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兰西:阶级的不妥协和意大利历史

最近《新闻报》就“社会主义的分裂”连续发表了两篇文章。《新闻报》强调了这些文章的纯粹“知识性”和资料性。多么了不起的公正无私!这种对意大利民族提供知识和进行教育的愿望中有着怎样一种圣芳济修会式的好意啊!但是且慢下断语。让我们集中注意一下实质性的问题,看看在当前我们党内的争论中,不妥协者和相对主义者所表明的态度对于政治事件和意大利历史来说可能产生怎样的实际后果。

Read more   04/03/2009 posted in  基本原理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

周期爆发的生产过剩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诸经济规律作用的综合表现,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突出表现,也是资本主义制度与以往社会经济制度相区别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生产过剩危机对生产力的巨大破坏最明显地表明了资本主义只不过是历史上一种过渡的、暂时性的经济制度。

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样一个最重要的现象进行科学地考察和阐述,应当是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资本论》的研究最终目的就是解释资本主义的经济运动规律,而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正是资本主义全部经济运动规律作用的结果,对这种规律进行科学阐述自然地成为《资本论》研究的最重要的目的之一。

Read more   04/03/2009 posted in  基本原理

列宁:俄国社会民主主义者的任务

90年代后半期的特点,是在提出和解决俄国革命问题方面呈现异常活跃的景象。新的革命党民权党的出现,社会民主主义者的影响和成绩的增长,民意派内部的发展,——所有这一切,都在社会主义的知识分子和工人小组中以及秘密刊物上,引起了关于纲领问题的热烈讨论。在秘密刊物方面值得指出的,有“民权党”81的“迫切的问题”和“宣言”(1894年),有“‘民意社’82快报”,有“俄国社会民主主义者联合会”83在国外出版的“工人”,有在俄国加紧出版主要是供工人阅读的革命小册子的工作,有圣彼得堡社会民主主义者“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在1896年著名的彼得堡罢工发生时所进行的鼓动工作等等。

Read more   04/03/2009 posted in  基本原理

葛兰西:夺取国家

受生产方式制约的资本主义积累,相应地引起劳动群众的团结。这里可以找到马克思主义的一切革命原理的根源,找到产生无产阶级新的生活方式,即旨在取代资产阶级生活方式和由自由竞争、阶级斗争产生的资本主义混乱的共产主义新秩序的原因。

劳动者由于处在总的资本主义的活动范围之内,因此他们也是在自由竞争基础上进行活动的市民个体。但是,对于所有人来说斗争的起始条件是不同的:私有制的存在使少数人处于特权地位,使斗争力量悬殊。劳动者不断遭到生存的威胁:他们的生命本身,他们的文化生活,他们家属的生活和未来常常处于危险的境地,由劳动市场上的出其不意的变化和波动来决定。正因为如此,工人总希望摆脱竞争和个人主义的樊篱。联合和团结的愿望成为劳动者阶级的特性,改变着工人和农民的心理和生活方式。于是出现了体现这种愿望的机构和组织;在这些机构和组织的基础上开始了历史性发展的过程,导致生产资料和交换资料的社会化。

Read more   04/03/2009 posted in  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来源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马克思主义分析

当笔者写下这个题目时,不由得有一种历史的沧桑感,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毕恭毕敬地向“老祖宗”马恩学习了快一个世纪,然而认真思考过以下三个问题的却并不多见,马恩的理论中是否流淌着中国哲人智慧的血脉?马克思恩格斯对中国的研究对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形成起了何种作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渊源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何益处?

很多中国人在阅读马克思、恩格斯原著时发现,马恩的语言与典故虽然是西方的,但比起其它西方学者包括苏联学者的书,他们的运思方式更易于被中国学者、尤其是有传统修养的中国学者理解、接受。

Read more   04/02/2009 posted in  基本原理

对哲学上的革命变更和现代转型的认识

一、西方哲学由近代到现代的过渡时期

19世纪中期至十世纪初期是西方哲学的发展由近代转向现代的过渡时期,这是西方哲学史上一个极为特殊、而又非常重要的时期。

如果说由笛卡尔最早明确提出基本原则、由黑格尔最后建构出完整理论体系的西方近代哲学,作为自由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竭力高扬体现他们的阶级特性的理性,以致这个时代在哲学上被称为理性的时代的话,那末从19世纪中期开始,在西方哲学界中越来越响起了超越或反对被绝对化的理性和理性主义的呼声。西方哲学史上、特别是近代西方哲学中按照理性主义的精神构建的哲学体系大都受到批判、甚至被当作过时的废物而遭到唾弃。从传统的哲学眼光看,这种转化无异于哲学的蜕化。事实上许多西方哲学史家异口同声地把这个时代称为西方哲学凋零的时代。早在19世纪末,英国学者梅尔茨就法英两国哲学发展的情况指出:当时 “哲学本身在法国只得到了贫乏的发展和培育……。英国在本世纪初期表现得明显地无所建树,……我们没有任何伟大学派可以做代表,……形而上学尚未在大卫. 休谟的打击中恢复过来,思辨完全局限于社会和经济问题的领域。”[1]。

Read more   03/03/2009 posted in  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