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社会“中产阶级危机”的真相

“中产阶级危机”暴露了它的大部分成员其实是无产阶级的事实,资本积累的逻辑必然导致资本主义日益分裂为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历史发展趋势没有改变。

二战后的“黄金时期”使西方社会出现了所谓的“中产阶级”。在资产阶级文献中,“中产阶级”这个概念使用“阶级”来代表一个用收入水平、消费标准和文化特征来界定的群体,它和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概念不同,后者的阶级概念所指的是在生产中处于同样关系、具有同样利益分配关系的群体。西方社会学理论认为,最富和最穷的人最少、“中产阶级”数量最多的“橄榄型”社会是最稳定、最理想的社会形态。但是,“中产阶级”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随着资本积累进程的深化,“被挤压的中产阶级”与资本主义一道进入了“大衰退”(The Great Recession)危机。有关“中产阶级危机”、“拯救中产阶级”的呼声在西方社会尤其是美国不绝于耳。

Read more   12/16/2014 posted in  理论视野

《走向新社会主义》第四章:计划的基本概念

全面经济计划不是一个流行的思想。看看现在的世界状况,一个人很容易认为计划经济是个过时的想法。经历了美、英在里根和撒切尔时代之后的经济增长衰退,不受干预的市场经济的支持者们不如八十年代自信了,但另一方面,垮掉的“铁幕”——苏联式的计划经济几乎是人们看到的全部。即使资本主义有明显的缺陷,计划似乎没能提供另一种可能的选择。社会主义者的自信陷入了历史低潮。

我们在逆潮流而行,但我们有足够的自信。传统苏联模式计划经济的“失败”并不是虚幻的,但有两点需要指出。首先,在俄罗斯被放弃的体系只是计划经济的一种特殊形式。它的目标被以下条件所限定:一个陷入军备竞赛,且经济发展水平一开始远在其敌人——开始是德国,后来是美国——之下的国家。军备竞赛和相应的贸易制裁是美国拖垮苏联的公开、蓄意的政策之一。经济的军事化结构之于社会主义苏联正如其之于资本主义以色列,并非本质特征。其他的模式是可能的,而我们希望提供一个能有效满足消费者需求,同时导向经济平等、政治公正、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体系的概述。其次,我们认为新的、有进取心的资本主义的代价是社会难以承受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将接受这个观点。收入、财富分配和经济安全的两极分化;对社会福利和公共利益的无视;对自然环境鲁莽的破坏——所有这些里根和撒切尔时代的负面遗产必须纠正。我们相信,建立一种新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制度是解决这些根深蒂固的问题最有前景的方式。

Read more   12/09/2014 posted in  理论视野

从当代企业理论的角度看《资本论》

第一节 企业理论:马克思经济学的精髓

为了行文方便,本文把马克思对剩余价值生产过程的分析称作马克思的“企业理论”。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通过分析资本主义企业中的生产过程和劳动过程,最直接地揭示了资本剥削劳动和统治劳动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马克思本人称他经济学的这一部分研究的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而当代的新一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则称它研究的是“劳动过程”、“在资本控制下进行的劳动过程”或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Glyn,第420页;Braverman,第11页;Rowthorn,p. 30, 39)。从理解资本主义经济实际运行的功能上看,马克思经济学说的最重要部分其实是他的企业理论。他能够成功的说明资本统治劳动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主要靠的就是他对资本主义企业内部的实际生产过程的分析。

Read more   12/04/2014 posted in  理论视野

信用恐慌:起源与对策

摘要: 美刊《科学与社会》2010年7月号刊登了保罗·考克夏特和戴夫·扎卡里亚题为《信用恐慌:起源与对策》的文章。作者通过回顾20世纪资本主义的演变史,认为新自由主义向食利者利益的倾斜导致经济中非生产性部门和人员越来越膨胀是金融兴盛也是其危机的根源。而当今金融系统发挥了封建社会封建贵族和神职人员的作用,通过它社会的积蓄越来越多地分配给银行家、空军战机和士兵,而使社会贫困化。世界人口红利正在消失也是资本主义这种靠利润驱动的生产方式难以继续维系的重要原因。作者提出了废除不公正的债务、取消剥削和投资社会化等应对战略。文章内容如下。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周期性模式不时地被严重的危机所打断,从而导致政治经济体制的重组。当前危机爆发的根本因素是实体经济的失衡,而这是由金融部门前所未有的增长所造成的。而且发达国家将不可能回归到资本积累的扩张时代。

Read more   11/17/2014 posted in  理论视野

实事求是的分析方法(兼对在经济学中滥用数学工具的批判)

本文是《这个国家会好吗:中国崛起的经济学分析》写作时的方法论基础。在实际写作过程中,我是最先完成此文,然后再写作剩余的部分。它也是我在从事其它方面的学习和研究中的基本方法论。

————————————

西方主流经济学所倡导的实证经济学分析方法,试图建立一种完全客观的经济理论,即强调任何一种经济理论的结论都必须是可证伪的,然后用实际情况来对该结论进行检验。如果结论与实际情况相符,那么它就暂时可以被接受;如果不相符合,那么它就应该被拒绝。为了保证这种检验的客观性和准确性,数学工具被广泛使用,因为数学被认为是一种非常精确且不包含价值判断的分析工具,它的推理过程和得到的结论也非常清晰而容易被证实或证伪,这样就可以为解决经济学上的各种争论提供一个公允的判断标准(弗里德曼,1953)。在这种方法论的指导下,能否运用数学模型来分析经济关系逐渐成为判断一项研究学术价值的重要依据,而且其所使用的数学工具也呈现出越来越复杂的趋势,出现了没有使用复杂数学工具的经济学论文,就很难在国际一流的经济学杂志上发表的情况(林毅夫,2005)。

Read more   11/14/2014 posted in  理论视野

《走向新社会主义》第三章:工作、时间和计算机

一国国民每年的劳动,本来就是供给他们每年消费的一切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源泉。(亚当·斯密,《国富论》)

我们将在这一章里阐述,合理的经济计算应该以对时间,具体而言是对劳动时间的计算为基础。这不仅有利于建立公正的社会,而且同样有利于技术的进步。我们将进一步说明,一套按照劳动时间进行产品成本估价的体系不仅仅只是一个美好的理想,它也可以通过现代计算机技术得以实现。在这个说明的过程中,我们将向读者介绍一些关于计算的概念,这些概念与经济的组成有关。

Read more   11/13/2014 posted in  理论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