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 Since 2008 Powered by MWeb, Theme used GitHub CSS.
同国内许多读者一样,我对罗蒂的第一印象,来自他那本《哲学和自然之镜》。八十年代初期,此书的英文版一度在北大、社科院和复旦的青年哲学家中间流传。当时年轻一代学人,刚同二十世纪西学接上头,就碰上了咄咄逼人的分析哲学,许多人大概都处在王国维式的“可信的不可爱;可爱的不可信”的内心矛盾中。我到北大中文系念书时,正好洪谦编的《逻辑经验主义》(上卷)出版。在石里克、卡尔纳普等人笔下,从柏拉图到尼采的西方形而上学连谬误都算不上,只是一堆无法在经验上证实或证伪、不合逻辑、滥用语法的歪诗,真有当头棒喝之感。继而产生了“原来二十世纪西方思想是这样日新月异,而我们还在十九世纪的蒙昧中摸索”的疑惑。想归想,心里却是不服。启蒙以来的欧洲文学、思想,也的确不是分析哲学一家之言就能作盖棺之论。但如何为“精神科学”找到当代表述,却一时没有方向。八十年代中后期,阐释学、精神分析、西方马克思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成为西学讨论中的显学,大概都有些绕着走,另辟蹊径的意思。也就是说,这些话语体系出现在八十年代中国的背景或许都同分析哲学的震憾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Copyright © Since 2008 Powered by MWeb, Theme used GitHub C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