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命运,书的命运——《血管》的前世今生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拉丁美洲人总爱用“切开的血管”这种表达方式,他们的歌词、诗句、报刊文章里不时会出现这个词。直到读完手中的这本书,我对它才有了更深切的体会。这本书就是《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

此书初版于1971年,修订于1980年,我手中的版本是1984年的第38版,它已被译成多种文字。作者是乌拉圭新闻记者出身的爱德华多·加莱亚诺。用作者的话说,这是一本用爱情小说和海盗小说的方式来谈政治经济学的书。关于创作目的,作者说的很清楚:“写这本书是为了和人们交谈,是以一个非专业作家面对一个非专业读者的方式,向人们揭示被官方历史掩盖和篡改的历史,即战胜者讲述的历史。”

Read more   05/17/2009 posted in  国际观察 史海沉钩

金融危机:一场全球性的资本主义系统性危机

原编者按: 2008年11月,美国社会主义工人党(SWP)机关刊物《国际社会主义评论》(简称ISR)刊发了编辑乔尔·戈伊尔的时评,认为此次经济危机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典型周期性危机,而是一场国际范围的资本主义系统性危机。在这场系统性经济危机的影响下,工人的阶级意识正逐渐觉醒,社会立义左派的复兴将迎来历史性机遇。

————————

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今天的美国与世界再次进入一场无比严重的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此次经济危机,代表自由市场在二战后遭遇到的最大挫折。长期以来,自由主义经济学家一直幻想着,市场能够实现自我调节和自我纠正;但是今天,这种幻想彻底破灭。这场经济危机已导致国际银行体系启动,国际股市崩盘,并会带来一场二战后最大的经济衰退。这不是十年一次的典型周期性危机,而是一场系统性危机。它发端于金融体系,而金融体系关系着市场运转所需的货币供应。在过去,我们被告知,自由市场无可替代。但是今天,我们看到的是,当危机发生之时,政府干预与宏观调控无可替代。

Read more   05/13/2009 posted in  国际观察

瑞典社民党的理论、政策创新与瑞典历史变迁

【摘要】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瑞典社民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实现社会主义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认识,之后又对其理论和政策不断创新,努力推动社会向着有利于劳动人民方向发展。它的理论和实践为瑞典社会增加了不少社会主义的因素。近年来它通过大规模政策调整使瑞典经济又恢复了活力,并成功地击败了新自由主义势力的挑战。

【关键词】瑞典; 社民党;革新;新自由主义

Read more   04/12/2009 posted in  国际观察

全球统治阶级:亿万富翁及他们的由来

虽然世界上的一些亿万富豪人数从2006年的793增加到今年的946。在中国和印度,大型人民起义却是司空见惯的。

在亚洲拥有最多的亿万富翁( 36人)、财富总额达191亿美元的印度, 辛格总理宣布‘印度安全’的最大威胁是毛派游击队和贫困地区的群众运动。拥有20位身价总达29.4亿美元净值的亿万富翁的中国,新统治阶级在面对近十万起的暴动和抗议, 正倍增防暴武装力量, 并增加了对农村贫困人口达10亿美元的开销, 希望缓和巨大的阶级不平等及随之而来的大规模动乱。

Read more   04/12/2009 posted in  国际观察

乌戈·查韦斯:“另一个世界是可能的!”——委内瑞拉总统发人深省的演讲

来自巴西、拉美、加勒比国家的人们,来自北美、亚洲、非洲和欧洲的人们,你们都怀着“另一个更美好的世界是可能的”这样一个梦想,并且在为之奋斗着。我提议向地球上所有的人民,尤其那些正在抗争的人民,那些和我们有着相同和相似梦想的人民,致以我们最崇高的敬意。

在世界社会论坛这里,我非常荣幸有机会向大家表明:要拯救整个世界,我们需要做很多事情,但首要的一点就是促进南方的觉醒。或许很多北方国家并不理解这一点,但北方的未来依靠南方。因为如果我们真的不能实现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如果在美国海军陆战队的刺刀下,在布什先生的毁灭性轰炸下,我们不幸失败了;如果南方没有足够的力量、觉悟和必要的组织来抵御新帝国主义的进攻;如果布什主义被强加于整个世界,那么,世界将直接被毁灭!

Read more   04/11/2009 posted in  国际观察

日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的特点与近况

一、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研究的特点与态势

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日本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力量是最强的,学术研究的成果也是最显著的。在日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传播和研究起源于19世纪末,并在20世纪上半期对留学日本的中国学生和学术界产生了重大影响,而90年代以来面临苏东社会主义国家瓦解的新形势,日本学术界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探讨又掀起了新热潮。50多年前,日本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成立了“日本经济理论学会”,是日本惟一的拥有800多名学者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学术研究组织。截至 2004年,已召开过52届学术大会,笔者出席过此会,深深地感受到这一浓厚的学术气息。其研究特点和态势表现为:

Read more   04/09/2009 posted in  国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