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格瓦拉的马黛茶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诞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1922年,苏联成立。在1934年召开的苏联第一次作家代表大会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被确定为苏联文学的基本创作方法。
要谈苏联文学,必须要先谈俄罗斯文学,也就是俄语文学。在苏联时期的文学主要是用俄语进行创作的文学——当然,其他民族语言写就的文学作品也很多,尤其是中亚、高加索地区的民族文学,在苏联时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但是它们的影响力远远不如前者。
俄罗斯文学比较晚熟,在十九世纪之前成就寥寥,罗蒙诺索夫等学者根据西欧的文学范式创作了一些“古典主义”的戏剧、小说,还有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但总体数量少、影响力不大,当时的西欧普遍把俄罗斯当做蛮荒之地。之后,在十九世纪的“黄金时代”,俄罗斯文学呈现出一种火山喷发的态势,出现普希金、莱蒙托夫、果戈里、托尔斯泰、契诃夫等代表人物,在世界文坛上享有崇高的声誉。
在二十世纪初期的俄罗斯,正值“白银时代”,在俄罗斯文坛上存在着许多文学流派,如象征主义、未来主义、阿克梅主义等,但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后来居上,摘得了二十世纪俄罗斯文学的桂冠,并且将其理念传播到苏联的边陲之地,传播到第三世界的许多国家。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要讨论两个问题:第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什么;第二,它是如何被历史和人民选择的。
一、何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这个词最早出现在1 9 3 2年 , 它是针对“拉普”(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协会)把哲学上的“辩证唯物主义”机械地照搬到文学创作中的方式而提出来的。
1 9 3 4年第一次全苏作家代表大会上,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做出了明确定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苏联文学与苏联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具体地去描写现实。同时艺术描写的真实性和历史具体性必须与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结合起来,使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保证艺术创作有特殊的可能性去发挥创造的主动性,去选择各种各样的形式、风格和体裁。”
按照高尔基以及卢纳察尔斯基、法捷耶夫等人的解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在科学社会主义基础上对现实主义艺术进行改造的结果,是现实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融合。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基础是现实主义,苏联文学主张写作求实,这不仅意味着作家要忠于现实,客观地描绘现实世界的事物,而且也意味着作家要积极地思考,通过文学作品积极地参与改造社会的进程。列宁曾经提出,苏联文学要为无产阶级的事业服务,他是这样评价高尔基的《母亲》的:“这是一本非常及时的书,也就是一本能够积极促进革命发展的作品。苏联作家的创作活动具有一种公开地、自觉地为社会主义,为千百万劳动人民服务的性质。”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描写的是崭新的苏联社会,与以往的旧文学有本质上的区别。
就创作者本身而言,无产阶级出身的作家所占比例很高,他们当中很大一批是从工矿、军队岗位上成长起来的年轻作家,如著名的奥斯托洛夫斯基和法捷耶夫。
就描写对象而言,虽然类型多种多样,但是比以往任何时代的文学都更关注基层人民群众,描写其生产生活状况,热情地赞颂具有进步意义的“新人”,为人们树立理想的榜样。
二、为什么历史和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伟大的十月革命是一次推翻一切剥削阶级私有制度的改天换地的大变革,它一下子触及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神经。在思想、意识形态战线上,这场斗争也同样尖锐和复杂。它不能不触及、震撼全社会包括知识分子、作家在内的每一个人的灵魂。他们的政治分化是不可避免的。在文艺界,除了革命前就站在革命一边的高尔基、绥拉菲莫维奇、别德内等作家外,当时率先站出来拥护、支持十月革命的是勃留索夫、勃洛克、叶赛宁、马雅可夫斯基等诗人。
这些人的文学流派各不相同,其中不乏现代主义的代表人物。但是除了早逝的叶赛宁和马雅可夫斯基外,日后大多数人在保留自己的风格的前提下,选择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创作基调。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在十月革命后至三十年代初同苏联国内的各种流派,特别是现代主义诸流派的竞赛与斗争中形成和壮大的。它强调党性、人道主义、人民性等思想原则,逐步把各种流派的优秀作家吸引到自己一边来。
