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中国经济何去何从?

12/07/2009 posted in  当代中国

2010年,中国经济向何处去?这是上至官员,下到草民都很上心的“国家大事”。身处全球金融危机的包围之中,官方的展望即使不再轻言“形势大好”,至少也是“明年好于今年”;“正在率先走出低谷”的谨慎乐观,已经成为主流媒体的基调。民间学者对形势总是忧心忡忡,有人预言,“恶性通胀”即将爆发;有人预言,房地产崩盘在即;还有人预言,下一个炒作对象将是“蔬菜”和“猪肉”。在新的一年即将到来之际,我谈谈自己的看法,供大家参考。

一、中国经济的“纲”在哪里?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看一个人的身体咋样,常人总是看外表,看块头,看气色;但医生除了身高体重等外在状况,更为关注的是脏器、血液、内分泌和神经系统等内在指标。观察经济形势情同此理,也有“热闹”和“门道”之分。

经济形势咋样,无非两个层面:一个是经济总量,另一个是经济结构。外行一般只看总量,也就是看看“热闹”而已;内行却要看结构,这才是看“门道”。

目前中国经济总量(GDP)位居世界第三,相当可观;但经济结构如何,却实在不敢恭维——仅“过剩的产能”和“扭曲的分配”问题,就足以让经济结构的排位使劲靠后了。营养过剩的总量与畸形发展的结构,奇怪的交织在一起,二者处于深刻的矛盾之中。注意,这对矛盾的主角是“结构”,不是“总量”,“总量”只是配角。要准确把握中国经济的走势,当然要分析经济总量与经济结构的关系,但其中的“结构”,才是我们必须盯住的关键所在。

怎么看结构呢?不能面面俱到,也无法明察秋毫,我们只能看结构中的主导产业——这叫纲举目张。

那么,中国经济结构中的“纲”是什么呢?很多人总想在实体经济中去寻找这个“纲”,很遗憾,这只是一厢情愿。自从2000年以来,这个“纲”就不再是实体经济,而是虚拟经济了。具体来讲,目前和将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经济的动力和支柱都不是实体经济(外需不足,更使得实体经济的产能过剩雪上加霜),而是以房地产为核心的虚拟经济。我认为,这是观察中国经济走势的一个基本着眼点。

为什么房地产成了中国经济的“纲”?且听下面分析。

二、房地产是不是“虚拟经济”?

说到虚拟经济,饱受股市过山车之大悲大喜的国人,都不陌生。但是,说房地产是虚拟经济,大多数人恐怕会一头雾水:股票交易没有任何“实体”成分,当然属于虚拟经济;但是,房地产价格就算跌到地板上了,也还有一堆钢筋水泥在哪儿戳着吧,怎么就“虚拟”了呢?

于是有一个问题提了出来:为什么房地产属于虚拟经济,而不属于实体经济?

按专业理论解释,所谓虚拟经济,是相对于实体经济而言的“经济”,主要集中在金融证券行业和房地产业。“虚拟”的含义是指:交易对象是价值符号,而不是以使用价值为内容的实物。

为了便于理解,我把上面的概念转化成老百姓的语言:所谓虚拟经济,就是“能够炒作的经济”。除了人们耳熟能详的股票,当年的郁金香、君子兰、哈巴狗,曾经都充当过炒作对象——用经济学的眼光来看,这些个花草走兽,曾经都加入过虚拟经济的范畴。

常识认为,房地产不同于股票证券,即便泡沫爆了,毕竟还有一堆钢筋水泥蒸发不了,怎么也算是实体经济吧?这种常识的误区在于:一是把实体经济完全等同于实物,忽略了第三产业中某些提供服务的行业也是实体经济;二是以为虚拟经济就是股票和证券,把实体性的商品,绝对排除在虚拟经济之外了。实际上,历史上有不少“实体性”的商品,曾经都成为过虚拟经济炒作的对象。

问题的关键在于:如果交易的目的不是“使用价值”,也不仅仅是“价值”,而是“泡沫价值”的话,那么任何商品都可以成为虚拟经济的对象——哪怕你是钢筋水泥堆砌出来的,也可以“虚拟”出一个大泡沫。最近大蒜成了炒作对象,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曹建海预测,下一轮游资可能集中“炒菜”、“炒肉”——连“蔬菜”和“肉类”这么“实在”的东西,都有可能放进虚拟经济这口大锅里爆炒,还有什么东西不能被“虚拟”呢?

三、谁有实力绑架中国经济?

