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访问者《小说选刊》副主编:冯敏

受访者:《星火》编剧韩毓海、导演刘毅然

1,冯敏:首先向二位编剧和导演表示祝贺!根据左翼作家叶紫的三个短篇小说《星》《火》《丰收》改编的电视连续剧《星火》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间播出后,引起巨大社会反响,并以收视率平均8.93%,最高12.16%的佳绩创中央电视台收视率近年来的新高(据《中国电视报》央视索福瑞调查数据)。这部戏不仅观众反映强烈,在知识界理论界也引起热议,网上也有大量评论。请二位谈谈当初改编作品时的一些想法,也希望能介绍一下作家叶紫的情况,因为多数观众也许并不熟悉这位英年早逝的作家。

Read more   04/03/2009 posted in  革命文艺

曹征路《那儿》

开头很简单。

某天,半夜两点多了,霓虹灯下的哨兵杜月梅杜师傅顺着工人新村的小马路朝家走,走到公用自来水龙头拐弯的地方,冷丁蹿出一条狗来。杜月梅妈呀叫了一声,那狗回头看看,也汪汪狂吠两下,然后就往工人东村方向去了。可就是这两声,把杜月梅吓瘫了,站不起来了。开头她还想爬回家的,她不想叫别人看见。但水龙头那儿结冰了,加上害怕和委屈,她居然爬不上台阶。绝望之中她只好喊救命。深更半夜的,惊动了很多邻居,出来好多人看热闹。一看,杜月梅把裙子都尿湿了,就七嘴八舌埋怨,说天寒地冻地你穿什么裙子呀?你他妈的找死啊?

Read more   04/03/2009 posted in  革命文艺

张承志:总是在路上

在当代作家中,张承志似乎是不入流的,但是你能感觉到,他是一个有品位的作家,一个有坚持的学者,一个有胸怀的男人。他说:“满足于狭窄生活的人不懂得:学会了或沾染了一种底层的、他人的、不是小圈子的、第三世界的声音、立场、感情,是多么宝贵。”

坚持,毫不妥协

多年来,张承志似乎游离于文坛之外。他给人的感觉总是:在路上。朱伟曾在《张承志记》中这么描述张承志:“不喝多酒时轻易不笑,生气时会把手上的骨节捏得咯咯作响,暴怒起来会凶恶地乱吼乱骂。他能拉下脸毫不客气地把专程从外地赶来邀稿的编辑轰出家门,他能当着朋友的面毫无控制地对妻子和母亲暴跳如雷。他一年大约最多只能在家呆三分之一的时间,闷了,憋不住了,就像一头关在笼里焦躁不宁的困兽。妻子、母亲都已习惯于他的突然暴怒和突然出走。他急急地离开都市,就急急地钻进穷山僻壤……”

Read more   03/21/2009 posted in  革命文艺

中国的“小林多喜二”在追问——读曹征路的《问苍茫》

从中篇小说《那儿》起,曹征路进入到文学论争的聚光灯下,以后他的多篇小说都引起关注。也只有随着时间的推移,曹征路的文学意义才逐渐显现出来,当我读到他的长篇小说新作《问苍茫》时,我对这一点体会尤其深刻。我以为,此刻我们非常有必要来讨论《问苍茫》这部小说以及曹征路的文学意义。我的看法是,《问苍茫》是新世纪的《子夜》,而曹征路的文学意义则在于,他是当代中国的“小林多喜二”。

Read more   03/03/2009 posted in  革命文艺

张承志:鲁迅之后的作家

我身上的某种气质让我难以融入这个时代、这座城市,难以融入势利的文人学士们中间去。一九八九年我进入北京大学这座“最高学府”的时候,有人说我是一个天生的“解构”主义者。理解张承志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尴尬的难题。多少年来,我一直抗拒着他,始终回避着他。在张承志极力要成为一个强者的时候,我一直在追求成为一个“弱者”。也有人读出了我的文字中间迥异于张承志的“不屈不挠的反讽”。二〇〇五年,当我突然面对可怕的处境,面对知识、道德和智慧的破产,身体和精神彻底崩溃的时候,我终于明白,我一直在回避和拒绝的,实际上是与我自己相关的某些元素。在许多年以后,我终于开始正视张承志开辟的文学道路。张承志和鲁迅是二十世纪两位交相辉映的文学大师和“真的勇士”,不仅在对待文学的态度上,而且在社会时代的处境上,他们两人都极为相似。更重要的是,他们最终同样因为“直面惨淡的人生”而放弃了虚构性的文学创作。

Read more   12/10/2008 posted in  革命文艺

索飒:五月广场母亲

 
2007年2月17日,正当北半球的中国人欢度年三十之夜时,在南半球尽头的阿根廷,一大群戴着白头巾的老太太正在成千上万阿根廷人的簇拥下,庆贺她们的特殊节日——“生命战胜死亡三十周年”。

当今的世界,网络覆盖全球,但无数真正值得我们了解的信息却被有形无形的“网管”无情筛去。本应相互更多了解的我们,仍然像部落时代一样被冷漠隔绝,只有以帝国为中心的富国强权成为当今所谓世界公民的饭后茶点、口中参照。

Read more   11/06/2008 posted in  革命文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