现代主义的各种流派,不能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其中的原因有两点:第一是创作者脱离实际生产活动、脱离全面的社会关系(人际圈子非常狭窄),无法对社会形成一个完整理性的认识;第二,他们往往沉迷于扭曲的情感、复杂炫技的创作方法,甚至追求精神上的病态刺激,来刺激创作灵感的产生(如叶赛宁),其内容往往经不起推敲。
1 9 6 5年肖洛霍夫在接受诺贝尔文学奖时曾说过:“现在人们常常谈论所谓先锋文学,他们指的是在形式上最现代的经验。在我来看,真正的先锋是那些在自己的作品中揭示出确定我们人民生活中的特征的新内容的艺术家。”
意识是物质世界经过人脑加工后的产物。即使是扭曲的意识,也是对现实的折射。现代派产生的经济基础,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由于机械性的生活、光怪陆离的社会现象,使人的心理产生扭曲,产生癫狂、绝望以及自闭等症状,反映到文学上,就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而苏联的时代特征与二十世纪的资本主义世界截然不同,在广阔的天地里展开的社会主义建设,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使现代派的诸多表现形式都失去了现实的土壤。
任何学科都要服务于人民大众,文学也不例外,即使是“为文学而文学”、“为艺术而艺术”的文艺作品,也不乏中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为其买单。在之前的沙皇俄国,知识和艺术被贵族精英垄断。根据1913年俄罗斯帝国的人口统计,农民占人口的82%,几乎都是文盲,虽然有乡村戏班子,但是一年到头也演不了几次。由于列宁领导下在苏联开展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运动,识字率上升,电影院出现在大小城市,工人和集体农庄庄员也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在苏联时期,文学的受众是广大人民群众。在俄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哪一个时期像这样过。由苏联小说改编的《夏伯阳》、《母亲》等电影,不仅在苏联走进千家万户,而且走向第三世界,深受欢迎。在1991年之前,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已经被翻译成61种文字,在全球发行3000多万册。
近些年来,某些作家的作品在中国广受欢迎,他们热衷于描写革命的阴暗面,描写个人的欲望得不到满足的境遇。某些读者却认为这“更能反映时代的真实”,是“俄罗斯的良心”,甚至发表这样的言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被政治操纵,它是假的,而俄罗斯的智慧和白银时代的光辉由苏联的地下文学和境外侨民文学继承,他们才代表苏联文学。
事实上在俄罗斯近年来所编写的《20世纪俄罗斯文学》里,占绝大多数的杰出作家还是苏联秉持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进行创作的作家,如高尔基和西蒙诺夫,尤其对高尔基的评价最高,因为他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另外被认为有价值的是象征派诗人叶赛宁、未来主义诗人马雅可夫斯基,地下文学中只有获得诺奖的索尔仁尼琴和布洛茨基占有一席之地。而境外侨民文学,除了创作时期有一半在国内的蒲宁外,如纳博科夫等人是不算在内的,因为他们的创作已经脱离了俄罗斯的土壤,属于域外文学的范畴。
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俄国广大工农群众通过艰苦卓绝、流血牺牲的共同奋斗,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接着苏联人民又以忘我的精神和顽强的劳动,真心实意地建设社会主义。尽管付出了牺牲,经受了挫折和痛苦,却无疑地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并在反法西斯战争中战胜强敌,剿灭纳粹势力,拯救整个欧洲。《母亲》、《恰巴耶夫》、《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被开垦的处女地》、《青年近卫军》、《卓娅与舒拉的故事》表现了那个时代的真实,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精神,是俄罗斯人民、乌克兰人民以及全世界各国人民的精神财富,是无产阶级劳动者的精神丰碑。
参考文献:
[1] 关于苏联文学的思考一一十月革命至八十年代初苏联文学的回顾》,叶水夫 ,《外国文艺研究》1988年3月18日。
[2]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如何确定为苏联文学的基本创作方法的》,张捷,《文艺理论与批评》2013年第 3 期。
[3] 《十月革命与苏联文学》,李辉凡,《文艺理论与批评》1997年第11期。
[4] 《伟大的旗帜,光辉的文学──纪念十月革命反思苏联文学》 ,李辉凡,《俄罗斯文艺》1997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