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书简:关于全球化背景下左翼的后现代转向

关于左、右翼,普世还是多元?

闫兄,晚上你提的问题,我想了想,做如下答复:

一、关于左翼思想从普世到多元

按照马克思本人的观点,历史是有其自身目的的。我曾说过,马克思基本上继承了黑格尔的实体主体。按照黑格尔的观点,整个世界的运动就是上帝在现象世界中实现其观念的过程。绝对精神通过人类历史的发展而实现自身,换言之,人类历史的不断前进的过程也是绝对精神返回自身的过程。马克思把绝对精神变成了生产关系,把现象世界更具体化为生产力。生产力的不断前进的过程也是生产关系逐步返回到原初状态的过程——原始社会那非现实的共产主义通过人类社会的不断前进最后成为现实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既是人类历史的初始状态,也是人类历史的最终目的。一切人和事物,包括无产阶级,都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工具。在这样一个目的论引导之下,无产阶级是不具有决断的权力的。这样的思维方式,也为马克思带来了不小的麻烦与诟病。

Read more   09/24/2012 posted in  理论视野

从统治到剥削和反叛

作为马克思主义者,我们共享一个前提,即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依旧是理解我们社会经济困境的起点。然而,为了把握这一困境的特征,我们必须摆脱马克思革命历史主义的最后残余——即便它表现为马克思主义正统的基础。这是在历史观上最糟糕的马克思: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1]

Read more   09/22/2012 posted in  理论视野

路易•阿尔都塞:1918-1990

路易•阿尔都塞是法国最具原初思想也最受争议的知识分子之一:他与安东尼奥•葛兰西一起并列影响最大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家。他作为哲学家的整个职业生涯是在声望极高的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渡过的,他的声明也与他在巴黎大学举办的系列研讨班联系在一起。但在1980年11月16日后,他的名字在法国更加为人所知了。那天早上八九点钟,阿尔都塞身穿套着晨衣的睡衣冲出自己的房间,跑到高师的庭院。他发狂地叫喊着:“我的妻子死了,我的妻子死了”,一遍又一遍。住在高师的医生埃蒂安(étienne)听到了阿尔都塞的呼唤,马上赶了过来。他发现阿尔都塞的妻子,艾莱纳•希特曼(Hélène Rytmann)(也以艾莱纳•乐高天[Hélène Legotien]的名字为人所知)确实死了。但在这时,阿尔都塞又叫了起来,“我杀死了我的妻子,我把她扼死了,我杀了她”。阿尔都塞处在一种极度可怕的混乱与激动状态,而就在他四处走动的时候,他的尖叫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尤其是那些站在周围的学生,他们站在边上,陷入了困惑,不知道可以,或应该做些什么。

Read more   09/21/2012 posted in  理论视野

机器中的劳动与资本 ——马克思主义传统中的机器论

摘要: 本文系统梳理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传统中机器、资本与劳动三者之间的关系,辨析了技术发展与劳动过程变迁之间的关联,把马克思主义的技术批判还原到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语境中。通过对资本与劳动间的形式吸纳、实质吸纳I和实质吸纳II等三种关系的区分,以及对“机器本身”与“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的“四因”的分析,本文循着马克思的方法,重构了一个串联起从马克思到布雷弗曼和芬伯格,再到奈格里等人的马克思主义技术哲学传统的概念框架,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传统中的四种技术批判:产品批判、过程批判、设计批判和主体批判。本文阐明了,技术体系之内是一个“充满斗争的领域”,任何向机器的共产主义应用的可能转变,都将取决于劳动对资本的斗争。

关键词: 机器、实质吸纳、异化、劳动过程、普遍智能、芬伯格、奈格里

Read more   09/10/2012 posted in  理论视野

镜中碎脸——从日本现当代文化看异化问题

作者: 涵與

从其本质上来看,虚无主义毋宁说是欧洲历史的基本运动。这种基本运动表明这样一种思想深度,即,它的展开只不过还可能引起世界灾难。虚无主义乃是被拉入现代之权力范围中的全球诸民族的世界历史性的运动。因此之故,虚无主义不只是当代的一个现象,也不只是19世纪的产物……也不仅是个别民族的产物,即便这些民族的思想家和作家专门谈论了虚无主义。那些误以为自己摆脱了虚无主义的人们,也许最深刻的推动了虚无主义的展开。这个最可怕的客人的可怕之处在于,它也不能说出自己的来源。

——海德格尔《尼采的话“上帝死了”》

对国人来说,日本是一个最熟悉不过但又最陌生的邻居。无论是空间上,还是文化上,日本都处在一个奇特的位置上。不能说它离我们很近。但更不可能说,日本是远离我们的。然而正是因为这种特殊的位置,日本文化对当代中国才有这一种无法忽视的影响。海德格尔在《在通向语言语言的途中》指出,探讨在 德文中(erörterin)首先意味著指示位置(ort),然后意味著留意位置,这两者乃是探讨的准备 步骤。他是一个德国人,我们是中国人,而我们今天要探讨的是日本的文化。看起来这似乎应该是一个相当糟糕的开始,但是在今天,却是这样的一种状况:欧洲人 的社会文化并不是希腊-罗马的,日本的文化并不是日本的,中国也并没有“中国文化”,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国是处於错综复杂的关系之中。尽管表面上是以一种 西化的形式——即,看起来,西方文化似乎统治了世界。而我们今天的任务就是和当年的海德格尔一样,对日本文化做一番探问。但日本是一个特例,日本并不是一个典型的西方国家(或许这样说更好——即日本根本不是一个西方国家, 无论在文化上还是在地理上、政治上)。但对於现代性弊端,日本社会却成了最大的受害者之一。这是为什麽呢?本文的目的在於就其进行一些探讨,而在刚才我们提到了首先在於指示和留言位置。那么我们该从哪里开始,去考察这一问题?

Read more   09/02/2012 posted in  理论视野

走出洞穴?——关于民族主义的一些探讨

作者: 带Q过人

今天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世界上,在这里一切政治问题都是全球性问题,而一切全球性问题都伴随着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冲突。因此,民族主义问题无疑已经成为中国当代政治实践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种重要性不仅在于其始终作为意识形态领域最为混乱的领域之一,更在于对待这一问题的态度往往对我们的实际斗争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创作动机来自同一些朋友关于民族主义理论的讨论,并且主要是对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的学术成果的简要介绍。至于应对实际问题的具体策略,在这里不可能进行一一探讨。

Read more   07/11/2012 posted in  理论视野