尽管舆论都在声讨房地产,但房地产的主宰地位一经确立,就从来没有被舆论所撼动。道理很简单:在经济利益的博弈中,从来都不是用嘴巴说话,而是靠实力说话。

国务院的官员最近坦言:“目前房地产业占到GDP的6.6%和1/4投资,直接相关产业达60个,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直接命脉。一旦房地产市场出现大的波动,现阶段依靠房地产发展生产的几十个行业,如钢筋水泥生产商等,还有那些投资房地产业的大中型企业都将受到无法估量的损失,甚至可能因为大量资金的丧失,让失血严重的中国实体经济崩溃”。

房地产的实力在哪儿?就在于它是中国经济的命脉所在。

问题在于,为什么不是别的产业,而是房地产业掐住了中国经济的“命脉”?换句话说,为什么以房地产为核心的虚拟经济,能够成为中国经济的动力和支柱呢?难道这仅仅是政府的产业政策造成的吗?当然不是。

一个商品成为虚拟经济炒作的对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其中有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实体经济已经无利可图了!

看看当下的中国经济:“找不到项目”、“生意做穿了”、“微利时代”,已经成了商人的口头禅。一个被主流经济学刻意抹杀的现实是:在实体经济产能严重过剩的情形下,近几十年来,实体经济的平均利润率一直处于下降趋势(这是一个世界性的现象)。这个下降趋势的客观必然性,马克思有过相当经典的阐述(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与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此处不赘述。

要命的是,资本并不是“知足常乐”的庄子,资本主义再生产不是简单再生产,而是扩大再生产。没有利润,资本的生命就会终结。怎么办?此处不赚钱,自有赚钱处;实体经济无利可图,那就到虚拟经济去找钱——不仅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已经如此(美、欧、日),中国也必然如此。

资本要生存、要发展、要有利可图,除了依赖房地产、股票证券等虚拟经济,毅然走上“金融资本主义”的不归路外,目前几无可以选择的余地。可见,以房地产为核心的虚拟经济之所以成为中国经济的动力和支柱,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也就是说,这种经济结构自身的问题,并不是产业政策、经济政策所能够改变的。

四、资本逻辑的必然结果

我注意到,很多专家学者都把房地产的崛起归咎于政府,这看似有理,其实未必公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市场经济的基本逻辑不是“政府”,而是“资本”,在房地产崛起的背后,是市场的力量,是资本的逻辑。所谓政府的政策,即便是把它提升到“看得见的手”的高度,也不过是资本逻辑的必然结果罢了。

房地产的崛起是必然的,房地产的畸形膨胀也是必然的。在资本统治的世界,什么都可以容忍,什么都可以宽容,惟独利润率的下降不能容忍。于是,实体经济的产能过剩必须转化为虚拟经济的泡沫过剩;实体经济平均利润率下降的问题,只能依靠做大虚拟经济的泡沫来弥补。

虽然虚拟经济并不创造利润,只是在干“注水利润”、“稀释利润”、“分配利润”的缺德事,但泡沫毕竟给资本带来了“做大了”的利润,毕竟给GDP带来了账面上的增加值——这也正是为什么资本会不顾一切打造“次级贷款”、“迪拜繁荣”的根源所在。

每当虚拟经济的泡沫破裂之后,主流经济学家们都忘不了站出来,指责“缺乏监管”、“过分贪婪”、“摊子铺得太大”。这种指责之所以肤浅,就在于它仅仅局限在“应用经济学”的境界,而没有站在“政治经济学”的高度。什么是政治经济学的高度?这个高度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境界。

对“人性贪婪”之类的说辞,马克思从来不以为然,在马克思看来:在资本主义社会,人们从对利润追求而引发的经济危机中,直接感受到的是人性“恶”,即人的贪婪的力量。其实,这种贪婪不能归结为人性,而只能是资本的本性。马克思最深刻的地方就在于,他把贪婪看作是一种客观力量,而非个人与生俱来的主观力量。虽然资本的占有者是人,但不是人赋予资本力量,而是资本赋予资本占有者以力量——这就是资本逻辑的力量。

在资本逻辑的支配下,2010年我国政府将处于两难选择的境地:

一方面,次贷危机、迪拜危机的教训明摆在那里,房地产吹胀的经济泡沫是一定会爆裂的,泡沫一旦爆炸,后果不堪设想;加之日益严重的通货膨胀预期,必须在泡沫爆炸之前释放压力,所以紧缩银根,自然成为宏观政策的必要选择。

