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与启蒙——记昆明之行

02/21/2014 posted in  青年之声

作者: 蓓蕾涅磐

探求历史疑问、汲取知识的日子对于我来说总是过的很快——这就是兴趣的力量,如果放在一些同学身上,这样的实践日子对于他们来说可能是非常难熬的。而如果让我整天看着韩剧类的肥皂剧我也是会如坐针毡似的发疯的——这也可以体现人的独特性吧。

这次为期五天的“彩云之南”昆明实践是在学长的强烈要求下去的,最初目的在于提升自己。之所以选择YCA昆明活动也是因为这个地方的神秘感:传说中的香格里拉,美丽的滇池,闻名的普洱茶……种种小资情调使我无比向往着此次享有“春城”盛名的昆明之行。

实践的实际过程是这样的:第一天上午与昆明机床厂老工人座谈,下午与200号军工厂老工人座谈。第二天与几位云南造反派老人交流。第三天参观西南联大、李公朴殉难处、云南地下党活动旧址、陆军讲武堂旧址等历史遗迹,倾听中戏左翼老师的讲座。第四天参观家馨社区儿童救助中心并与老知青交流。第五天与云南知名维权人士交流。每天晚上分小组对当天的活动进行讨论,再选代表进行总结。与原计划相比少了关于跨国阶级和经济形势的报告、十八届三中全会政策分析以及社会调查方法讲座和经验交流。不过五天下来东奔西跑,学习交流,每日约七点半起床,日日彻谈到晚间十一时左右,后面两晚上连公交都没了……虽辛苦,却也获益不少。

先说第一点收获吧,认识了一群自称为“左派”的青年朋友。这在我原本的生活里是不存在的,身边的朋友大多是一群十七八岁的孩子,很少有开始思考社会问题的。大多只是看看书,参加些社团,旷旷课,谈谈恋爱而已。而来参加这次实践的朋友无疑给了我很大的惊喜:他们有在校大学生,研究生,也有教师,已毕业参加工作的学长。大家身份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基本属于YCA读者,都很关心社会问题(教育问题、贫富差距、国家体制……)。所以尽管大家一开始都不认识,但对相同问题的关注使我们可以说是一见如故,讨论滔滔不绝,辩论高声不止。而如果把这些问题拿来和我的同学们讨论,恐怕会得个自讨冷清的结果——当然,这与大家年龄小、经历少、思考少有很大关系。年龄小,虽有基本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但所思考的问题广度与深度仍然不够,于是干脆停留在问题表面,认为政府都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们讨论也没啥意思;经历少,即社会实践不够,这是由年龄小、一般由家庭庇护解决问题的现实情况决定的。很多同学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经济条件殷实,父母往往只愿其安心学习,而不会与小孩详谈家中遇到的困境及社会问题;思考少则由人的天性和生活环境决定。人的天性是包含惰性的,所以遇到麻烦时第一反应都是畏惧、害怕,而我们的生活圈子里多数人都不愿费脑细胞思索问题,甚至包括我们的父母。唯有自我要求较高、勤于思考的奇葩才会愿意让一批批脑细胞的“死去活来”。

而第二点收获也是很重要的一点收获就是改变了我的社会观。五天的学习不只是停留在表面的讨论,更有深层次的分析:什么导致了这些社会问题?我们国家真的是社会主义国家吗?文革的历史真相是什么?我们的当前任务是什么?五天的学习让我很惭愧,一开始我竟然还抱着来玩的小资心态……在他们的引导下,我和我们社团的队友们提出了很多疑问。YCA的同志居然也不厌其烦的给我们分析讲解,真的很感谢他们。

先来回忆下第一天的学习。

第一天上午是与云南原机床厂的一位老工人进行交流。老工人约九点就到了—其实他原本可以比我们还先到的,但老人在外面不知道进哪间屋子,又没有手机,所以耽误了些时间。老人不会说普通话,不过方言也基本能懂。看的出来他对自己年轻时的工厂生活充满美好的回忆—-他介绍道,那是个以当工人为豪的年代。工人以厂为家,工作、医疗、生活、教育一体化,生活水平虽然不高,但人们生活很幸福,工作很卖命。给自己家干活,能不卖命么?不像现在,贫富差距那么大,工人早已不是个光荣的职业了。

