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的谈判及其“红线”

希腊新政府正在继续与著名的“三驾马车”、现在被称为“三方机构”的外国债权人(即欧盟、欧洲央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谈判。国际主流媒体和希腊政府给人们造成的印象是,由于“三方机构”的压力,政府不得不寻求另外的解决希腊债务危机的办法。希腊政府不断宣称这是“陷阱”。总理阿·齐普拉斯甚至说:“在欧洲复苏的‘战争’中,他们故意为我们设下了陷阱……目的是让我们的金融崩溃和政府倒台……他们尽其所能地使我们和希腊‘沉没’。”

Read more   04/12/2015 posted in  国际观察

论西方国家工人阶级的现实境况和社会地位

内容提要: 20世纪7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工人阶级仍然是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客观存在,仍然是社会中的绝大多数群体,仍然具有潜在的社会变革主体地位。西方国家工人阶级经历着新一轮的“无产阶级化”:一是被纳入“中产阶级”范围的广大雇佣劳动者,在劳动方式上越来越“去技能化”;二是被纳入“中产阶级”的广大白领雇员“蓝领化”趋势。当然,西方工人阶级的社会变革主体地位也遭遇严峻挑战,特别是工人阶级的阶级认同感、政治行动意识和能力、组织动员程度等发生了很大变化,难以形成明确的阶级认同和阶级意识,难以形成强大的集体组织和行动能力。

——————————————

战后数十年来,关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状况、地位及其变化的讨论与争论一直延续着。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结构与阶级结构的变化以及其他诸种变迁,这样的讨论与争论有时凸显激烈些,有时又平静沉寂些。曾出现过工人阶级“消失”论、“被同化”论、“被替代”论以及工人阶级“中产阶级化”论,也出现过为工人阶级的存在和地位辩护的诸种观点。21世纪初资本主义危机发生后,由于西方社会各领域和各阶层生活状况发生的新变化,诸如“占领运动”及各种社会抗议活动的发生发展,对工人阶级状况和地位的讨论再次复苏起来,比如出现了关于“中产阶级的再无产阶级化”的观点,工人阶级运动呈现“激进化”趋势的观点等。关于西方工人阶级还是不是社会变革主体的讨论也逐渐热烈起来,特别是在左翼理论家的著述中。根据西方国家政治经济形势新变化,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和方法正确分析工人阶级的现实境况和社会地位,成为当前研究西方资本主义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重要课题。

Read more   01/22/2015 posted in  国际观察

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及其对雇佣劳动者的影响

对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阶级结构变迁和雇佣劳动者状况的研究,需要一种全球视野(陶文昭:《西方发达国家阶级结构的新变化》,《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年第9期。)。因为随着经济全球化快速而深入的发展,社会经济资源正在从民族国家范围内的配置扩张到全球范围内的配置。对于发达国家而言,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经济全球化,一方面,表现为产业(部门)层面社会分工的延展,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呈现出“去工业化”特征;另一方面,表现为企业层面特别是跨国公司内部分工的变化,表现为企业“外包”的发展,这导致工作的全球重新布局。资本主导下的经济全球化,使发达国家的雇佣劳动者受到严重冲击:“去工业化”导致发达国家蓝领工人组织和力量的削弱。“外包”则主要影响白领雇员,导致其生存状况恶化。 

Read more   12/23/2014 posted in  国际观察

2014年印尼总统大选访谈录:佐科威开创新时代?

印尼于2014年7月9日举行了该国的第3届总统直选。印尼选举委员会于2014年7月22日宣布佐科威(Joko Widodo,又称Jokowi)以得票70, 997,833张(得票率53.15%),击败其对手普拉博沃(Prabowo Subianto),当选为第7任印尼总统。

深受平民欢迎、没有过去建制统治精英包袱的佐科威,击败代表苏哈多“新秩序”势力的普拉博沃,被不少人认为是延续印尼未完成之民主改革运动的希望。

Read more   11/03/2014 posted in  国际观察

顿涅茨克共产党的前世今生

作者: 原泉

据俄塔社、俄罗斯共产党官网等媒体2014年10月8日和9日的消息,乌克兰东部的“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其第一个政党——顿涅茨克共产党。而据俄罗斯共产党官网报道,“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共产党领导人,“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最高苏维埃主席李维诺夫在10月9日表态宣称共产党“理应成为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和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的主导政治力量”。处在乌克兰危机风口浪尖之上的顿涅茨克此时成立共产党,并极有可能问鼎顿涅茨克甚至卢甘斯克的政权,如果其成为执政党,则是苏联解体以来在苏联核心区域(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首个执政的共产党(之前摩尔多瓦共产党人党曾于2001年至2009年在摩尔多瓦执政,是前苏联范围内首个执政的共产党)。虽然面对顿巴斯地区持续的动荡,这个党的未来命运尚未可知。但纵观苏联解体之后前苏联各国共产党的发展状况,则会明白这个党的成立是前苏联国家共产党蜕变过程中的必然结果,也是共产党在前苏联地区新的存在形态。而这个党的命运,也一定程度上关系到前苏联国家共产党未来的发展的方向。

Read more   10/30/2014 posted in  国际观察

帝国幻象

冷战过后,特别是在欧洲,曾经广泛流传着这样一则神话:经济全球化正在扫除国际间的对立,并将各国带入一个“全球治理”的良性系统,而世界人民将从中享受到自由和繁荣。曾任布莱尔政府外交部欧洲司部长的彼得·海恩甚至在千禧年之际预测道:随着各国政府愈发追求共同合作的“新全球规则”,以解决像艾滋病和“恐怖主义”这样的问题,单边的“外交政策终将消亡”。[1]但列强在乌克兰危机中持续不断的地缘政治角力使这一理论归于破产。

意识形态虽然是虚幻的,却也能导致实际的结果。这方面的一个重要例证便是,欧盟自视为“列强模范”:与众不同地体现了全球化的善,同时又能够免于令美国全球政策声名狼藉的穷兵黩武、仗势欺人。[2]但这种看法一般来讲是不厚道的。正如新保守主义者罗伯特·卡根〔Robert Kagan〕所指出:还是在伊拉克战争之前,欧盟就变得只能专注于外交和贸易等软实力,因为它只能依靠美国的军事硬实力来维护西方自由资本主义在全球的稳固地位。[3]

Read more   10/23/2014 posted in  国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