另一方面,如果提前释放泡沫压力,风险极大。因为紧缩银根将导致房地产的后续资金无法跟进,极易触发以房地产为核心的虚拟经济的泡沫爆裂。由于目前中国经济几乎完全指望以房地产为核心的“虚拟经济”,因此,为了维持虚拟经济的繁荣,放松银根同样也是宏观政策的必要选择。

这是一个两难选择。问题的症结不在于泡沫该不该挤破,而在于中国对泡沫破裂的承受力究竟有多大?如果美国经济真能向好,中国的外需有回暖的希望,那么即使泡沫破裂了,虚拟经济萎缩了,中国也可以重新依靠实体经济的繁荣走出目前困境。但是,在外需继续萎缩的背景下,虚拟经济泡沫的破裂不仅不会将资金逼向实体经济,反而会进一步恶化实体经济的产能过剩问题,这显然是中央政府无法接受的结果。

两害相权取其轻,继续沿用2009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必然成为2010年中国政府宏观政策的题中之义。只要不出现恶性通货膨胀,政府将竭力维持以房地产为核心的虚拟经济的繁荣。

五、主要预测

根据以上逻辑,我作出如下预测:

(1)2010年,尽管有美国次贷危机和迪拜危机的前车之鉴,但迫于目前中国产能严重过剩的巨大压力,政府在继续维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基础上,将出台刺激消费的相关政策,加大鼓励“透支消费”的力度,进一步抑制储蓄率。因此,经济“金融化”、“虚拟化”的程度将进一步加深。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在起作用,不会因全球金融危机的教训就能发生改变。

(2)2010年上半年,在宽松的宏观政策下,以房地产为核心的虚拟经济将继续维持繁荣景象,房价将继续攀升,股价将在震荡中上行。在收入分配格局不能得到有效改善的大背景下,当局将面临越来越严重的资产价格上涨压力。2010年年中以后,宏观政策面临的不确定性将大大增加。

(3)2010年下半年,资产价格上涨的压力以及其他不确定因素的出现(比如通货膨胀预期的压力),可能迫使政府不得不作出收紧银根的反应,一旦利率上调,由此引致房价下跌,以房地产为核心的虚拟经济,将面临泡沫破裂的巨大风险,中国经济存在第二次探底的可能。

(4)中国经济第二次探底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房地产价格的下跌不断自我强化,恶性发展,最终导致房地产崩盘,虚拟经济泡沫破裂,银行出现还贷风险,金融危机爆发;另一种是房地产在价格下跌的过程中重新调整、洗盘,在挤出相当部分“虚假需求”之后,由于“刚性需求”的进入和支撑——根据有关计算,大约不会低于整个需求的50%(主要是城市化进程的拉动),资产价格止跌企稳,虚拟经济的泡沫将继续维持,金融危机的风险将继续累积。

(5)从发展阶段来看,虽然中国经济正在“金融化”的道路上迅跑,但目前的位置毕竟定位于工业化的中后期,城市化尚有相当空间填补需求缺口。所以我认为,近几年内中国尚有吸纳金融风险的一定空间,2010年下半年爆发金融危机的可能性不大,最有可能发生的,是宏观政策收紧银根后,房地产和股市在价格下跌的过程中,重新调整、洗盘。

(6)人们普遍预期,农产品价格将出现全面暴涨。实事求是地讲,农产品价格全面暴涨的情形,在2009年并未出现。我认为,2010年这种预期兑现的可能性也并不大。农产品价格暴涨通常有两种情形:一是供给严重小于需求。整体看,目前农产品的供求基本平衡(李昌平告诉我:“吃饭不成问题”,有关数据可以证明这种判断)。在粮食消费基本自给的背景下,即使国际粮价突变,除个别品种外(如大豆),影响不会太大。二是囤积居奇。这种价格暴涨需要某些特殊条件的介入(如战争、瘟疫、内乱等),目前这些条件尚不具备。至于2009年底出现的蔬菜价格上涨,主要是季节性和气候变化所致;而实用油价格上涨与国外市场波动有关,总体上不会改变国内农产品供求基本平衡的格局。不过,个别农产品是否会被抛入虚拟经济,成为爆炒的对象,有待进一步观察。

(7)2010年,中国产能过剩的格局仍将继续维持,不会发生实质性的改变。在产能严重过剩和储蓄率高企的大背景下,中国面临通货紧缩的压力,将大于通货膨胀的压力。总体上判断,出现结构性通涨的可能性较大,但出现全面通货膨胀或恶性通货膨胀的可能性并不大。以5—10年的时段来判断,2010年仍将是各种经济矛盾和社会矛盾积累的时期。

六、若干商榷

第一,没有出现“全面通胀”,是否意味经济是健康的?