老人的话使我想起平时生活中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很多家长偷偷指着工人或农民这样教育小孩:“不好好努力学习,将来就跟他们一样!”工人、农民成了新一代青年人最看不起的职业。这是个阶级严重分化的社会,穷的温饱问题难以解决,富的花天酒地挥金如土,真就是杜甫先生写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工人已经不再以厂为家了,怠工情绪严重,能懒则懒。

暑假的时候我就到一个玩具厂进行过社会实践。这还只是个两百号人的小工厂,工人与经理、厂长的工资就有好几倍之差——厂长经理仅是压榨工人的最浅层,上面甚至还有各种股东、银行、放高利贷者。厂里无论正式工、临时工都是慵懒的工作态度,人人心里都惦记着下班时间,一到点了全体工人蜂拥而出,组长、主管也是迫不及待的拉闸关门——有一次我出来慢了还差点被主管关在厂房里头呢。我爸妈在的厂也差不多,听他们说离下班还有二十多分钟就有人坐不住想走了。现在的工人还有几个有敬业乐业的精神啊?

下午是一位参与研发中国第一代重机枪的老工人。他还带了一本记录自己光辉事业的手册,谈起自己的工厂经历来神采飞扬,精神抖擞。我翻开手册一看,前言很短,结语不长,中间的光辉事业也就是参与研发了中国第一代重机枪和担任了一段时间工厂校长嘛,至于这么自夸与骄傲吗?毛主席不始终强调“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吗?年轻人的自大坦率心态让我对这位老人没什么好感,再对他一百度,显示的内容在册子里边也基本都有,于是接下来的时间我就不怎么认真听了。其实现在想想那老人也不算自大,人一辈子难得年轻时有些成就,搁谁身上能没点光荣与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呢?这位老工人的荣誉感,不仅是他个人的,更是新中国第一代工人的。他们用自己的力量,实现了中国的初步的工业化。西方资产阶级办到的事情,东方无产阶级也办到了。

晚上回顾一天的学习,使我陷入了深思:改革开放属于什么性质?真有利于社会主义进程吗?

我查了下,改革开放的百科名片是这样描述它的:改革开放(reform and opening-up),是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起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改革开放包括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中国的对内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我国对内改革的大幕;对外开放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国的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根本方针。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即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包括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现政企分开,精减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

这样看来,改革开放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归根结底是要发展经济促进民生。

然而具体政策落实后却弊病重重:在国企改革中因为在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改为厂长负责制,厂长权力剧增——决定企业的生产计划,任免或聘任中层干部,提出福利奖金分配方案,可制定企业重要规章制度,可奖惩工人等,于是慢慢的厂长这些领导阶层们假公济私,出现了企业大量破产和管理人员侵吞国有资产的行为,部分国有企业被管理者收购,从而导致大量工人下岗;在教育改革中,20世纪末由于中国处在第二产业和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境况下,市场需求大量的工人而不是大学生、技工,故导致大量大学生毕业失业。如今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也基本都是供大于求,在剥削与被剥削的生产关系及两极分化的社会关系中,从来不缺少劳动力。过去我国所讲的中国没有失业的情况不复存在了。另外由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实力弱,导致优秀师资大量流向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参加活动的兰州大学的同学告诉我自己学校就是如此。我查了一下资料,兰大曾是我国非常优秀的大学,然而由于位处西部,孔雀东南飞。2006年6月28日,中国甘肃网新闻报道,“10年流失人才可再办一大学 兰大何日圆梦”,文章真实反映了兰大1996-2006年十年的人才流失现状。这与改革开放前国家大力支持西部建设形成对比。在住房改革中,90年代中期分房福利取消,中国商品房市场开始高速发展,伴随1993年税制改革,中央将地方70%的税收收取,但义务教育、基建、医疗的支出还在地方,地方只能靠大量拍卖土地填补财政不足。在土地财政、银行资金大举涌入等因素下,房价暴涨;国家统计局公布中国基尼系数2012年已达到0.474,而2008年是0.49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GDP出现爆发式增长,但是工资占GDP比重不停下降,从1985年56.18%降到2007年的 43.12%,连续22年下跌。因为贫富差距导致众多群体性事件,如贵州瓮安事件、湖州织里事件……

贫富差距大、工人怠工情况普遍、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大量大学生毕业失业、城市房价暴涨……这一系列问题的根本原因都是因为改革开放使得社会生产资料私有化,无产阶级专政变成了资产阶级专政。由此可见改革开放不是促进了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而是阻碍了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属于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开放。

