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改的全面解读

04/14/2009 posted in  当代中国

编者按: 医改进行得如火如荼,新政策土政策一起上马。公益性和改制,哪个才是重点?为什么会有公益性和改制的妥协?莫非是“公益性”?且看此文

作者: 我心悠悠

最近新医改的事被炒得火热,小道消息频传。各大小报纸和网站也发表了不少文章,由于没有看见具体方案,笔者也就没有动笔。

今天中央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笔者仔细阅读了全文,又查阅了各相关人士的评价。总体感觉,各方对新医改的解读都有偏颇的地方,都有选择性观察的片面性。利益集团的代言人指责政府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代表人物南都报,提出唯有让更多的民营资本进入公立医院,举办更多的非公立医院,才能为13亿人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同时,满足各种个性化的、多层次的医疗需求,才能改变医疗机构严重匮乏的局面;百姓代表指责新医改又在卖家当,重复国企改革的悲剧,代表人物当属“山寨总理”云淡水暖;其余各阶层、利益团体也各有各的说法,可谓“乱花渐欲迷人眼”。 

悠悠的解读是:中央拿出了态度,官僚留了后门,资本大有机会,百姓喜忧参半。

以下一一为大家解读:

中央拿出了态度:

从作为官方授权网站新华网发表的综述看,是中央近年来罕见的明确表态用“计划手段”修正“市场失灵”,非常难得,让笔者眼前一亮,以下摘录:

中国新医改坚持“公益性”, “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通过改革才能实现向民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

《意见》确立了政府在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中的主导地位,并提出新增政府卫生投入重点用于支持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城市社区卫生和基本医疗保障,这正是政府通过增加投入弥补“市场失灵”、优化资源配置的表现。

中国曾在计划经济时期,用占GDP3%左右的卫生投入,大体上满足了几乎所有社会成员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要求,当时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目标很明确,即提高公众健康水平,不以营利为目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医疗卫生体制变革的基本走向是商业化、市场化,虽然通过竞争以及私营资本的介入,中国的医疗机构能向病人提供更多的床位,医院技术装备水平和医生素质也大大提高,但也带来了公平性下降和卫生投入效率低下等后果。

中国卫生部去年公布的《2008年中国卫生统计提要》显示,近年来中国公众个人卫生支出巨幅攀升。1980年的卫生总费用中,政府、社会和个人卫生支出所占比重依次是36.2%,42.6%和21.2%,到了2006年三者比例则变为18.1%、32.6%和49.3%。

此外,城乡之间医疗卫生服务差距的日渐拉大,也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隐患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城市的医院密集程度和拥有的高端服务设备数量纷纷达到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而广大农村地区则重新回到了缺医少药的状态。

从官网的表态来看,中央认为“市场失灵了”,同时正面评价了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取得的卫生事业成就,坦率的承认了商业化、市场化的医疗卫生体制变革,带来了公平性下降和卫生投入效率低下等后果,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隐患之一。应该说这个表态在近年来非常少见,一般主流媒体在说到改革的时候,都喜欢说,由市场来进行资源配置。所以,这次中央的表态让“市场教”和“改革教”痛心疾首,大呼小叫。利益集团的代表已经在痛斥中央走计划经济的老路,不过给网民骂得狗血喷头。

同时中央明确3年内投入8500亿元,到2011年,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到2020年,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基本建立。可以说中央在16大三中全会决定建立和谐社会,准备下力气解决新三座大山后,对广大人民还是给出了一个说法,虽然有点晚,但还算得上比较全面,比较深远。广大人民还是看到了希望。

所以说:这次新医改,中央拿出了态度。

官僚们留了后门:

这次,大家对新医改的质疑还是集中在:国家制定公立医院改制的指导性意见,积极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包括国有企业所办医院在内的部分公立医院改制重组。稳步推进公立医院改制的试点,适度降低公立医疗机构比重,形成公立医院与非公立医院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

笔者就知道,官僚集团一定会在新医改中,象金庸先生小说里一样,用一招“无中生有”,给自己找发财机会的。官僚集团想发财,只有卖,所以他们是一定会给自己留“卖”的后门的。随着新医改计划,虽然没有阻断所有相关的原有利益渠道,并没有拔掉所有的吸血管,但毕竟,中央明确要用计划的手段修正“市场失灵”了,再打着“市场”神圣不可侵犯的旗帜,到处招摇撞骗,横行霸道已经不容易了。所以在改革中,找一点“原来国有企业、部队“办社会”中的一些医院“,“面向小众的”、“医疗水平不高的”,“越来越难以适应现代医疗发展的”改改,小小的“私一下”。呵呵,亏他们想的出来。

