越强烈,工人中间的社会主义运动也就越扩大,对《宣言》的需求也就越增长。这样,根据《宣言》用某国文字发行的份数,不仅可以相当准确地判断该国工人运动状况,而且可以相当准确地判断该国大工业发展的程度。”
跨越卡夫丁峡谷
俄国民粹派在四五十年代受到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信奉公有制,信奉社会主义,但他们发现欧洲闻不到一点点社会主义的味道。相反,俄国的农村公社还有保留着原始的公有制,而俄国工人数量又很少,所以民粹派认为俄国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力量在农村,民粹派的主要社会实践也是到农村中发动农民去革命。因此民粹派也被称为农村社会主义者。
但民粹派的革命遭到了一系列失败。在19世纪80年代初,有一批包括普列汉诺夫、查苏利奇在内的民粹派分子,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他们给马克思写信,问俄国的农村公社可不可以成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俄国是不是要走农村的公社解体,发展资本主义,遭遇资本主义的危机灾难,然后才达到社会主义的道路?有没有一种跨越式发展的可能?马克思对于这个问题也在宣言的1890年德文版序言中作了说明:“假如俄国革命将成为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号而双方互相补充的话,那末现今的俄国公共所有制便能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
恩格斯提到;“当西欧人民的无产阶级取得胜利和生产资料转归公有之后,那些刚刚踏上资本主义生产道路而仍然保全了氏族制度或氏族制度残余的国家,可以利用这些公社所有制的残余和与之相适应的人民风尚作为强大的手段,来大大缩短自己向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过程,并可以避免我们在西欧开辟道路时所不得不经历的大部分苦难和斗争。”(《“论俄国的社会问题”跋 》)这种设想被中国历史证明了。中国建国前,在中国有些少数民族地区就保留着原始的公有制,革命过后自然转化到公有制的公社制度。改革开放后开始搞私有制,把少数民族公有的地分了,少数民族地区的村民不习惯私有制的生产方式,生产力反而不如毛泽东时代。
但恩格斯认为只有俄国革命成功使得西欧革命成功,在欧洲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后,西欧再将先进的工业生产输入俄国,俄国才可能将原始的公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的公有制,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对俄国的公社进行这种改造的首创因素只能来自西方的工业无产阶级,而不是来自公社本身。西欧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胜利以及与之俱来的以公共管理的生产代替资本主义生产,这就是俄国公社上升到同样的发展阶段所必需的先决条件。”(《“论俄国的社会问题”跋 》)但后来的历史表明,俄国率先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苏联后,欧洲的革命迟迟没有成功。苏联独立发展起来了本国的工业生产,一定程度上建立了公有制的制度。
民族独立,应当支持还是反对
1892年波兰文序言中还提到波兰的民族独立问题:“一个独立强盛的波兰的复兴是一件不仅关系到波兰人而且关系到我们大家的事情。欧洲各民族的真诚的国际合作,只有当每个民族在自已家里完全自主的时候才能实现。”“波兰贵族既没有能够保持住波兰独立,也没有能够重新争得波兰独立;在资产阶级看来,波兰独立在今天至少是一件无关痛痒的事情。然而这种独立却是实现欧洲各民族和谐的合作所必需的。这种独立只有年轻的波兰无产阶级才能争得,而且在波兰无产阶级手里会很好地保持住。因为欧洲所有其余各国工人都像波兰工人本身一样需要波兰的独立。”
共产主义者支持被压迫民族的斗争,不仅仅是因为共产主义者要和所有的被压迫者站在一起,要支持所有人的平等。更是由于如果没有各民族的平等,无产阶级的国际联合是不可能实现的。没有民族独立,人们就会陷入民族斗争的框架中跳不出来。只要一个民族还受到其他民族的压迫,那么这个民族的首要矛盾就是民族矛盾而不可能是阶级矛盾。
1893年意大利文版序言中,也谈到了如何看待被压迫民族的斗争的问题。“1848年革命(意大利和德国的民族独立运动)虽然不是社会主义革命,但它毕竟为社会主义革命扫清了道路,为这个革命准备了基础……不恢复每个民族的独立和统一,那就既不可能有无产阶级的国际联合,也不可能有各民族为达到共同目的而必须实行和睦的与自觉的合作。”
我们现在看台湾的情况就是这样,蓝绿之争掩盖了阶级矛盾,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被说成是反对大陆的斗争,反中掩盖了反资。如果我们要实现社会主义,就必须支持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即使世界各国都实现了无产阶级专政,但是如果还存在民族之间的压迫与被压迫,那么这些国家都无法实现社会主义。
为什么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共产党宣言第一章第一句话:“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什么是阶级?“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领得自己所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伟大的创举》, 1919年6月28日 ,《列宁选集》第4卷第10页)
占有生产资料的阶级可以剥削不占有生产资料的阶级。但实际上,在资本家和雇佣劳动者中间又存在着很多过渡状态,有些劳动者有自己的资产,自己的股份,还有一些小生产者会雇佣两三个人,那这些人算资产阶级还是无产阶级呢?
阶级存在本身是客观的,资产阶级无产阶级这样的定性区分也是基于客观事实进行的划分。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绝对的区分是不存在的,但是有些情况你必须对这些不同的阶级作出具体的区分。比如当共产党要采取一些政策的时候,光定性就不行了。判断一个人是无产阶级,资产阶级或者小资产阶级,是贫农,中农,富农还是地主,这就是一个定量的划分。这种划分方式存在客观的依据,但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存在着划错的可能性。比如政策比较左的时候,小资产阶级就会被划成资产阶级。不过不能因为这种主观性,就认为阶级本身也是被主观地划出来的。这就是阶级的客观存在和阶级划分的主观性之间的关系。
人类历史上的斗争有很多种,男人与女人之间的斗争,人和自然界之间的斗争等等。为什么说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主线?私有制下,存在阶级和阶级斗争,在社会的生产关系中利益受损的阶级——无产阶级会起来斗争,夺取消灭掉这个压迫剥削他们的生产关系。阶级斗争会导致社会的经济基础发生变化,经济基础的变化又会导致整个社会形态的变化。而其他的斗争形式都不能改变社会的经济基础。因此,如果将历史作为社会形态的变迁史而言,阶级斗争是历史发展的主线。但是,当我们把历史看作所有人类的总和看待时,生产才是历史发展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