记得2009年上半年,很多学者都作出预测:09年中国将出现全面或恶性通货膨胀(时寒冰的预测是其中的代表)。然而数据表明,直到目前为止,除了“结构性通货膨胀”,中国并没有出现全面通货膨胀(有人说数据有水分,是否如此,需要提供进一步的依据)。我认为,2009年“全面通货膨胀”的预测之所以落空,就在于预测者对我国实体经济“产能严重过剩”这个基本面认识不足。需要说明:即使没有出现全面通货膨胀,也并不表明中国经济就是健康的。很多人片面地把物价高低作为衡量经济好坏的标准,以为物价高,经济就坏;物价低,经济就好。其实,在物价低迷的通货紧缩时期,往往伴随着资产价格暴涨,以及实体经济走向停滞。

第二,生产过剩危机是“将来时”,还是“正在进行时”?

迎春同志最近预测:“未来10年我国将会爆发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或者是通货膨胀与生产过剩并存的危机”(《“葫芦”和“瓢”一起飘》,《乌有之乡》)我读过迎春同志有关危机的几篇文章,在我看来,他对危机根源的精辟分析,是我所见到的对危机本质有最深刻把握的中国学者之一。不过,对他的上述预测,我有两点不同看法:(1)中国目前正在经历实体经济的产能过剩危机,生产过剩危机并不是“将来时”,而是“正在进行时”。(2)中国未来10年将会爆发的危机,其表现形式不会是“生产过剩危机”,而是“金融危机”(其中的逻辑见拙文《我的预言不幸言中》)。虽然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滞胀”)也可能同时发生,但在“金融资本主义”已经取代“工业资本主义”的背景下,应付危机的手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金融透支)。所以,危机的形式也相应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实体经济的过剩危机,走向泡沫内爆的金融危机。美国次贷危机以及最近发生的迪拜危机,就是很好的实例。

第三,能不能以一般商品的价格来预言房地产价格?

许多人预期,房价不跌,“天理难容”。这种预期的基本依据,就在于房价高得离谱。如果从“收入与房价比”、“房价与房租比”、“房屋空置率”这三个重要指标来看,房价如此之高,实在是不可理喻。但是,为什么如此离谱的房价不仅降不下来,而且还一个劲地上涨呢?我以为,原因就在于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在价格决定上的区别:前者的产品价格跟着“使用价值”走,后者的产品价格跟着“泡沫价值”走。在“使用价值”的意义上,一般商品的价格上涨总是有限的;但在炒作的意义上,“泡沫价值”却可以极度膨胀(虽然泡沫终将破裂)。所以,以一般商品的价格来预言房地产价格,其结果很可能失真。

第四,支柱产业是可以人为“把”出来的吗?

很多专家指责政府,说不应该把房地产作为支柱产业。这个指责不能说没有道理,但我认为,这个指责也只是在“指责结果”,而不是在“指责原因”。问题在于,政府如果不把房地产作为支柱,又能把什么产业作为支柱呢?80年代以前是老三件(手表、自行车、收音机),80-90年代是新三件(电视、冰箱、洗衣机),2000年以后是汽车和住房。今天新的经济增长点靠什么呢?有人说是以新能源为核心的绿色经济,其实那只是一个希望,要把这个希望变成现实,还相当遥远。在产能严重过剩的大背景下,实体经济中还有什么能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呢?“实体”增长不了,就增长“泡沫”。可见,什么行业成为支柱,并不是人为可以“把”出来的。

第五,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能够“协调发展”吗?

从全球金融危机中,人们得出的一个教训是:“虚拟经济要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二者要“保持适度的比例”。其实,这个教训已经是老生常谈了,但为什么还要不断重复,常谈常新呢?现实中,我们看够了虚拟经济的“无组织、无纪律”,看够了虚拟经济的“自我表现,自我膨胀”。问题的要害在于:都知道二者要“协调发展”,可为什么就“总是”协调不了,总是不能按比例发展呢?根本原因就在于:在现有制度框架内,不是不想做,而是根本做不到!如果配置资源的手段是“市场”而不是“计划”,那么即使人们认识到了“比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要“协调发展”,也只能是天方夜谈,说说而已。

(2009-12-6 )

  • 作者:赵磊,西南财经大学《财经科学》编辑部
  • 转自:乌有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