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国有企业搞管理层收购,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流失,而获益的也并非企业员工,而是企业的高级管理层。 “掌勺者私分大锅饭”的做法,披着改革的外衣,实际上是明目张胆地巧取豪夺。如何避免贱卖医院,避免院长、书记等领导或领导亲属从中“空手套白狼”,恐怕是新医改的大难题了。

估计在列为改革目标的公立医院的员工们,已经难过得睡不着觉了,毫无疑问,国企改革后工人们命运在等待着他们;同样,列为改革目标的公立医院的管理层和主管官员们,也一定兴奋得睡不着觉了,终于,嘴边的肥肉可以下肚了,哈喇子都流了几卡车了。

笔者认为企业和部队的一些需要改制、整合的医院,也不必只考虑转民营这一条思路,一部分基础很差的医院,可以转民营,而一些基础比较好、医疗设备相对齐全的则完全可以整合成大型公立医院的分院或分支机构,这样可以发挥大型公立医院的带动效应,以点带面,激活这些看起来作用不大的医院的潜能,而又避免了国有资产流失的可能。

所以说:这次新医改,官僚们留了后门。

资本大有机会:

新医改方案中: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积极促进非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办医体制。抓紧制定和完善有关政策法规,规范社会资本包括境外资本办医疗机构的准入条件,完善公平公正的行业管理政策。鼓励社会资本依法兴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国家制定公立医院改制的指导性意见,积极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包括国有企业所办医院在内的部分公立医院改制重组。稳步推进公立医院改制的试点,适度降低公立医疗机构比重,形成公立医院与非公立医院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支持有资质人员依法开业,方便群众就医。完善医疗机构分类管理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依法加强对社会力量办医的监管。

“鼓励社会资本依法兴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积极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包括国有企业所办医院在内的部分公立医院改制重组”。这俩条给资本进入这次新医改的政策空间提供了路径。

从中国目前的社会资本来看,笔者还找不到社会资本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影子。目前中国的资本是极其嗜血的,没有暴利,他们是没有兴趣的。笔者领教过私人医院的手段,说难听一点,简直就像诈骗机构。不知道政府如何鼓励社会资本依法兴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同时请意见的起草单位、专家举几个社会资本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成功典型,或者发动网民人肉几个出来?

中国社会资本一定会积极参加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包括国有企业所办医院在内的部分公立医院改制重组的,这点大家一定会放心。一夜赚个几百万、几千万的机会谁不想,赚不到也要试试的,关键是寻找主管官员的门路。

我看这两条恐怕是这次新医改最让人不放心的地方。弄不好,又是“打着左灯向右转”。

其实,中央因该实际点,鼓励民营资本进入高端市场才是运用市场手段、社会资本的正确方向。公立医院保证大众的需求,非营利的;私立医院满足有钱人的高端服务,可以盈利;甚至暴利,恐怕这样现实点。

指望资本非营利的进入医疗保证体系,无异与虎谋皮。不要把慈善事业和资本混为一谈。同意跨国资本进入国内医疗市场,如何避免沃尔玛、家乐福似的到处扩张,成为中国人民脖子上的又一根吸血管,又是一个大问题,善良的人们,要警惕啊!

总而言之,资本,不管是国内资本还是跨国资本,还是大有机会分一杯羹的。

百姓喜忧参半

百姓喜的是:毕竟中央做了很多承诺。比如:全国三年内将新建改造3700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三年内中央重点支持2000所左右县级医院(含中医院)建设,国家从今年起将增添为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等公共卫生服务,今年我国全面推开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国家将定期为65岁以上老年人体检,我国将用两年左右时间将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纳入城镇职工医保,明确3年内投入8500亿元,到2011年,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到2020年,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基本建立等。

显而易见,多年来百姓期盼医疗公平,得到了部分的满足,中央也部分履行关于让百姓分享改革开放成果的承诺,关键看今后的执行情况了。

百姓忧的是:降低公立医院的比例,允许资本进入医疗市场,公立医院转制,这些措施会不会重蹈以前市场化的误区,毕竟中国官僚集团瞒上欺下的本事天下无双,只要有政策漏洞或政策空间的,绝对不会放过。

遏制虚高药价增设药事服务费等医药分离措施能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不要药费降不下来,诊费又上去了。

多点执业制度的实行,会不会让中国治疗制度重蹈香港模式的悲剧?担心的东西太多了。

所以,百姓是喜忧参半.

最后,把新医改看作完全的资改是不对的,把新医改看作完全的社改更是没谱。恐怕这次新医改的初步方案体现了中国特色的民主。各阶层都得到了一些东西,但都没有完全满足本阶层的诉求。

中央政府部分满足了官僚集团和资本的要求,又明确表达了自己的担忧,反复告诫他们要“非营利”。其实又何必呢,想通了五个字“为人民服务”,又有什么难题解决不了。

转自《乌有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