那么现在的中国是社会主义社会还是资本主义社会呢?以前我从来没在意这个问题:我们不是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吗?当然是社会主义了。可是这几天的学习让我更加明白,问题没有这么简单。资本主义的本质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雇佣关系,资本家通过雇佣关系剥削劳动者的剩余价值。马克思没对社会主义下过定义,但他通过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对其进行了分析。他认为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不存在阶级区分,也不存在剥削问题。这样看来现在的中国就是一个典型的资本主义社会。所谓的“中国特色”,看来也不过是一顶冠冕堂皇的帽子罢了。叫上“中国特色”,就可以避免相当一部分无产阶级意识到它的实质啊!从自己朴素的观点来讲,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某国本身并不是问题,问题在于:一是如果想建设为资本主义国家,那么就光明正大的改为资本主义国家,而不要一方面宣扬自己是社会主义国家,另一方面却做着资本主义国家做的事情。二是根据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也就是人们的社会关系分析,在资本社会中,占很大一部分的无产阶级永远是被剥削的对象,资产阶级则对其进行剥削,其最终形态——帝国主义必然会存在严重的贫富差距,即两极分化。而在社会主义社会中,虽然初级阶段是无产阶级专政,但是生产资料已转化为公有制,没有雇佣关系,也不存在剥削,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所以不会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也就保证了人们的相对公平,使社会长期稳定。如此说来资本主义社会最终也会被社会主义社会取代,实行社会主义才能保证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社会主义制度无愧是优越的社会制度,是我们的最佳选择。

我们再来说说文革的问题,文革真的一无是处吗?我们知道,官方对文革的评价是:“由毛泽东错误发动和领导,被林彪和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利用、给中华民族带来严重灾难的政治运动。”然而,文革真的是错误的吗?文革,即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由毛泽东为整治党内的官僚主义、修正主义、资本主义复辟而发动的革命。对文革的时间界定有几种说法,在这里我们暂以教科书的为准,1966-1976年。20世纪六十年代的中国刚刚经历土改,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社会经济得到复苏,党内有些官员开始懈怠革命信念,滋生官僚主义等不良作风。1964年的苏联正处于勃列日涅夫时代,与中国多次发生边境军事冲突,这个已经逐渐“变质”的社会主义老大哥使毛泽东开始思考着如何使中国不“变质”。据史料记载,毛主席在研究苏联问题的时候发现,苏联的领导人始终高高在上,而没有深入群众,于是不了解群众生活,渐渐也不能为无产阶级的利益着想,执政也就成了为自己当家做主。所以毛主席在文革中提出“上山下乡”,废除高考,号召广大知识青年到农村去,与农民打成一片。单从这里看就可以发现文革并非一无是处,只是由于党内走资派敌视阻挠文化大革命,才使它失败了。

还有一点收获就是我的小资情怀也得到了一点满足:我见到了一个美丽的鸽的天堂——云南陆军讲武堂对面的翠湖。湖上水鸽成群忽上忽下,忽起忽落,大致数来约有上千只,成为湖上一道独特的景观。惹得不少游客投喂鸽食时倚逗水鸽来手中取食。然而鸽子毕竟是灵性动物,怎会上钩?翩翩羽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急速从游客指端飞过,却不去取那鸽食。然而往湖里一观,前景却令人堪忧:湖水绿中泛黑,除了鸽粪,还有些许塑料袋和烂瓜果。悠悠湖水,可远观而不可近察焉。我更心生纳闷的是:这成百上千的水鸽从何处而来呢?为何日日在湖上盘旋也不飞去?光尧大哥告诉我,水鸽自滇池而来,不飞离的缘由却不知。我上网一查,才知将人家名字也搞错了,这家伙呀,不叫水鸽,叫红嘴鸥。经专家鉴定是从北方飞来昆明翠湖、滇池、大观楼、盘龙江过冬的。既然是来过冬的自然不到二三月份也就不会飞走了。这鸥是成为昆明靓丽的风景了,可这湖水……湖南、云南、北京,恐怕全国的环保工作都堪忧啊!

昆明启蒙,主要是政治思想的启蒙。从云南回来后我就一次次的思考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现实问题与理想问题……不过关于“只有共产主义才能使更广大的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我是很认同的。目前学习不够,也许将来我也会是一个communist,一个保尔似的为此而奋斗的revolution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