谍战剧里都有哪些虚假情节 国共隐蔽战线较量真相

从1927年国共破裂直至1949年解放战争在大陆胜利,中国共产党人同国民党在争夺政权斗争中,除了在公开战场较量,还在隐蔽战线进行了激烈交锋。《孙子兵法》曾阐述了战争的基本准则──“知彼知已,百战不殆”。隐蔽战线的斗争因具备吸引人的神秘性,长期成为影视作品的重要题材,近年来屏幕上还出现了一股“谍战片热”。由于有些编导者受西方文化冲击和商业利润驱使,为追求票房价值胡编乱造,靠“奢华+手枪+美女”吸引眼球,对观众造成不少误导。鉴于时代相隔久远,不少读者已不大了解当年隐蔽斗争的情况,笔者有必要阐述一下革命战争年代的地下工作的原则,还原当年国共秘密战线斗争的真相。

Read more   11/23/2010 posted in  革命文艺

再读马雅可夫斯基

作者: 季娜伊达

我在中学时代就十分喜爱马雅可夫斯基的诗,尤其是他的那些充满革命激情的诗篇,如《列宁》、《好》和《向左进行曲》等都曾给我心灵带来颤栗的震撼。当我开始学习写作时,我就曾用《好》的格调和那种诗行排列的方法写下了一首歌颂我所在的城市的长诗。除了这个城市的地名、人名和风景名胜之外,诗中几乎都是“好”这样的口号式的句子。我很得意,竟然将这首诗寄给了报社编辑部,更想不到的是编辑部的同志居然给我回了信。他在信中表扬了我的热情,但却委婉地批评说,每个学习写作的人都应该有表达自己情感的方法。

Read more   11/04/2010 posted in  革命文艺

电影《托洛茨基》观后感

作者: 黑暗骑士

此时此刻,当远处的钟声敲响了2010年10月14日的最后一秒以及15日的第一秒钟,我依然没有丝毫的睡意,因为胸中充满着澎湃的热血,而今夜的无眠为的却是一部名叫《托洛茨基》的加拿大电影。

这样一部电影或许让很多的人认为这是一部描述列奥·托洛茨基一生人的纪录片,然而事实上这却是本片导演和编剧为所有人开了一个玩笑。《托洛茨基》讲述了一个生活在现代社会中勇于改变社会不公的年轻马克思主义者的故事,他年轻然而他的思想让所有同龄人觉得刻板与腐朽,他充满激情然而他却为大多数人所误解,他的一举一动荒诞离奇然而他敢于追求真理与真爱,他疲惫不堪瘦弱无力然而他却勇于肩负改造社会的重任。他就像堂吉诃德一样,不顾整个世界的冷眼与嘲讽,挥舞起骑士的长剑向整个世界宣战。

Read more   10/27/2010 posted in  革命文艺

王小嗨:给我给我力量啊

2200

昆华说成都的聚会是马克思主义者一生美好的回忆,我回复说明年就不能更美好吗?是啊是啊成都的回忆是如此美好,我都感觉对不住你们呢,每天吃那么多好吃的,太浪费了……哈,昆华说我们是史上最贪吃的革命队伍。这次压马路的时候又听昆华和然东唱歌了,你们的歌声啊太有力量了,是不是可以肉麻一下呢?这样子说,我们的声音里有纯洁的力量,人民,无数的人民呵。

Read more   08/21/2010 posted in  革命文艺

柳冬妩:巨大的城市太小太小

我把张绍民书写留守孩子的诗歌称为“后乡土诗歌”,这个概念虽然由传统的“乡土诗歌”沿袭而来,但最重要的参照物却是当下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诗歌。作为优秀的“打工诗人”,张绍民不是城市诗人,也不是乡土诗人,他的诗歌属于命运交叉的城乡。在张绍民的诗歌里,乡村和都市的生活不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构成了唇齿相依的关系。乡村和城市的冲突,一直是二十世纪中国国家现代化和文学现代性的重要主题。传统的乡土是中国主体的社会形态,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可以无视城市而自足地存在;对乡土的想象和表达也如此,有鲜明和强大的自足性。但在今天,社会转型造成的城乡差别日益显著,尽管乡土依然辽阔,在量上占主体,但从功能和影响来看,它是生活在城市的阴影里的。城市远远地跑在前头,代表着整个中国的方向,此时的乡土是“向城市而生”,它的路标指向繁华、富足、现代的城市。在此情况下,当下的乡土是无法自足的,它面前矗立的是一尊巨大的城市雕像。它需要这个“他者”才能真实地言说出自己。这就是说,“后乡土诗歌”的河对岸站着的是城市的想象和表达。“后乡土诗歌”在当下,需要想象和表达的也是以城市为“他者”的一个乡土。它要表达在城市化进程中,以城市化为发展方向、被城市所诱惑和挤压的乡土现状。正因为当下的乡土书写与城市有着如此复杂暧昧的关系,因此,要想真实、客观地表述乡土,我以为,在扎根乡土事实和细节的前提下,需要有一定的城市眼光来介入,这样才可能有效地反思和表达,说出乡土的焦虑、困惑和前途,找出它的可能与不可能,发掘出它的如何和为什么。我理解中的“后乡土诗歌”,是扎根乡土,同时走在通往城市的半路上的,面对着斑驳复杂的乡土和城市的中间地带。张绍民的诗歌就是这样的“后乡土诗歌”。他写留守孩子,一定要写他们的父母“带着城市奔跑在饭碗漩涡里”:

Read more   08/03/2010 posted in  革命文艺

贱民的歌唱

作者:刘东

一位还未来得及谋面的“打工诗人”,急等着推出一部有关“打工诗歌”的论著《从乡村到城市的精神胎记》(柳冬妩著),来信要我为他赶一篇文字。我虽然向来害怕应酬文字,这一次却觉得很难回绝,毕竟自己早年也曾在泥窝里滚打过,深知那种在底层打拼的味道。

Read more   04/10/2010 posted in  革命文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