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青的民国教授梦说开去


作者: Adolf Voladimir Fichte Stalin

文青们都爱开脑洞,说是要穿越到民国去,为啥呢?因为他们就觉得民国是个黄金时代。文青们自然是不能在此盛世去扛枪送死当炮灰的,去了民国就是要成响当当的大学者,大教授,大知识分子。为啥不穿越到建国后呢?因为文青们觉得建国后知识分子当的没意思,不自由,而且穷。在文青们眼里,没事发发小诗,喝喝小酒,男文青能和名戏子调笑,女文青能嫁个男教授。末了,岁竟年终也能拿好几百大洋,糊口自不用说,生活也能称得上优渥。于是网上疯传,民国时期文教拨款颇丰,使人觉得知识界有油脑肥肠之感。某瓣有好事者撰文指称,民国教职员工待遇甚高,赶超官僚,是我天朝五千年之幸甚!

Read more   01/01/2016 posted in  当代中国

从“产品抵工资”看资本主义危机

Read more   12/16/2015 posted in  当代中国

“宪法日”后看宪法

作者: 尘沙、格瓦拉的马黛茶

刚刚过去的12月4日是所谓宪法日。然而,没有一天不应当被用来进行针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包括资产阶级自己设立的宪法日。

Read more   12/06/2015 posted in  当代中国

马丁·哈特-兰兹伯格:对中国改革经验的批判性评估

原编者按:马丁·哈特-兰兹伯格(Martin HartLandsberg)近期给本刊发来题为《对中国改革经验的批判性评估》的文章。文章指出,经济学家通常认为,中国1978年以来的市场改革政策带来了世界上最成功的经济发展。一些进步人士认为,目前,中国有能力成为非美国主导的新的全球经济助推器。而少数人则认为,中国的改革经验证明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可行性和合理性。马丁·哈特-兰兹伯格对以上观点持批评态度,并对于这些问题提出了以下四点看法。第一,改革导致了一些非社会主义事物的恢复。第二,改革的成就被严重夸大,改革早期的成功主要得益于经济改革前毛泽东时期所建立的经济基础,但改革进程已经开始破坏这一经济基础,使中国更加依赖国外的投资、技术以及市场。第三,改革使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大量财富集中于少数人手里,这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不可接受的。第四,改革引起的增长过程依赖于范围更大的跨国重组,被跨国资本所操纵。所以,中国不仅无力承担主导全球经济的角色,其自身改革实际上进一步导致全球既有权力结构的加固,以及由此加剧了全球的不平衡和紧张关系。本文作者的部分观点并不符合中国实际(小编认为,本文主要是低估了中国资本主义企业中国资本的竞争力<尤其是技术创新能力>。实际上,虽然外资对中国的渗透继续加强,但部分中国企业如华为徐工等已经参与全球中高端产品的竞争,中国官僚和民间资产阶级都在进一步争夺海外市场。长期作为跨国资本最大输入国之一的中国,在2015年成为资本净输出国。一二十年内,中国资本输出的规模很可能会赶上甚至超过美国。资本主义中国毫无疑问正在崛起。虽然依附跨国资本发展的国家遇到过的问题很可能会在中国重现,但中国未必会完全重蹈拉美东南亚等国家的覆辙。不过,本文的重点是回答姓资姓社的问题,至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前途如何,可以再讨论。——邵钟萍编者注),但有些观点有利于中国转变增长方式,故将该文的主要内容介绍如下。

Read more   12/01/2015 posted in  当代中国

地平线上的乌托邦——B村迷思

作者: Snoopy

B村位于河南省A市,是豫南山区的一个典型的山区村。全村面积约20.7平方公里,共有18个村民组,620户,2300人。2011年,平桥区委、区政府将B村列为可持续发展实验村,探索新农村建设。2013年,B村被住建部列入全国第一批12个“美丽宜居村庄示范”名单,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美丽乡村”首批创建试点乡村。

Read more   11/17/2015 posted in  当代中国

小镇秩序——手执钢鞭将你打

作者: 珂珂

(开始这篇文章之前,咱们先听一个故事……)

暑假的某一天傍晚,我和我妈买菜回来。在我们那个小县城,我们住的是单元楼,在某条街旁的胡同尽头,是八十年代的老房子。胡同里则是连续几个漂亮的院子——雪白的二层小洋楼,院子里栽树种花。在一个小院门口停着黑色桑塔纳轿车,一个发福的中年人正要上车,他身穿黑色西装,看样子要去赴宴。我妈妈向他打招呼,他挥了挥手。我妈是A镇的干部,想必那人是个镇领导什么的。

回家择韭菜时,我妈打开了话匣子。

Read more   10/13/2015 posted in  当代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